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第一看点

科技的盛会 百姓的节日

 

  金秋时节,以“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为主题的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在河北石家庄召开,古朴的燕赵大地迎来了2000余位顶尖科技工作者思想、智慧的交流与碰撞。
  本届年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大科普、学科交叉、为举办地服务”为宗旨,围绕“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主题,搭建学术交流、科普活动、决策咨询三大平台。年会的学术交流活动共设21个分会场,其中国际分会场4个。科普活动包括院士专家进校园、科普大联动、省会科普嘉年华活动、科普文艺演出等4个系列1400多项活动。围绕河北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年会专门设立了8个专题论坛;年会特别举行了河北省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为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年会还举办了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与河北大学生见面会、求是杰出青年奖获奖者与大学生见面会、求是杰出青年奖获奖者座谈会、科学道德建设论坛、技术创新•企业发展论坛、中国科技政策论坛、女科学家高层论坛、学会党建论坛、中国科协科技馆基金会合展励学金捐赠仪式、年会成果发布会等11项专项活动。
  本届年会的最大特点就是求真务实,注重实效,从年会主题到具体活动内容安排,突出体现为解决河北问题、服务河北发展。和往届年会不同,本届年会活动首次延伸到了举办地城市以外的设区市,河北省9个设区市结合当地特色产业举办专题调研座谈会,邀请包括院士在内的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建言献策。此外,本届年会较以往更加注重建立长效机制,人才项目签约、成果发布会等活动在年会期间开展。据统计,共115个项目在年会签约,协议投资总额达843亿元。
  据了解,为充分利用本届年会在河北省召开的难得机遇,今年7月以来,河北省委组织部会同省工信厅、科技厅、人社厅等相关部门就做好年会人才项目对接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部署,各市、各有关部门与省内广大企事业单位一道,主动作为,多方对接;包括院士在内的高层次人才抽出时间与河北省的企事业单位一道,围绕破解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和重大项目,共商合作大计,人才项目对接工作取得明显进展。通过本届年会这个平台,广纳高端人才、推动人才项目对接,取得了丰硕成果。签约的合作项目呈现四大特点:一是合作层次高。与两院院士的合作项目达22个,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电科十三所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项目达32个。二是投资额度大。在88个经济技术合作类项目中有52个项目协议投资过亿元。三是涵盖领域广。合作项目既有钢铁、煤炭、建材、石化等传统产业的技改项目,又有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项目。四是科技含量高。多数项目涉及解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如生态矿山建设关键技术、锂电高温变性、制革生产源头控制重金属污染技术等。
  本届年会在河北举办,为提高河北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河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大会主席韩启德致开幕词
图片/中国科协信息中心提供

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陈希主持大会开幕式
图片/中国科协信息中心提供

韩启德: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弘扬科学精神

  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于9月8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会堂隆重举行。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陈希主持大会开幕式。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大会开幕词中指出,优秀文化是科技创新的活力所在、根基所系。科学文化是一种集体创造,是围绕科学活动所形成的一套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制度约束、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已经广泛渗透进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之中,深刻影响着社会上的每一个人。科学文化的核心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对塑造人类精神世界和先进文化具有引领作用。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是科学精神的核心,追求真理就要承认未知、宽容失败,要克服功利主义的科学观。科学精神的精髓是崇尚理性,要唯实、要切问近思。要提倡理性的质疑和批判,质疑是研究的起点,批判是科学的生命,要敢于超越,要敢于开展平权的学术争论,要善于识别真伪。
  韩启德认为,对确定性的追求是现代科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和根本特性,也是现代科学的威力和魅力所在。中国学术界在坚持传统整体观和辩证观的同时,要虚心学习现代科学的长处,努力追求范畴内的确定性,融合中西之长,促进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并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韩启德指出,中国已经奠定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建立起完整的体系,并取得了一系列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我国的科技实力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科学精神还没有在全社会得到足够的弘扬,全民科学素质还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科学发展的要求。要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培育是一个漫长和艰巨的过程,也要看到我国科技赶超先进的有利条件。我们要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培育科学文化。韩启德强调,中国的发展要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其他各个方面的发展要靠弘扬科学精神。他热切呼吁,每一位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重任,从我做起,带头践行科学精神,带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尚。

