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第一看点

投身创新型国家建设 发挥引领作用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对两院院士的几点希望:
  第一,希望两院院士坚持勇于创新,积极引领科技加快发展。
  第二,希望两院院士坚持服务发展,积极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第三,希望两院院士坚持创新为民,积极促进科技成果造福人民。
  第四,希望两院院士坚持锐意改革,积极推动科技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第五,希望两院院士坚持甘为人梯,积极培养和提携优秀青年才俊。
  第六,希望两院院士坚持建言献策,积极发挥决策咨询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6月11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党和国家领导人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周永康出席大会。
  中国科学技术界和工程技术界最高学术机构举办这次盛会,旨在全面推进国家科技思想库建设,大力弘扬科学文化,团结带领全国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界,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唯实求真,迎接中共十八大召开。
  1200多位两院院士,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大会。两院院士大会期间,院士们学习讨论了中央领导同志讲话精神,就如何进一步发挥好两院的决策咨询作用、学术引领作用和明德楷模作用,交流了意见,提出了建议。
  中国科学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在顺利完成大会各项议程后于6月15日闭幕。广大院士表示将鼓足干劲不辱使命,投身创新型国家建设,发挥引领作用,向科学再进军。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的主要议程包括:进行学部主席团、各专门委员会等换届选举,举办学部学术年会,颁发新当选外籍院士证书,颁发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等。中科院设有6个学部,现有院士723人、外籍院士64人,其中574位院士和16位外籍院士参加本次院士大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的主要议程包括:讨论“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建设”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讨论“改进完善院士制度”研究报告、举办学术报告会、颁发新当选院士和外籍院士证书、颁发第9届光华工程科技奖等。中国工程院设有9个学部,现有院士774人、外籍院士41人,其中647位院士和17位外籍院士参加此次院士大会。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

  “对科技革命的可能方向以及可能带来的产业革命的预判,关系到我们能否抓住机遇而不是再次丧失机遇,这也是中央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要发挥学部的多学科优势,以科学家求实的态度,同时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提升我们的前瞻能力,做出比欧美一些学者更加有科学依据的战略判断。”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

  “到2014年工程院建院20周年时,将形成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的任务、组织和制度体系;到2020年,建成国际著名的、在国家重大决策中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
  “今后两年,是国家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两年,也是我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的重要两年。我们要把为工程科技发展服务,为中国现代化事业作贡献,作为我院肩负的神圣使命。”“围绕主题、主线,提供优质的战略咨询,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院士心声

  这些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举世瞩目。这次院士大会期间胡主席和温总理都作了重要报告,主题就是提倡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并表达了对院士们寄予的殷切期望,从院士们的热烈掌声中可以看到大家的决心和信心。
                            —戴景瑞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发展经济的基础,信息是动力,技术是手段,人才是核心,而管理能够使人才发挥作用。
                            —宋振骐

  关于创新的问题应该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创新并不是简单的将圆改为方,或者将方改为圆,而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知识升华。
                            —庄松林

  电子就像是一个聪明顽皮的小精灵,领会到这一点的时候,感到研究工作就是一种享受。越是接近,越能深刻地体会到科学的内在的完美。
                            —沈学础

  衡量人生价值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你做了多少贡献。国家不能富强起来,谁也好不了。
                            —王梦恕

  有些学生出国不回来很正常,可能国外的科研条件和待遇更好,这些是他个人的选择,无可厚非。不过现在回来的人也很多,这和国家的发展是有关的,国内的科研条件和人文环境更加吸引人,甚至科研前景也比国外好,自然有人愿意回来。对中国人而言,异国他乡终究不是自己的家。
                            —桑凤亭

  现在食品安全的科学难题有很多,需要科学技术创新支撑的有很多,比如食源性疾病,是第一大食品安全问题。
                            —陈君石
  

