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封面报道

蓬勃青春力量 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生机盎然

屏幕截图 2024-03-21 163210.png

吴永志(中)在高校宣讲


2023年11月21日,中国创新方法大赛电视擂台赛暨颁奖仪式在天津举行。作为专项赛之一的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金、银、铜奖获得者受邀来到天津观摩擂台赛,并在颁奖仪式上接受表彰。

颁奖台上,意气风发的青年们高举奖杯,享受着这一刻属于他们的荣光。颁奖台下,一位坐在前排的男士注视着台上的青年们,满脸洋溢着欣慰的笑容,不停地鼓掌。他叫吴永志,是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的发起人,从省赛到国赛,他跟随大赛走过了10余个年头。

吴永志告诉记者:“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从最初的一个省参赛扩展到全国30个省(区、市)。10余年间,我见证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选手破茧成蝶。大赛真正激发了大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热情,从理论到实践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培养更多勇于创新创业的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创新方法大赛大学生专项赛的起点在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国东北地区开始了TRIZ理论的引入工作,1987年魏相、徐明泽翻译出版了《创造是精密的科学》一书;90年代,以刘思平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黑龙江省开展了创新方法的研究,并在1998年出版了包含TRIZ理论的《创造方法学》,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丛书。

2007年,黑龙江省成为科技部首批创新方法推广试点省后,黑龙江省科技厅联合多方力量,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开展创新方法推广工作,先后创建了全国第一家TRIZ专题网站,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省级技术创新方法研究会。

吴永志在当时担任黑龙江省技术创新方法研究会副秘书长一职,参与全省创新方法的推广工作。“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在高校、企业中做了大量的培训工作,但是实际应用情况如何、有哪些成果落地,没有相关的数据统计能体现。创新方法的推广成效究竟如何?成为一个疑问。于是,我们向省科技厅汇报了情况,酝酿着举办一场比赛,检验一下创新方法的实际应用成效。”

2010年,黑龙江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和团省委联合举办了黑龙江省首届“TRIZ”杯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本以为通知发布后,会有一批高校大学生踊跃报名,但实际情况却让大赛组委会大吃一惊——3个月的报名期中,只有5所高校的选手提交了参赛作品。作为大赛发起人之一,吴永志开始带着大赛通知前往全省各大高校进行宣讲。实际走访后发现,虽然一些大学开设了创新方法选修课,但距大学生应用创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做出科创作品并参加比赛,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为了充分挖掘现有的科创作品,大赛组委会宣讲后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举办了一期面向全省、为期一周的创新方法理论培训班,鼓励全省有基础作品的同学积极参赛。最终,来自省内9所高校的92个项目经过初评进入比赛,共计500余名师生参加了比赛。通过大赛,创新方法理论得以在省内高校广泛普及,并逐步建立起创新方法师资队伍。同年,哈尔滨工程大学成立了全国高校第一个创新方法社团。

2011年,大赛组委会提前开展筹备工作,并将省赛升级成为邀请赛,来自全国37所高校的212支代表队参加了本次大赛。相比于第一届,大赛开始在全国范围产生影响力。

成功举办两届省赛后,为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经科学技术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和创新方法研究会等部门批准,黑龙江开始承办全国创新方法大赛。2012年12月,首届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成功举办,并增设创新成果转化奖,以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到2017年举办的第五届全国赛,已达到21个省市自治区81所高校1168件作品参赛,申请专利380项。同时,大赛带动全国高校开设创新方法课程,组建师资团队,建立学生社团、联盟。

2018年,这一赛事再次改版,第六届比赛正式纳入由中国科协和科技部联合举办的中国创新方法大赛暨大学生TRIZ专项赛。时至今日,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每年有千余件作品参赛,百余项技术成果申报专利,全国已有200余所高校开设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相关课程,多所高校纷纷建立大学生TRIZ创新方法社团。创新方法大赛成为大学生展示创新风采的重要舞台,催生出一批创新型企业。

吴永志介绍,10多年来,大赛从一个省扩展到全国30个省(区、市)、355所高校,参赛作品14013件,申报专利3613项,成果转化845项,转化金额达到3.4亿元。10余年间,大赛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选手中有的成为科技公司的创办人,有的成为教授博导,还有的成为企业的科技骨干,奋战在国防建设、科研建设、经济建设第一线……

姜金刚就是众多创新人物中的一员。他曾是黑龙江省第二届“TRIZ”杯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获奖者,第三届大赛期间,他以教师身份指导的学生作品《基于TRIZ理论的多功能直尺设计》获得了第三届TRIZ杯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如今,姜金刚已经成长为学科带头人,现任哈尔滨理工大学机械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医疗机器人及智能设备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研究。

屏幕截图 2024-03-21 163455.png


屏幕截图 2024-03-21 163704.png


屏幕截图 2024-03-21 163749.png

第十一届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现场


谈到学习TRIZ理论给自身带来的最大改变,姜金刚坦言,思维上的变化是最明显的,“学会了逆向思维,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遇到问题就想着怎么去改进它”。姜金刚认为,许多的创新都是来源于生活实践,让思维“转个身”,突破常规和习惯,也许就能获得创造性的飞跃。

姜金刚自身的科研工作也不离开创新方法的应用。他参与完成的“口腔机器人及其关键技术”成果获得了2020年度黑龙江省科技奖技术发明二等奖。随后,他又接续开展机器人辅助牙体预备系统的可行性验证,这是他对获奖成果应用领域的拓展研究。姜金刚在进行牙体预备研究的过程中,就运用到了TRIZ理论中的发明原理,如分割原理、预先作用原理、中介物原理等,通过反复分析和实验,完成对机器人辅助牙体预备系统可行性的验证,最终有效提高备牙质量和口腔治疗的效果。

姜金刚说:“TRIZ理论的学习的确对我的科研道路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与姜金刚一样,伴随大赛成长起来的创新人物还有许多,投身海底观测事业的张大禹、变身企业内部培训师的王金壅、下海创业的何健等,经历过大赛后,他们依旧对创新创业充满热情,并将创新方法应用到自身所从事的事业之中,在各行各业实践着创新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