年会开幕式后举行了大会特邀报告会。中国工程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河北省委副书记、省长张庆伟,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冠名教授、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张首晟,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副主任史培军分别作大会特邀报告。以下为精彩报告及采访内容摘录。

周济:推动中国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竞争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认识到实体经济的战略意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实体经济,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另一方面,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正在深化,西方发达国家振兴制造业走的是一条新路子,他们依靠科技创新,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谋求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我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还不是制造强国,其中最主要的差距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技术方面一直处在跟踪和追赶状态,特别是许多关键核心技术还远远没有掌握,制造业综合竞争力还很弱。今后20年是我国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在创新和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的绝佳发展机遇期。
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是新的工业

张庆伟:科技创新促钢铁产业结构调整

  钢铁素有“工业粮食”之称,是一个国家的筋骨,是一个民族的脊梁。经过6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钢铁有力支撑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河北的煤炭、铁矿资源丰富,发展钢铁产业得天独厚,自古以来就以“冶铁”见长。改革开放以后,河北现代钢铁工业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产生了机械化炼焦、立式连铸、空气侧吹转炉炼钢、含钒生铁冶炼及钒提取等一系列对全国钢铁产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新技术。河北的钢铁产业不仅成为区域乃至全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原材料供应基地,也成为河北第一大支柱产业。
  面对日益加剧的资源、环境、市场和政策约束,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已成为整个钢铁行业的共识。河北的钢铁产业当前已经到了一个调整转型、上档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既是现实发展

张首晟:机出于危  新始于奇

 “(摩尔定理的危机)对技术发展是一个瓶颈,但是对科学发现是一个创新的机会。在我们古老的文化当中能够体现出来,我们说‘危机’是‘危’也是‘机’。”
  “重新回到一张白纸上画整个蓝图,竞争很公平。对科学家是个机会,对中国也是,新的领域,大家起点是一样的,这是革新的机会,‘机’来自于‘危’。”
  张首晟在接受包括本刊记者在内的媒体团采访时如是说。
  下一轮科技革命在什么地方发生?张首晟目前看好生命科学和信息工业。
  针对后者,张首晟坦言,IT行业因为无法解决电子芯片越变越小带来的热冷却问题而不能像摩尔定律指出的那样发展了。“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过去只是一个技术的革新,而不是一个科学的发现在推动这个领域的发展,每一个三极管,我们只是把它越做越小,没有改变其根本的工作原理。对IT行业技术发展来说这是一个瓶颈,但是对科学工作者来说,这个瓶颈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机会。因为我们中国现在在整个IT领域,在基础技术上还是远远落后,比如最核心的芯片都是掌握在国外大公司手中。我们现在碰到这样的机会是业界的危机,是科学创新的机会,也是对我们中国能够真正利用这次机会走到前面的机会。如果我们找到新材料突破IT业的这个瓶颈,就能实现真正的超越,走到世界的前面。”
  张首晟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并将他的创新想法归功于他的年少经历。他说:“科学或者技术上的创新,起源来自好奇心。喜欢学习,并在其中得到无穷乐趣,这才是学习和创新的原动力。”“‘书中自有黄金屋’,学习当然可能会带来这些,但学习最可贵的原动力只能是喜欢学习、热爱知识,这才是推动自己的无穷动力。”
  “如今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人们获取知识已经十分容易,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缺乏的是对原动力、好奇心的培养,对知识本身的追求。”
  他说,科学的发现有第一流的仪器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第一流的想法。“我在清华大学,大家问创新的灵感到底何在?我说,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知识也在增长,但是创意往往是在下降。因为知识越多,看到新生事物时,就总是想能不能用老套的办法来解决。年轻人则不同,他们虽然知识不足,但创意很多。我作为科学工作者,作为教授,就要去教本科生,把知识传授给他们,而他们则可以给我提供很多新鲜创意,这是一个双赢的方法。”