  陈灏珠院士:
  关键技术必须自主

  陈灏珠,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我国心血管病介入诊断和治疗的奠基人之一。
  “本次大会更加强调科技创新,倡导科技创新要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以人为本,更好地为人民生活服务。”刚从2012年院士大会会场走出的陈灏珠院士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我国科技工作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和努力,同时也对院士们提出了希望,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鼓励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为驱动引领科技发展。
  “从1978年的‘科技是生产力’到1988年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两字之差,使我们对科技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而这次大会上,在胡总书记和温总理的讲话中,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国家对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视。”陈灏珠院士说,自己对温总理的一句话格外有感触—“关键的技术是用钱买不到的”。作为我国心血管病介入诊断和治疗的奠基人,陈灏珠太明白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无论是航空航天,还是心血管病治疗,在高端技术、关键技术上,我们必须要自己搞,必须自主。”
  发挥决策咨询作用,为国家科技发展献计献策,是两院院士的重要责任之一。“这就要求我们院士首先要搞好自身工作,有创新,有突破,然后才能为国效力,无论技术推动还是政策咨询。”
  “与往届相比,感觉中央对院士的期望更大了,要求更高了。”陈灏珠院士也表示将更努力创新,承担更多的责任,充分发挥“国家科技思想库”的作用,为行业、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沈学础院士:
  推动创新也要宽容失败

  沈学础院士是从事凝聚态光谱及其实验方法研究的著名物理学家。面对本刊记者的无知,沈院士耐心做起了科普:固态光谱就是用光谱的方法研究固体,它实际上是固体里的量子结构和量子过程的反映。
  固体光谱实际应用意义在哪?举例来说,如今是信息时代,半导体得到大量应用。半导体里含有一定量的杂质,通过做光谱就能知道半导体有多少杂质,从而将其清除,或控制它们的品种和含量。正是基于这些研究,才造就了现在的半导体产业。
  沈院士笑言,做光谱做了几十年,没有什么大的成就。然而基础研究就是这样,有的研究当时并不显山露水,等时间慢慢发酵,二三十年后才知道当时的研究很重要。
  沈院士说,研究工作的基本思想就是要创新。如何创新?改进是方法之一,跳出既有的框框,以另一个思路来考虑问题也是方法之一。要先进还要超出,要做原始创新,沈院士明显偏向后者。但是要做后者不简单,“创新也要有个思想准备,跳出来创的时候,并不是每一处、每个人都能成功,很多处可能失败。要容忍失败、宽容失败。另外,即使真能做出创新,新东西能不能用也是一个问题。最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过实践检验,遗留下来的,才会变成知识,变成技术发展的真正原动力,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经典所在。”
  “既要推动创新,又要宽容创新失败,特别是基础研究,保证有用的才支持显然不是正确对待科学的态度。幸运的是,我们目前从基层到高层,都清楚这一最基本的科学规律,特别是我今天听了报告,越发觉得我们目前的科研环境是很宽容的。”
  

  桑凤亭院士:
  科研服务于民 创新要有基础

  关于科学研究的主旨,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学激光专家桑凤亭院士引用了胡锦涛主席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要服务于民”,并以自己所在的化学物理学科为例,进一步阐述了什么是服务于民。桑凤亭院士认为,化学物理是一个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学科,作为这一领域的科研人员,就应该以服务百姓生活为标准,研究能够满足百姓生活需求的成果。另外,近年来化学物理学科对我国大气、海洋等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考虑得也比较多,并在治理研究方面发挥了相应作用。这些都是科技工作服务于民的表现。
  桑凤亭主要研究的是化学激光,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国外对我国实行设备禁售,很少与我国进行技术交流,许多技术都是经过我国科研人员不断试验、反复研究而摸索出来的,所以作为老一辈科学家,桑凤亭对于自主创新也有一番深刻体会。他说:“创新必须要建立在对学科深刻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并不是谁说想创新就能创新,只有在对前人的经验和国外的先进经验都充分熟悉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做出创新的成果。”他深深地感到化学激光研究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除了得益于技术创新之外,也离不开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所以推进自主创新不能忽视团队的作用和力量。
  

