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第一看点

推动大气污染治理与低碳技术创新,共同加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2025年2月25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大气治理与低碳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绿发会大气治理与低碳工委)在北京举办了“后超低排放大气污染治理策略及创新技术讨论会”。此次会议旨在探讨如何在现有成果基础上实现新突破,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加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聚焦我国大气环境治理的核心问题。来自各界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分享了在超低排放标准提升与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应用方面的创新成果。

会议由中国绿发会副秘书长马勇主持。北京华源泰盟节能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钦波与山东保蓝环保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杨全弘分别致辞,表达了对会议主题的高度关注和支持。

破解大气污染治理难题
会议主题报告环节,中国绿发会大气治理与低碳工作委员会首席专家何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国君、山东大学教授李玉忠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凡就大气环境治理与创新技术展开了深入探讨。

何平指出,当前我国雾霾问题的主要成因源于脱硫脱硝副作用及检测标准不完善。广东省率先开展了可凝结颗粒物(CPM)检测,山东省则加强氨逃逸控制。他建议将CPM和氨逃逸纳入“十五五”规划的重点治理领域,推动大气治理新突破。

宋国君详细解析了PM2.5的形成机制,并提出,现有治理方案尚未有效解决一次和二次颗粒物的综合控制问题。他团队通过案例研究,提出了具体排放控制建议。

李玉忠则针对CPM概念混淆进行了科普,介绍了活性炭吸附、生物质掺烧等减排方法,并对不同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此外,李教授团队已研发出初步的CPM检测设备,标志着研究进展。

张凡从宏观角度分析了氨逃逸源及控制技术,提出加强源头治理和末端因地制宜的具体措施。他强调,应进一步严格氨逃逸控制法规,推动多污染物协同治理、碳减排协同和数字化监管。

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下午的创新技术报告环节,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分享了最新的技术成果和应用案例。中国绿发会大气治理与低碳工作委员会特聘专家赵燕澍、北京华源泰盟节能设备公司副总工程师杨巍巍、山东保蓝环保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杨全弘、山东大学教授朱维群和湘江节能环保协作平台主任郑亚国等专家,分别介绍了各自领域的技术研发进展与实践成果。

朱维群提出,除了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和碳汇,开发化石能源的固碳利用新途径同样重要。他提出“利用化石能源而不排放二氧化碳”的碳中和技术,旨在高效利用化石能源,减少碳排放,推动化石能源与绿色能源共同发展,确保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他强调,该技术不仅能提高我国化石能源利用效率,还能推动“负碳过程”的实现,对钢铁、煤炭等行业改造具有广阔前景。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通过科技创新与技术突破,我国有望在大气污染治理领域取得新进展,为“美丽中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强大动力。相关政策和技术措施的落地,将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绿色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责编/代建安)

手机体验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手机版


  • 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