史培军:聚各方力量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家,然而我们保护这样一个庞大生产力的能力还十分有限。”史培军教授指出,目前,我国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防抗一体化的综合防灾体系初步形成。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关注防灾减灾工作,救灾工作也逐渐完善,应急响应制度的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救助以及恢复重建救助和灾后冬春生活困难救助和其他方面的临时救助工作逐渐完善,但是救灾工作还非常薄弱,综合防灾减灾的制度不能满足目前的需求,建立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防灾减灾体系及全面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是全球防灾减灾的总体趋势。
  他强调,中国快速发展引起的潜在风险有以下几个方面应高度关注,部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不足,环境污染形势十分严峻,风险防御能力不足,城镇化速度突出了地区发展的差距,核电站和重工业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一触即发,小汽车数量猛增,老龄化问题以及经济全球化等。
  灾害风险特征研究主要依赖于对地观测技术、模型与模拟技术、综合与集成技术。世界防灾减灾的总趋势是从单一灾害风险防御向综合灾害风险防御转变,从减轻灾害风险向转移灾害风险转变,由国家减灾向区域和全球减灾转变,由适应灾害风险向提高减灾能力转变。我国防灾减灾趋势包括综合防灾减灾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国家高度重视,建立结构域功能一体化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正在实施,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中国的巨灾灾害链主要有地震灾害链、台风暴雨灾害链、南方大水灾害链和干旱灾害链。对于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他提出,一是全面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参照全球气候多样性共生存发展战略下的世界综合灾害风险的防御模式,降低我们对灾害的敏感和脆弱性。二是全面提高国家防范巨灾风险能力,建立风险转移制度,完善举国应对风险灾害的模式。
  史培军表示,今天的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已经是发展的重要内容。防灾减灾既是社会管理也是重要的社会建设,希望凝聚各方力量,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从而让世界更安全,让人民更幸福。

科普大联动

  9月9日, 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普活动暨河北科普嘉年华启动仪式在石家庄市启动。河北科普嘉年华活动是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分为全省科普大联动、省会科普嘉年华、全省科普文艺大汇演、专家院士进校园四大系列活动。活动从7月中旬起随着年会筹备工作的进行在各地陆续举办,一直持续到9月中旬,年会期间掀起科普活动的高潮。全省有800万左右公众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一次科普教育。

市民体验消防设施,普及消防知识

青少年朋友对于科普展板上的自然知识颇感兴趣


普及医卫知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图(4)学生科普展区人头攒动,各种奇思妙想引来参观 
   者驻足


图(5)学生展示自己的发明创造

诊治高校学风弊病需坚持科学道德教育

  “在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前,我们召开科学道德建设论坛,彰显了中国科协这个科学共同体对科学道德建设的重视,科学道德建设论坛从第十一届年会开始迄今已举办了四次,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深入思考科学道德诚信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求索解决途径,因此,每一次科学道德建设论坛都能得到广泛的关注并产生积极的社会反响。”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论坛开幕致辞时表示。
  每年的科学道德建设论坛都因汇聚多位海内外科学家、专家,且因与会者言辞犀利、频频炮轰学术不端现象而备受媒体关注。这次论坛一开场,论坛主持人、中国科协副主席黄伯云就提出的“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学术不端行为,就像体育界反兴奋剂,政府反腐败一样,对学术腐败行为实行‘零容忍’。”也引来了与会者的一致认同。
  会上,与会专家学者指出,高校学术风气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一项涵盖我国24所高校的调研显示,近8成研究生认为同学中存在学术失范(考试作弊)的现象,另有数据表明,有一部分研究生对学术失范行为持宽容态度,对一稿多投、搭便车署名等学术失范行为认识尤为模糊。
  发现问题,如何解决?这才是论坛关注的重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率先开出了“药方”:坚持科学道德教育。
  韩启德主席也表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首先就是确立规范和制度。其次是加强教育。中国的科技界和教育界已经行动起来,去年开始,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联合行动。今年,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也共同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宣讲教育也在向高年级本科生、新上岗的研究生导师、新入职的教师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延伸,按照“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的目标要求,形成了可喜的局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再次,严格的监督和惩罚。只有规范、教育,没有对学术不端的惩罚,难以实现学术界的纯净。科学道德不仅仅是一种规范,更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要弘扬科学精神,才能在科学道德上走的更远。
  本刊总编辑、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所长刘人怀院士作为论坛单元主持人参加了会议。
 

