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科学论

创新驱动北京农科城发展的战略路径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推动国家复兴和民族强盛的重要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201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2010年8月,北京市与科技部提出联合共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以下简称“北京农科城”)。北京农科城突破了传统农业园区技术示范、成果转化、生产加工的模式,按照“一城多园五中心”的布局建设,“一城”指北京城;“多园”指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专业性强、辐射面广、科技与服务结合紧密、具有现代农业高端形态的特色园区;“五中心”是指农业科技网络服务、农业科技金融服务、农业科技创新产业促进、良种创制与种业交易和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交流等国家层面的高端服务平台。北京农科城建设与发展的历程,正是北京市和科技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力体现。

一、建设北京农科城 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农业发展的作用

北京农科城自提出和建设以来,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理念转变、路径探索、方向聚焦、主体联结、资源整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着“央地联动、资源统筹、服务引领、产业融合”的原则,农科城积极创新机制体制、突破关键技术、优化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聚集技术、资本、信息等现代农业服务要素,初步形成了“高端研发、品牌服务、营销管理在京、生产加工在外”的现代农业产业模式,实现了高端研发、先导示范、总部服务和产业链创业等四大功能,体现了理念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协同创新的融合。

1.深入实践理念创新。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以要素聚集武装现代农业,以信息化融合提升现代农业,以产业链创业促进现代农业,着力构建“一城多园五中心”的空间格局,规划和设计了一批以先导示范、花展博览、种业研创、生态休闲、绿色品牌、精特加工、冷链物流为特色的农业科技园区,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网络服务中心、农业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农业科技创新产业促进中心、良种创制与种业交易中心、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充分践行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农业科技与产业经济融合、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理念。

2.布局突破服务创新。北京农科城的“城”,旨在突破一般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示范、成果转化、生产加工功能,通过科技和服务的结合,从产业链创业的层面统筹“三农”发展,拉近城乡距离,实现产业、村镇、区域整体功能的突破与升级;通过资本、技术、信息等现代农业服务要素的聚集,形成“高端研发、品牌服务和营销管理在京,生产加工在外”的服务模式。

3.有序推进机制创新。农科城聚集科技部、北京市政府、各委办局等相关的领导,成立了联合领导小组,将其作为开放之“城”来建设。按照“政府行政协调、投资管理运作”的思路,在全国首创北京农科城管理委员会、北京农科城投资管理委员会、北京农科城投资有限公司“三位一体”的高效运行管理机制,为北京农科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充分调动市场的能动作用,筹备设立基金群,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运作,结合“北京农科城农商俱乐部”等多种方式,聚集联想、新希望、中粮、中农科、新发地等17家产业投资基金,推进科技金融的互促发展和投资机制的创新。

4.组织管理协同创新。农科城建设本身就是组织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依托农科城联合领导小组办公室,制订了农科城特色产业园区管理办法、农科城产业创新服务联盟管理办法、创新服务平台管理办法、农产品生产科技示范基地(企业)管理办法,从建设标准、认定程序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对园区、联盟、平台和基地的建设进行了规范。

图1  北京建设农科城实施创新驱动农业发展战略的系统认识

二、建设北京农科城 加快显现创新驱动农业发展的成效

经过近五年的建设,北京农科城已作为国家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十二五”时期科技北京发展建设规划》、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及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报告。同时,以北京农科城为主体的“一城两区百园”建设工程被列入《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1.以中心网联结盟为特征的高端服务平台正在建设。农业科技网络服务中心开展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汇聚资源,搭建农业科技综合信息源中心;网联全国,创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源中心。农业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成立农科城投资管理公司,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运作;投资管理创新结盟,提高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资源配置效率。良种创制与种业交易中心加快新品种研发与推广,依托首都现代农业育种平台整合种业科技资源;建立全球最大的水稻全基因组分子育种平台;建立多种农作物规模化高效基因转化平台;申请成为ISTA国际种子检测会员实验室。农业科技创新产业促进中心积极推动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以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为主导,集聚整合央地龙头企业科研力量,成立营养健康食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形成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机制。

2.以一、二、三产融合为特征的特色产业园区格局初步形成。北京农科城特色园区围绕协同创新的商业模式,借助科技创新和高端服务的结合,加快搭建重点农业科技领域的创新服务平台,努力突破农业科技园区效益不高和盈利性弱的目标矛盾,培育了差异化发展的创新路径。昌平园按照“一核驱动、二心提升、三园先行、四区共融、五链带动”的空间布局思路,强化管理服务、科技研创、交流会展、示范推广、培训观光五大功能,初步实现了“延伸拓展产业链族、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创新。顺义园以现代服务业引领为支点,以品牌聚集品牌、以资源聚集资源,依靠生物育种研发技术平台建设和“花卉旗舰店”商业模式构建,引领高端花卉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商业模式逆向带动、搭建创新服务平台”的创新路径。通州园通过建设种业研发中心、种苗繁育中心、展示交易中心,聚集人才、企业、研发机构资源,研究制定良种繁育的标准规程,构建“育繁推”一体化产业链,实现了“高端服务引领种业,政产学研结合互促”的路径创新。密云园利用生态、科技、文化、休闲旅游等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促进科技与服务、生态与休闲、农业与旅游的结合,实现了“凸显资源环境禀赋、开发生态休闲业态”的路径创新。

