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特别报道

科技成为推动长沙发展的“核”动力

        水分两派随洲去,淘尽英雄千古流。这是一条穿越历史的河流,湖南人的母亲河—湘江。千百年来,她滔滔南来,滚滚北去,孕育出这座钟灵毓秀的楚汉名城—长沙。古城意象,时代风尚,在这片满载荣光、充满希冀的土地上,“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人民挥洒着豪情和智慧,谱写出新的发展史诗。
        有这样一组数字,可以勾勒出长沙的现状:“十一五”期间,长沙的地区生产总值每年赶超一座城市,跃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七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居中部之首;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九,科技竞争力名列第六;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城市”、“全国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国十大创新城市”和“中国十佳宜业城市”。
        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城市正在中部迅速崛起。是科学发展观,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思维和神奇变化;是科技“核”动力,让长沙焕发出勃勃生机!

科技创新

        如果说科技是一座城市竞争力中最核心的一环,那自主创新则是这一环的灵魂所在。在这座城市的脉管中,一直奔涌着革故鼎新的创新活力,无数长沙英才,一次次登上世界的巅峰。
        袁隆平的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运算速度一度位居全球第一;高性能炭/炭复合航空制动材料一举打破了美、英、法等国的技术垄断;“膨胀土地区公路建设成套技术”攻克了世界性的难题。从北京奥运会流光溢彩的烟花,到上海世博园五彩斑斓的太阳能走廊;从智利矿难的救灾现场,到日本海啸后的灾后重建,都看得到“长沙创造”的力量!
        是什么让“长沙创造”如此光彩夺目?让我们先来检阅一下长沙的科技硬实力:
        长沙现有高等院校55所、科研机构97家,拥有各类科技人员42万余人,48名两院院士领军其中;现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12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1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个、省部级各类技术创新平台141个;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是全国科技创新投入最强的地区之一;建立了完善的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全市各类科技中介和服务机构超过20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1家,孵场面积达130万平方米;2010年,长沙国内专利申请量9071件,专利授权量6209件,专利申请与授权两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地级省会城市第一。
        再来看看长沙的软实力:长沙出台了《加快科技创新 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深化金融与科技结合 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举措,积极营造“勇于创新、尊重创新、激励创新”的社会氛围;与境内外65所著名高校签订了人才战略合作协议,清华大学等11所高校在长沙建立了技术转移中心;通过实施引进国际高端人才“313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74人、团队12个;在科技金融领域大胆创新,设立了科技银行,还是全国唯一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试点城市,继上海和重庆之后,成为全国第三个私募股权试点城市。
        长沙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更是出手不凡。自2007年开始,连续四年成功举办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累计有来自世界各国近6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科技中介机构和投融资机构的代表共2万余人参会,参观人数达22万人次,签约项目847个,签约金额798亿元,履约率达81.8%。长沙科交会继2009年获“中国行业品牌展会金鼎奖”后,2010年再获“新世纪十年中国品牌展会大奖”殊荣。
        源自灵魂深处,激荡湖湘文化。科技创新在蕴养城市产业的同时,也在蕴养一方水土。

科技创业

        历史承载荣耀跨越千年,开拓的激情却从未停止。拚搏进取,奋发有为的人文精神,让这座城市放射着创业的激情。
        长沙市政府也为科技产业做了很多工作:致力于出台最优的创业政策。从2008年开始,随着《关于大力推进创业富民 加快建设创业之都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长沙吹响了创业富民的“号角”;致力于搭建高效的创业平台,全市现有创业培训机构16个、创业园区30个、创业孵化基地36个、创业基地86家;致力于提供最佳的创业服务,聘请了一批大学教授和民营企业家担任长沙市创业富民指导组创业导师,为创业者提供专门的咨询、指导服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绿色通道”、“创新创业网”、科技创业项目库,为投身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创新创业的洪流中,科技人员首当其冲,成为长沙创业大潮中的弄潮儿。以黄伯云、官春云、夏家辉、刘筠等专家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人员把科研成果产业化,伯云新材、春云农业科技、湘雅基因技术、湘云生物等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海外高端人才长沙创业好戏连台,由海外留学生创建的三诺科技、泰嘉新材等企业已进入准上市阶段。在各方大力支持下,圣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当年引进,当年建厂,当年获得国家药监局批文,当年批量生产。
        每年一届的“长沙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大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对优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政府给予专项资金扶助。
        无数的创业英杰,在长沙这片热土实现了自我价值,同时也放飞了民族复兴和富民强国的梦想。长沙,无愧为“中国十佳宜业城市”,成为名符其实的“创业之都”。

