《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人物 PERSONAGE

心血管内科专家陈俊: 投身科研,用行动书写医者仁心

我们知道心血管疾病是指由于心脏及血管病变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包括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且并发症多,对健康危害极为严重。心血管疾病除了心脏先天性器质性疾病,主要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即冠心病,起因主要是心脏血管硬化,无法供应心肌足够的血液和氧。

陈俊,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美国加州大学心脏影像博士后研究资质,是国内较早进行心血管疾病临床科研的专家之一,尤其在冠心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造诣颇深。从医20多年,陈俊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同时,国内外领域内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使他拥有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也多次受邀参加国际会议并发言。

在心血管临床和科研领域,陈俊一直是一位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的医者。从冠心病介入治疗,到无创冠状动脉狭窄功能研究,再到冠心病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的治疗,陈俊一直用行动书写医者仁心,并对心血管疾病介入性诊断和治疗技术发展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早期的诊断和干预越来越重要。作为诊断冠心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冠状动脉造影(CAG)可直观地观察冠脉直径的狭窄程度,是评估冠脉解剖性狭窄的“金标准”,常用来指导介入治疗。

然而,若冠脉中度狭窄时,仅仅只根据CAG的结果指导介入治疗并不准确,此时,还必须对冠脉狭窄进行功能评估。2012年陈俊加入加州大学Molloi教授团队,该团队曾首先提出通过造影图像评估冠脉功能,作为主要成员,陈俊参与完成该研究组NIH课题冠脉造影功能评估后期工作并提出临床研究申请。为了进一步提高影像功能评估准确性,Molloi教授研究团队将研究目光转向了CT心脏成像。CT心脏成像影像质量较高,目前CT冠状动脉造影已经是临床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常规的最重要无创检查,但其对冠心病诊断敏感性虽然很高,但特异性低,并且,和冠脉造影一样,其不能对狭窄进行功能评估,因此,CT冠脉造影只能起到一个冠状动脉狭窄的筛查作用。新的CT灌注显像技术虽然能对患者心肌血流灌注状况进行评价,但其常常低估血流,而且灌注数据获得需要多次扫描,高射线辐射量也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2013底,Molloi团队与日本东芝公司联合组建CT实验室,并提出CT心肌灌注成像评估冠脉狭窄的新模型,在2013-2014年间,陈俊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该CT心脏成像研究早期启动工作。2014年陈俊回国后继续其在美国研究,参与了多项心脏CT成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研究。2017年陈俊研究组提出的CT灌注显像新指标ERCT(CT enhancement ratio)被初步证明对诊断有意义心肌缺血有更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该成果发表在当年《美国放射学杂志》。近年来,在心脏影像功能评估领域陈俊研究团队已经发表多篇论文,其中SCI 4篇,中文核心3篇。

无创评估心肌灌注血流是冠心病诊断领域中研究的热点问题,陈俊与团队成员进行的CT评价冠脉狭窄功能研究有望为临床提供一个更准确的、更低辐射的评价方法,为冠心病诊断治疗带来更多便利。

身为医者,陈俊在心血管科研工作上不断创新,在学术研究中追求擅于思考、勇于求真的治学理念。未来,随着医学科技水平的进步,他仍将致力于冠心病诊疗技术的提升,以期为患者带来更为妥善和精准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