3.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服务联盟有序推进。北京农科城建立了系列首都新农村建设科技创新服务联盟,聚集了中粮集团、中种集团、首农、大北农、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200余家农业企业、高校院所和服务机构,形成协同创新合力。北京新发地通过建设农产品现代物流科技示范基地、组建农产品流通研究院、出版农产品流通产业蓝皮书,搭建农产品流通产业知识平台和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打造“两端在内、中间在外”的物流产业高端服务模式,加快推进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的供应链管理增值服务体系的形成。中粮集团依托农业科技创新产业促进中心,组建营养健康研究院,牵头成立营养健康技术创新服务联盟,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的产学研结合机制,引领功能食品领域的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大北农集团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良种创制与种业交易中心的依托单位,围绕农作物、畜禽、水产、花卉四大种业领域,整合科技资源,组织联合公关,创新科技成果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机制,通过需求调研、研发攻关、成果推介、示范推广、技术交易、专题培训等多种方式,促进成果应用,为打造“种业之都”、做大做强首都种业建立强大的科技支撑。2013年底,北京农科城发起成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联盟,构建大联合和大协同的联动服务体系,协同推进全国农业园区发展,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4.以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为纽带的资源凝聚力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依托“4+1”创新合作联盟丰富的国际合作资源,农科城构建了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平台,通过该联盟已经与世界81个国家、33个国际组织,6个区域性组织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发挥北京农科城国际合作交流中心资源优势,搭建首都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与81个国家和地区。33个国际组织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德青源生物能源技术出口美国;北京杂交小麦新品种出口巴基斯坦并大面积种植,增产效果达到30-50%;实施生物技术、动物疫病防控等中美农业旗舰项目;充分利用世界草莓大会、世界葡萄大会和世界种子大会等国际会展活动,促进一批涉及生物疫苗、节水灌溉等领域的前沿国际技术转移合作项目正式签约、成果落地北京,推进了农科城建设的国际化进程,提升了农科城的资源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

三、建设北京农科城 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农业发展的路径

北京农科城建设链接了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整合了首都农业科技创新的优势,聚焦了北京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领域和重点,建设了五大中心高端服务互促的网络联通平台,强化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培育了园区创新服务与转型发展的商业模式,有效化解了农业科技创新效率与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地位不相称、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与在全国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目标不相适应的矛盾,正在形成以总部管理体系、中心服务网联、企业联盟组织、园区转化平台主导的多样化的创新驱动农业发展路径。

1.总部管理体系主导的农业科技创新路径北京农科城总部管理体系最大的创新在于转变了农业科技创新的组织方式和工作方法,在集中专家智慧开展策划、制定战略、编制规划、制定管理办法和制度、举行重大活动等方面,实现了大智慧的聚集、重点的突破和开放的协同。一是通过领导决策保障,成立了科技部、农业部、北京市共建的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联合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国家部委和北京市各委办局的沟通协作、协商决策,推动领导体系和组织方式的变革。二是借助管理协调(政策项目)保障,由科技部和北京科委组织农科城为主体的统筹项目,加强国家部委和北京市相关部门政策的共享和联动,保障农科城重大项目的落地和实施。三是依靠服务运作保障,开展高端科技、金融、商务论坛,举办农业科技创新的交流活动,推动国际农业科技成果技术转移和项目合作,促进活动方式的转变。领导决策、管理协调、服务运作的组织保障相结合,促进农科城构建了创新的管理体系和联通网络,提升了创新成果的共享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增强了农科城的品牌影响,实现了有效的创新知识和技术转移。

图2  总部管理体系主导的北京农业科技创新路径

2.中心服务网联主导的农业科技创新路径。北京农科城五大中心重点解决高端服务的对接转化与网络联通问题,为高端研发和服务提供网络链接与功能融合的平台。五大中心对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理念特征体现得最为明显,通过建设高端服务共性公益平台,推动科技价值链、服务价值链和产业价值链“三链”的有机融合,加强五大中心之间的整体联结,实现农科城科技、金融、信息和智慧等高端服务与创新主体的对接;实施“一城两区百园”结盟和法人科特派创新行动,建立五大中心主导的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生活性服务和生态型服务,建设面向全产业链增值的社会化服务和技术推广体系;依靠大都市优势资源的聚集整合,实现高端资源在区际、全国乃至世界的快速流动,提高了农科城建设的模式推广效应和农业科技创新的辐射带动效应。