  陈君石院士:
  完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机制


  “瘦肉精”、“苏丹红”、“地沟油”、“染色馒头”等食品问题的出现,一度使人们发出“我们到底还能吃什么?”的疑问。中国工程院院士、营养与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院士也曾听见朋友感叹“我们现在都不知道该吃些什么好了!”对此,他十分不以为然。
  虽然因在食品安全问题方面屡屡发声而被网友“拍砖”,陈君石还是坚持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并不像传言的那样严重,而之所以出现人心惶惶的局面,是因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机制还不完善。他认为公众易受网络及媒体的影响而得出片面结论,而科学家有科学依据的意见却不能及时传达给公众,造成信息不对称。因此,他提出我国需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机制,减少科学家和老百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知差距,使人们理性地对待食品安全问题。
  他指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机制主要涉及政府、科学家、媒体、食品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并认为各方都有相应的责任:政府应尽量改进监管模式,发挥监督作用;科学家应加强研究,正确判断和评估食品安全问题,为政府提供科学依据;媒体要引导消费者理性地看待食品安全问题,传播科学的知识和信息,不要断章取义误导消费者;食品生产经营者应讲诚信,生产符合《食品安全法》的食品;消费者要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进行自我判断和自我保护。各负其责,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庄松林院士:
  要心比天高 也要脚踏实地

  “科学研究特别是应用科学和技术的研究要立足于国家重大需求,应该重视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产学研结合的各个阶段。”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理工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庄松林教授在回答本刊记者关于学科发展的提问时如是说。此外,他还认为上海理工大学近年来光学工程学科发展较好的另一重要原因是重视人才的培育和引进。他说:“学科要发展好,关键是人才。”
  庄松林表示,人才培养要分层次,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培养都有其各自不同的要求,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应该有“心比天高、脚踏实地”的精神。“现在有些年轻人心气很高,但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而有些却缺乏远大的目标。”庄松林说,“科研很多时候会面临做不下去的考验,所以持之以恒对科研人员来说非常重要,年轻人一定要沉得住心。我们有一个项目大部分都是年轻人负责,花了7年时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国际顶级光学刊物Natural Photonics上发表了论文,得到了国际光学界的高度评价。如果没有这7年的坚持和脚踏实地的工作,可能也不会有后面的成绩。现在年轻人面对的诱惑很多,就更应该坚定自己的意志,要牢记‘坚持耕耘,必有收获’的真理。”
  

  戴景瑞院士:
  玉米产量亟待挖潜
  从去年中央八号文件到今年一号文件都涉及到种业的问题。这对于玉米遗传育种学家戴景瑞院士来说,既是激励又是鞭策。
  玉米产量的连续增产,玉米价格的逐年上涨,刺激了农民的种植热情。据农业部数据显示,今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高达5亿亩。戴院士与我们分享这一令人激动的形势时,也带着一丝隐忧。戴院士说,现在我国玉米基本满足自给,每年进口100多万吨左右。但到2020年,如果想要达到基本自给,玉米单产要从现在的平均亩产380公斤增长到420公斤,“增幅非常大,玉米需求压力很大。”
  “从发展来看,后备品种不迅速赶上去,外来品种的种植面积就会迅速扩大。目前我们已经找到了差距,认识到了不足,也在奋起直追。在竞争中,我们的科技储备在增长,有竞争力的品种已崭露头角,相信从长期来讲,我们会保持在种子市场的竞争优势。”
  做了一辈子玉米遗传育种的戴院士坦言,“在粮食作物里,玉米过去不受重视,现在种植面积达第一,还有五千万亩的发展空间,潜力非常大。”如何挖掘这一潜力?
  “首先要从品种上挖掘,增强品种耐密性。目前我国平均种植密度每亩3000株左右,如果每亩增加500株,单产就能有很大提高;其次品种改良上潜力还是很大的。如果抗病虫、抗旱、抗除草剂的品种得到广泛种植,会减少产量损失,对保证稳产增产非常重要。我国已经在开展这方面研究,抗虫的水平与美国接近,如果能够产业化,则可提高5%的产量,这方面我们的科技储备还是有的。关键是怎么让群众接受,我们要加强科普,有关部门也应加大推进产业化的力度。”
  