科技女性肩负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使命

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程东红致辞

  女科学家高层论坛作为中国科协年会的一个重要内容,至今已成功举办了5届。每届论坛都围绕年会主题,把解决我国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与发挥科技女性的作用、促进女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和推动两性平等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碰撞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分享科技女性的成功、喜悦和感悟,诠释科技女性在创造、创新和创业等方面的使命和责任,动员和鼓励广大女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和谐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今年的女科学家高层论坛邀请了200位来自不同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的女院士、女科学家和女性科技工作者,共聚一堂探讨科技女性与创新驱动发展的关系与历史使命。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程东红,河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田向利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常委会女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副主任陈赛娟院士主持论坛。
  程东红在致辞中指出,创新驱动发展阐释了自主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两院院士大会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了包括我们女科技工作者在内的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性。希望本次论坛把科技女性的成长发展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开展广泛深入的交流研讨和富有成效的互动,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田向利在致辞中指出,广大女性科技工作者凭借独特细腻的思维方式、善于研究合作的性格特征和较强的语言交流能力,越来越受到科研领域的青睐,已经成为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创造良好工作环境,为女性科技人才发挥优势拓展广阔空间,不仅是科技创新之需,更是科学发展、创新发展之需。
  论坛上,多位杰出女科技工作者代表还围绕新药研发、环境保护、建筑节能、海洋资源开发等备受社会关注的科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
 

专家学者共探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张勤致辞

  9月9日,由中国科协常委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专门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承办的“技术创新•企业发展论坛”在河北省召开。论坛以“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为主题,致力于广聚资源,共筑平台,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营造提升河北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良好氛围。中国科协副主席、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专委会主任刘玠院士主持论坛开幕式。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专委会副主任张勤在开幕式致辞中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召开,对中国科协全面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推动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继续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推动形成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组织开展决策咨询、建言献策,畅通反映科技工作者意见诉求的渠道;加强科学道德和创新文化建设,服务科技人才成长提高;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切实为改善基层创新微循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注入勃勃生机和活力。
  张勤指出,国家发改委、国资委、科技部、中国科协联合开展的企业“讲理想、比贡献”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赋予了促进创新活力、激发创新热情、培育创新文化的时代特色;园区“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和企业“专家工作站”的建立,企业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创新方法促进“一线创新团队、创新工程师”的培养,推进创新型科技企业、园区和非公企业工作,也已成为科协服务企业的重要措施。
  论坛主题报告由张勤主持。中国科协副主席刘玠,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专委会副主任石定环,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林新作主题报告。全国政协委员、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专委会副主任宋南平主持了论坛专题报告。秉承“为举办地服务”的宗旨,论坛举行了河北省“院士专家服务中心、科技专家企业工作站”授牌仪式,为河北省2个“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和9个“科技专家企业工作站”授牌。

年会首开论坛专议科技政策

  9月7日,年会首次开设的中国科技政策论坛开幕。论坛由中国科协常委会决策咨询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和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共同承办,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主题,采取大会主旨报告与专家对话两种形式,注重决策者、政策研究人员、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公众的思想交流与碰撞。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政策制定者、专业政策研究人员、科学家、学术界代表、省级科协代表以及其他机构的代表共计150余人参加此次论坛。
  中国科协荣誉委员、决策咨询专门委员会主任齐让指出,今年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一年,7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召开吹响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号角。中国科技政策论坛的举办,正是相当一部分科技政策制定者、政策研究者、科技工作者对如何将创新大会精神和科技体制改革任务落到实处的一种尝试。本届论坛实现了三个创新:观点新、形式新、会风新,希望这个论坛坚持办下去,努力打造成国内外一流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平台,为我国科技政策研究作出更大贡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孙家广、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中国科协常委、书记处书记、决策咨询专门委员会副主任王春法分别作了题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中国特色自然科学基金体制》、《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三十年的变与不变》、《科技社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再思考》的报告,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社团的微观角度,以及中国科技体制发展历史的宏观角度,解读国家科技政策,介绍科技政策的实施效果,探讨科技政策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穆荣平研究员,科技部创新体系建设办公室主任徐建国博士,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室主任胥和平研究员等领导专家以交流研讨的方式,面向听众共同探讨科技体制改革与政策前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