图3  中心服务网联主导的北京农业科技创新路径

3.企业联盟组织主导的农业科技创新路径北京农科城企业联盟组织通过有效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决定的作用,重点解决龙头带动和集群竞合的创新机制问题。龙头企业通过培育发展农业科技创新的群落、集群和链族,提高创新的网络化效应;与特色园区相结合,与园区所在区域形成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格局;与中心平台相结合,发挥企业主导、农业科技创新产业促进中心的网联效应,带动全产业链创新能力提高;借助牵头成立的服务联盟,在孵化新型企业、提高协同创新的合作产出、共享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成果、改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结构方面实现突破。企业联盟组织主导的农业科技创新路径在于将现代服务业转变为机制体系,实现了“龙头+集群+平台+现代服务业”结合的全产业增值模式的创新。这也符合创新方法中的“物-场”理论、中介物等创新原理,即化解各自分散、力量不足、重复投入、低水平竞争的矛盾,提高创新的依存度和有序度,提升创新的市场化、产业化水平,培育使创新由无序变有序、由低效到高效的机制“场”和能量“场”。

图4  企业联盟组织主导的北京农业科技创新路径

4.园区转化平台主导的农业科技创新路径北京农科城特色园区主导的农业科技创新路径在于构建了基于客户定位、系统功能、盈利模式和价值循环协同的商业模式,即通过聚集整合北京“城”已有的科技资源、服务资源、创业资源和产业资源,依靠市场引导、政府支持和科教机构参与的机制,根据客户需求和市场定位的不断变化,搭建创新驱动与高端服务结合的新型平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的舞台,推动各类企业、科教机构和协会在平台上共舞,有效助推建设了全产业链的孵化器、加速器、放大器,构建了全产业链创新与服务结合的商业模式,从而形成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北京农科城依靠理念创新和项目引导,形成了昌平园、顺义园、通州园等一批农业科技园区的商业模式,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和应用水平,强化了特色园区作为农业科技创新载体的功能和定位。

图5  园区转化平台主导的北京农业科技创新路径

四、建设北京农科城 加快优化创新驱动农业发展的举措

为了使农科城在聚集资源、链接主体、整合优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北京需要整合、集成和利用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转变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消除农业科技创新的障碍和制约,优化农业科技创新的路径和模式,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水平和效率。

1.探索“四化同步”模式,切实保障科研用地借助农科城特色园区建设,以新型农村社区和新型城镇建设为重点,探索北京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土地流转新模式;采用土地租金减免、补贴或优先安排科研用地审批等方式,对纳入“一城多园”范围的相关单位制定科研用地的优惠政策,切实减轻涉农企业和科研单位的科研用地压力。

2.优化资金投入结构,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充分运用财政支持、金融信贷、引进外资、风险投资等渠道,建立现代种业产业融资平台,建立农业生物产业和现代种业发展的多元投入机制,利用扩大抵押贷款规模、增加企业所得税优惠、实施税收减免等多种方式减轻农业生物企业、种业企业的负担。建立农业生物产业和现代种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生物产业和现代种业。支持建设企业集团主导的生物产业联盟。

3.对接国家人才政策,聚集吸引创新人才。参照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科学城以及未来科技城的相关人才政策,将北京农科城纳入“海聚工程”,大力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引进一批能突破关键技术、引领新兴学科、带动新兴产业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参照中关村“1+6”政策制定农科城知识产权的激励政策,允许科研机构研发创新人员知识技术入股或留职到企业开展工作,鼓励科研机构人才向大企业流动。

4.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集成整合共享政策。建议农科城关联农业科技园区、涉农企业集团、五大中心平台和产业服务联盟纳入中关村的政策支持体系,集成共享中关村科技创新的要素聚集和开发政策。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工作体系和机制,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设立知识产权扶持基金,重点支持农科城企业高新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专利技术转化和产业化,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将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管理和保护作为认定和复审农科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和成果转化项目的必要条件之一。

5.鼓励网联协同创新,搭建“三创”服务平台。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以农科城“121”工程实施为重点,加强北京农科城与“两区百园”在金融、信息和行政方面的结盟互促,引动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鼓励农业科技园区、涉农企业集团、五大中心平台和产业服务联盟等农业科技创新核心主体之间的紧密合作,建设面向农业科技问题和展望未来的创新创业创意(“三创”)服务平台,培育“新三农”创客空间,形成首都农业科技全面创新的发展格局。

五、研究结论

北京农科城建设五年以来,在引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转变、路径探索、方向聚焦、主体联结、资源整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推动首都农业科技创新的高端服务、商业模式、协同创新和品牌提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培育了以组织创新为核心,总部管理体系、中心服务网联、企业联盟组织、园区转化平台共同主导的农业科技创新路径,为加快北京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转变、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路径模式转型升级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效率水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