  王梦恕院士:
  要想富,先修铁路

  “现在我们国家的铁路,人均只有不到一支烟那么长,你说该不该加快铁路建设?”谈到我国铁路建设,王梦恕院士抑制不住内心的焦急,字里行间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味道。王梦恕,中国工程院院士,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
  “我国现在铁路建设速度太慢!铁路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先行官,国家富强必然要依靠铁路。铁路修到哪里,就可以在哪里建城市、建工厂、发展工业,这是历史证明的。”王梦恕坦言,目前我国铁路急需加快建设速度,扩展运输里程。他做了一个对比:目前我国有13亿多人口,铁路运输总里程约9.1万公里;美国目前人口2亿多,铁路运输总里程却已达27.2万公里。这清楚地表明经济发展与铁路建设的关系,以及我国急需加快铁路建设的现状。
  有人不了解情况,对我国铁路建设存在异议,甚至有反对的声音,“这是胡闹!”王梦恕说,“从国家经济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方面来说,铁路最能带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他告诉我们,现在铁路的修建可以影响1.5个GDP,而且起码能解决600万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他在几次会议报告上,都最先提到铁路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还坚持,铁路建设一定要以适合国家发展、方便老百姓为首要出发点,而不能仅仅注重技术上的先进,或为了“填补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最主要的是安全、可靠、实用、经济,不一定要多先进。”
  

  宋振骐院士:
  煤矿生产亟待信息化武装


  “现阶段,煤矿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都是非常现实的,煤矿要发展,首要的是转变生产方式,转变管理观念,实现信息化决策。”院士大会间隙,中国科学院院士、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专家宋振骐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开门见山地说。
  煤矿发展关系国计民生,每有事故发生,都牵动着亿万国人的神经,而宋振骐院士则更加焦灼。宋院士从事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研究已有50年,引领了我国实用矿山压力控制理论学派,创造性地建立了以岩层运动和支承压力分布为核心的集预测预报、控制设计(决策)和控制效果判断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并在实验和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理论,能够把以往依靠经验决策的生产模式转变为针对具体煤层条件定量的科学决策模式,推进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的决策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发展进程,已获10余项国家级奖项。
  但该理论上世纪90年代就已提出,至今却仍未有效推广应用。“这其中有体制方面的原因,更有生产方式和管理理念落后的影响。”宋院士认为,“我们应该对煤炭发展有正确的认识,尽快转变生产方式。煤炭开采理论和技术的发展突破,都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虽已近耄耋之年,但宋振骐仍精神矍铄,他“想趁着有精力赶快干点事,尽快推动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决策系统的实施与推广”。
             

汇聚顶层智慧  争取发展主动权
                           文/庞贝 

 

  院士大会刚刚落下帷幕,“神九”便作飞天之旅,“蛟龙”更有深海之游。而在此前的3月8日,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成员及专家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这一重要成果对中微子物理未来发展方向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并将有助于破解宇宙中“反物质消失之谜”。
  如果说世界科学技术正在走向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深化,那么中国,作为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后来者”,无疑正行驶在科技革命的超车道上。中国科技战线,正在以她突飞猛进的喜人之势见证中华复兴的伟大步履。
  而在这喜人形势的背后,是国家意志的强力推动。
  2006年1月9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科技大会,部署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正是把科学技术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国家意志搭建创新平台,才使科技创新涌现出动人活力。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更为创新平台打造人才支撑。
在这喜人形势的背后,是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无数科技工作者奋力拼搏、勇于超越、不计名利,用辛劳和汗水铺就的巨大创新实力。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增幅高达56%,国际专利申请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四位。“十一五”期间,中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达到145.1万件,是“十五”时期总量的2.6倍。在专利申请数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中国越来越重视专利质量和运用等方面的发展。
  中国这个“后来者”,正在以蓬勃的发展势头显示出“居上”的实力。
  然而要想真正实现跨越,保持引领,需要的是苦干,却不是埋头,而是目光如炬。
  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的讲话中提到,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大科技投入,抢占科技制高点,争取发展主动权”。并对两院院士提出了六点希望,“发挥决策咨询重要作用”,便是其中之一。
  温家宝总理也在此次院士大会的讲话中讲到:“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
  以科技促发展,以科学家的顶尖智慧带动创新型国家建设,以院士们的超前眼光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思想库”,这是两院院士除“坚持勇于创新,积极引领科技加快发展”之外,又一重要作用的体现。也是党和国家对科学家的殷殷期待。
  “抢占科技制高点,争取发展主动权”,如何抢占,如何争取,如何为未来的科技发展甚至社会发展谋划宏图?作为身处高科技制高点,代表我国顶层智慧的两院院士,理应为国家谋,为民族谋,为广大人民的幸福生活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