科技创富

        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播出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中,一位年过八旬,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老人,以1008.9亿元的个人品牌价值,成为中国科技界名誉“首富”; 矢志振兴中国民族工业的三一集团现已快速发展成为以高科技为支柱的国际型产业集团,梁稳根的梦想是“种植一块中华民族工业的试验田,铸造中国的世界名牌”;中国第一位购买私人飞机的企业家—远大空调掌门人张跃的财富之路是把发明的一项溴化锂直燃空调技术产业化。
        科技创富能走多远?中联重科的答案是通达世界。这家诞生于长沙的跨国企业,平均每1.5个工作日就开发出一款科技新产品,10年时间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增长了130倍。
        财因科技而生。2010年,长沙市生产总值达454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2286亿元,人均GDP超过1.1万美元,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三位。
        富为产业而聚。长沙凭借着科技创新,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机械制造生产基地,获得了“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美称;建设有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形成了网络平台软件、嵌入式软件、数字媒体软件三大信息产业集群;是全国首个具有完整车系生产能力的城市,汽车产业涵盖了轿车、轻中重载货汽车、越野车、专用车、客车、新能源汽车等六大类,正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第六大板块。
        长沙诞生了中国第一个民族卡通品牌“蓝猫”,是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原创动漫技术及产量稳居全国第一;是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初步形成了以先进电池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为核心的三大新材料产业集群。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相关技术、高倍率动力锂离子电池负极用石墨材料研究及应用技术等均居世界先进行列;聚集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8研究所、神州光电、潇湘神光等一批光伏新能源企业,形成了晶硅—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太阳能应用产品及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较完整的产业链。
        长沙通过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烟花、湘绣、食品、烟草、化工、建材等原优势传统产业综合竞争力得以大大提升;农产品优良品种、新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80%以上,粮食、茶叶、花卉、水产四大农业产业带已形成规模,“四大百里走廊”享誉中外。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工作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大格局雏形初现。

科技创福

        水绕青山转,城在水一方。在这里,历史与现代完美交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里是一片生活的的乐土,是“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是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幸福是什么?
        科学家袁隆平认为,幸福是到90岁的时候,还能在试验田工作,看到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民间发明人刘巨伯认为,幸福是发明更多能派上用场的好专利。
        正是这许许多多为民谋福的科技人,令长沙在现代经济竞争中独领风骚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城市、改善着民生,使科技在城市公共管理、规划建设、防灾减灾、人口健康、食品安全、资源集约、生态修复、疾病防治、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
        科技,让长沙人沟通全球。长沙是全国第一个开通无线寻呼台的城市;是最早使用磁卡式公用电话的城市之一;全国最先应用计算机技术管理市话通信网的城市。
        科技,让长沙人便捷生活。长沙是全国最早使用数字化电视的城市,最早启用购电、购气、购水IC卡的城市之一,也是全国最早使用天然气、直饮水的城市之一。
        科技,让长沙人舒适出行。武广高铁穿城而过,城市地铁、过江通道、长株潭城际铁路连接湘江两岸。长沙还是全国新能源汽车应用试点城市,近千台节能公交车行驶在大街小巷。
        大河西先导区“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达到了探索改革路径、创新发展模式、发挥示范作用、形成带动效应的目的。长沙集约节约用地五种模式向全国推广,率先颁布绿色建设标准体系,坪塘老工业区成为全国传统工业区再生改造、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的样板工程。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长沙高能耗、高污染产业逐渐被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两型产业”替代,湘江主河道断面水质稳定达到三类水质,全年空气优良率超过92.6%,长沙日益展现出山的秀美、水的灵动、洲的精致、城的大气!

科技创梦

        悠悠湘江水,流淌着光荣与梦想。巍巍岳麓山,洋溢着激情与渴望。长沙以“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豪情,绘就了更加辉煌灿烂的“十二五”发展蓝图,拉开了沿江建设、跨江发展的序幕。
        今后的五年,是长沙大有可为的机遇期、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期。长沙将着力推动由常规性向创新性,赶超性向引领性,单向性向融合性发展转变,培育高端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生物、文化创意、信息网络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高端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千亿产业,加快构建以科技人才为支撑,以优势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这里,将建设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互联网数据中心,生产运营中心等信息服务平台,打造中部地区通信枢纽;将组建智能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集成电路、动漫技术中心、信息资讯中心、传媒资讯中心、数字资源中心、新药研发中心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设计与研发平台;将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建设产学研合作基地、技术转移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将引进更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15年,长沙人才总量将达到100万以上;将会加快构筑两型产业体系、两型高效交通、两型绿色建筑和两型低碳文化,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深度融合。
        在湘江的西岸,将会崛起一座集科技研发区、总部经济区、国际商务区、科教文化与风景名胜区为一体的新城。即将建成的城际铁路轨道交通将使3+5城市群、2小时经济圈变为现实。到2015年,长沙的GDP将超过10000亿元,高新技术产值将突破5000亿元。
        矢志跨入大中城市“一方阵”,挺进省会城市前五强!这不仅是长沙人民的豪情壮志,更是长沙科技肩负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