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人物 PERSONAGE

常兆华:在生命赛道上追逐创新

今年,是浦东新区开发开放30周年。三十年,创新成了浦东发展最关键的驱动力。

11月12日上午,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4000多字的讲话全文中,习近平总书记15次提到了“创新”。

说起浦东的创新,张江科学城一定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走进张江科学城,创新的蓝海正微波荡漾。据介绍,截至目前,这里集聚了超过1.8万家的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达828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53家,形成了以生物医药、信息技术为重点的主导产业,荟萃了微创医疗等一批国际知名科技企业。

微创医疗全称为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创医疗”),在张江科学城的万千企业中,它无疑是一朵绚丽的生命之花,“城”里开花“城”外香。从微创医疗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章获得者常兆华半生的故事中,便可领略这朵生命之花的瑰丽。


一切从张江说起


日月不以毫末而不照,雨露不以草草而不滋。人人都有生而平等的医疗权、健康权和追求长寿的权利,要为人人享有这种权利而积极创造各种变革性医疗手段,这是微创的价值观和信念,也是常兆华的初心和理想。

1979年,中国宣布改革开放后的第二年,常兆华到上海机械学院动力工程系求学,开启了他与上海这座科创之城的“科创缘分”。

1987年,常兆华赴美国求学。作为上海机械学院热能工程学博士,他却选择了到纽约州立大学生物科学系学习。这一选择正是源于他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和对生命本身的普世关怀。

一切从零开始,常兆华花了5年时间自学完成本科、硕士相关知识,并于1992年获得纽约州立大学生物科学系博士。

“如果有合适的机会,一定会报效祖国。”1994年,上海市政府第一次组织留学生回国省亲代表团,31岁的常兆华作为上海市人民政府特邀的25位海外学者之一,参加了代表团,在出国求学7年后第一次回国“省亲”。

就是这次“省亲”之旅,让常兆华动了回上海创业的强烈念头。

在美国,常兆华直接参与和领衔了微创伤技术在多种癌症治疗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当时,该技术在欧美国家的使用已经占到了手术总量的80%以上,但在我国医疗水平尚且停留在“手术刀和止血钳”的“刀耕火种”时代,全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医院和少数医生能实施类似手术,且所用器材全部依赖进口,手术费用比欧美高出数倍,这让很多患者不得不在手术室前止步。

每当看到患者无助的眼神,作为医疗领域的工作者却又无能为力,经常让常兆华生出一种痛彻心扉、深入骨髓的“耻辱感”。正是这种“耻辱感”催促着他放弃美国优渥的生活,回到上海,来到张江。

当时的张江还处于洪荒状态,几乎找不到一点高科技的影子。常兆华记忆深处的张江,就像一个百废待兴的大农场,两条主干道郭守敬路和科苑路刚刚成型。而他所钟爱的医疗器械在当时的中国的发展状况和张江的现状十分吻合,都显得有些苍凉悲壮,但又都透出一种对未来远景的期待和从骨子里迸发出的顽强不屈,这种状态与常兆华当时的心境分外契合。

1998年,常兆华义无反顾地来到张江这块“庄稼地”。他放弃美国一家上市公司副总裁的职位,在刚刚成型的郭守敬路上,在张江高科技园区仅有的几栋再普通不过的厂房里,白手起家创立了微创医疗,开始了高端医疗器械在本土的耕耘。

彼时,参与浦东开发创业大潮的“海归”还寥寥无几。虽然条件极其艰苦,但哪怕到了近乎“弹尽粮绝”的地步,常兆华也没有放弃。他始终坚信,“迟早会有一个高端医疗器械集团从这里走向世界”。

经过22年的发展,微创医疗已成长为一家拥有近20家实体子公司、近7000名员工的创新型高端医疗器械跨国集团。截至目前,微创医疗在全球已经拥有美国孟菲斯、法国巴黎近郊、意大利米兰近郊和多米尼加共和国圣多明各以及中国上海、苏州、嘉兴、深圳8个生产研发基地,形成了全球化的研发、生产、营销和服务网络。

在生命科学的赛道上,常兆华信奉创新力就是生存力的法则。在他的带领下,微创医疗始终专注于自主创新并一以贯之高强度投入研发。

据微创医疗官网的数据,截至目前,微创医疗已经拥有专利(申请)4800余项,并先后5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一项为企业创新平台模式奖,和多个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截止2020年10月,微创医疗已经有20个产品进入中国创新医疗器械注册绿色通道。

常兆华时常感慨自己赶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靠着为国家和患者着想的信念和对企业使命的坚守,微创医疗在“海归”后活下来了,并且在“归海”后有所发展。

随着上海市“聚焦张江”战略的开展,2005年前后,张江迎来了快速而高效的发展,为微创医疗等高科技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而在此过程中,微创医疗也以自己的作为在张江科学城的创新蓝图上添加了无数个绚丽的像素点。

4月24日,微创医疗旗下子公司自主研发的支气管手术机器人在上海市胸科医院完成首例机器人辅助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

从“零”到“6秒”的突破


微创是高科技带来的医学革命。

微创伤医疗技术是通过在皮肤上开一个微小切口,在影像引导下,将治疗器材输送到体内病灶区进行医治甚至将病灶彻底清除的现代化医疗技术。相比传统的手术,其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少四大优点。

微创医疗的成立,是中国在微创伤医疗器械领域“零”的突破。二十余年来,微创医疗突破了一系列的“零”,创造了多个“第一”,中国第一根球囊导管,中国第一个裸支架,中国第一个药物支架,全球第一个靶向洗脱药物支架……

2004年,微创医疗冠脉药物支架“火鸟”获批上市,实现了冠脉支架领域国产产品从追随者到并跑者的跨越,微创医疗持续保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2018年,世界顶级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全文刊登了微创医疗的冠脉雷帕霉素靶向洗脱支架“火鹰”在欧洲大规模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这是《柳叶刀》创刊近200年以来首次对中国医疗器械进行报道,标志着微创医疗的冠脉支架已成为全球新一代心脏支架行业新标准的引领者。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超过450万枚微创医疗冠脉支架产品挽救了近350万名患者的生命。国产支架性能的提升,引发国外同类产品大幅度降价,如今每年有超过75万名中国冠心病患者因此得到救治。人们也开始从迷信国外产品转而逐渐接受并爱上国产医疗器械。

2008年,微创医疗开始实行多元化发展,网罗各路研发人才,培养了一支中国医疗器械“国家队”。不仅在冠状动脉领域,按照心脏所对应的疾病类型,微创医疗开始在冠心病、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心脏衰竭四个方面布局大心脏业务。

2010年起,微创医疗开始植入式心脏起搏器项目的高强度、大投入研发工作,建立了国内第一条具有国际水准的起搏产品线。

2017年8月,微创医疗旗下“创领心律医疗”心系列国产起搏器成功上市,这是中国首款功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国产心脏起搏器。该产品提供先进的生理性起搏疗法,共3个系列8个型号,可以满足不同患者的治疗需求,其中目前全球市场体积最小的双腔起搏器,体积仅为8立方厘米,比进口品牌小30%左右,更适合中国患者偏瘦的体型,使用寿命达到10-12年。

心系列起搏器上市后,首台植入手术在上海市胸科医院完成。手术医生、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功能室主任李若谷表示:“这款起搏器的体积比进口品牌小30%,医生做的囊袋和切口会比较小,能够减少患者的异物感,术后伤口愈合也更快。”目前,微创医疗心系列国产起搏器受到越来越多中国临床医生的关注,并且更广泛地被用于救治中国患者。

从冠脉支架起家,而后切入射频消融术,紧接着又延伸出起搏器业务。随着介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结构性心脏病进入微创伤手术时代,微创又顺势打通了用介入方式完成心脏瓣膜更换的技术路径,代表作是VitaFlow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

让微创医疗这一品牌在国内外得到认可的,还有很多产品。其独具特色的“人工髋关节”“人工膝关节”“脑血管覆膜支架”“大动脉血管支架”“植入式心脏除颤器”“人工心脏瓣膜”以及用于治疗“卡尔曼综合征”不孕不育的“人工下丘脑”等产品,都是微创医疗品牌能够比肩国际一流水平的产品。

今天,微创医疗的业务已经覆盖心血管及结构性心脏病,电生理及心律管理,骨科与软组织修复,大动脉及外周血管疾病,脑血管与神经科学,内分泌管理等生命科技,外科及医疗机器人,泌尿、妇科、呼吸、消化,医美及康复医疗,体外诊断与影像十大领域,已上市300余个产品,进入全球逾万家医院,覆盖亚太、欧洲和美洲等主要地区。

在全球范围内,平均每6秒就有一个微创医疗的产品被用来救治患者的生命,或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质,或帮助患者催生新的生命。

这6秒的辉煌,来自亿万个精微的铸造。常兆华曾经给自己一手创立的微创医疗做过一个精辟的总结,那就是99%的尽精微+1%的致广大。“99%”的“尽精微”,是对完美细节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的追求,是对工作分秒必争、一丝不苟的执着,是抵抗一切诱惑和干扰的定力;“1%”的“致广大”,则是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融为一体的企业信念、远景和使命。秉持着这样的初心和信念,微创医疗始终致力于为大众提供延长和重塑生命的可普惠化方案,打造属于患者和医生的品牌。


尽精微而后致广大


“本质上,微创医疗是一家永远在初创的公司,我们只是在不同的阶段陪伴它一起变大变强。不管公司发展到什么阶段,微创的‘初创’故事都会继续……”2018年,在微创20周年庆典上,常兆华这样说道。

20多年来,在常兆华的带领下,微创医疗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首创以“创新反应炉为核心”和“线—站”为特征的流水线创新体系,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其独创的“创新反应炉”模式,对中国特殊国情下“创新创业转化”效能问题进行了为期数年的探索、打造和总结,大大提高了创新成果转化和内部创业孵化的成功率。

疫情期间,微创的相关技术和设备在驰援武汉和全国战疫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冠肺炎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患有心血管疾病,微创医疗向武汉医院捐赠了价值1400万元人民币的冠状动脉支架系统等自产高科技医疗物资,专项用于开展疫情期间心肌梗死等冠心病急诊手术。

在武汉武昌方舱医院智能方舱指挥中心,运用微创医疗旗下子公司自主研发的远程单导联心电监测技术,对患者进行全天候高质量的实时心脏监护并发布报告,有效提高了患者病情管控效率。

4月24日,微创医疗旗下微创(上海)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的支气管手术机器人在上海市胸科医院完成首例机器人辅助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这是首个用于新冠肺炎诊疗的支气管手术机器人系统,通过机器人进行新冠诊疗手术远端遥控操作,实现医护人员与手术感染环境物理隔绝,不仅可以降低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也有助于提高新冠肺炎的诊断率和治愈率。

这并不是微创医疗第一次在国际医疗舞台上发光发热,作为高端医疗器械领域中国制造的代表企业,在不断突破原始创新、工艺生产等难题的同时,微创医疗更关注普惠医疗的发展和大众医疗权、健康权的获得。

2017年2月14日,在常兆华的设计下,微创医疗正式启动了“飞燕计划”。

旧时王谢堂前燕,终于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飞燕计划”,以县级医院为代表,微创医疗积极开发基层医疗的空白市场,让更多患者在基层医院就医时也能够享受到质量优异、价格合理的高端医疗器械产品。

2019年1月,作为微创医疗“蓝海战略”布局的朱雀飞燕(上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医生技术培训方面,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和系统化的课程,帮助基层医生系统学习疾病诊断与治疗的相关知识。同时,引入远程会诊、远程手术盒子等数字化医疗方案,通过上级医院的专家团队,助力县域医生技术能力的提升。

2019年6月,微创医疗启动了针对骨科疾病领域的“雪羊飞燕”计划。“雪羊飞燕”团队集结了各个地级市区域有经验的骨科专业人士,从植入物与工具的准备,到手术中的技术支持、术后康复流程的建立等,帮助和协助基层医生顺利完成手术,并邀请全国大中心的骨科专家下基层开展基础学术教育,助力基层医院骨科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5月29日,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25位科学家回信,常兆华就是其中之一。在生命的创新赛道上,常兆华始终在奔跑,用一项项过硬的技术和产品去安抚每一个柔软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