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第一看点 No.1 Aspect

回首70年,科技创新之路走了多远?

不知不觉间,2019年已经悄悄迎来了年尾。截至今日,《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陪伴着大家又走过了12期,在这短短的12期之内,杂志承载了许多的创新回忆,记录着科技界的新变化,见证着国家科技的辉煌与未来。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按照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部署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求,前瞻谋划和系统部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对于增强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实现重点领域跨越、保障科技长远发展、实现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大日子,也是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关键一年。这一年,中国科技的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登月,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成为2019年的“开门红”。这是全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成功登陆月球背面。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指出,“嫦娥四号”任务,坚持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表面巡视探测,率先在月背刻上了中国足迹,是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的又一生动实践。在新时代加强科技创新,关键要走好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之路。

科学技术一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中国一直在科技的道路上艰难探索。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的发明成为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烙印,成为中华文明一种标志,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事实上,中国古代科技不只有四大发明,中华民族的科技创造力至今尚未得到大众的充分了解,我们的祖先最先栽培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最重要的豆类作物——大豆、最重要的果树作物之一——柑橘、三大饮料作物之一茶,这些作物的栽培技术的传播,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贡献并不逊色于“四大发明”。我国古代擅长天文测算,积累了长期较系统的观测记录,其中的新星和超新星观测记录还为现代科学家研究超新星、射电源、脉冲星、中子星等高能天体作出了重要贡献。该研究组将“天象记录”列为重要创造,以概括地反映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的成就。

近代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屡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新中国的成立后,中国科技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逐步构建起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与体制。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科技创新事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形成全方位、系统化的科研布局。新世纪以来,中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制定“创新、产业化”的指导方针。2006年以来,面对全球创新要素加速流动和中国传统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的局面,中央确立“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指引中国自主创新、重点跨越、塑造引领。2016年,中央确立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开启了未来科技发展的新征程。

岁月如歌,砥砺前行。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中国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70年来,中国的科技事业也走过了不平凡的旅程,也进一步印证了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民族强的真理,站在祖国70周年华诞这一历史节点上,我们回顾一下,中国科技之路究竟走了多远。

交通运输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1952年7月1日,中国第一条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成渝铁路正式通车。1956年7月13日,新中国第一辆汽车——解放牌载重汽车在长春下线,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也是中国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长江大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1968年1月8日,中国首艘自行设计建造的万吨级远洋船建成——“东风号”的成功,拉开了我国大批量建造万吨以上大型船舶的帷幕。196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开出了新中国第一趟地铁——北京地铁一号线。目前中国的地铁总里程超过5500公里,运营规模位居世界第一。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港珠澳大桥集桥梁、隧道和人工岛于一体,建设难度之大,被业界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也被英国《卫报》评为“新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以“中国速度”创多项纪录:世界规模最大的单体机场航站楼,世界最大的减隔震航站楼,全球首座双层出发、双层到达的航站楼,全球第一座高铁从地下穿行的机场,世界最大的无结构缝一体化航站楼。

当今世界,军事科技正加速向信息化和智能化复合发展,呈现出全方位、深层次发展的态势和多点突破、深度融合、广泛渗透的特征,对国家军事实力、综合国力以及国家安全和战略主动权产生重要影响。军事科技的发展对于我国的国防建设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70年来,中国的军事科技发展做出了哪些突破?

1956年7月19日,一架银白色的喷气式歼击机腾空而起,我国自主生产的第一代喷气式歼击机歼-5首飞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197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74年,我国科技人员自行设计、研制出了第一代主战坦克——69式坦克,实现了我国主战坦克由仿制到自主研制的转变。1980年5月18日,我国“东风五号”洲际导弹首次全程试射成功。1998年3月,国产歼—10型飞机首次试飞成功。歼10战斗机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也是中国最新一代单发动机多用途战斗机。2012年9月25日,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按计划完成建造和试验试航工作,在中船重工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海军。军事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使得我国海、陆、空的军事力量日益增强,国防水平日益提高。

曾经,神州飞船的发射成功让国人为之感叹,为之震撼,转眼间看现在,卫星发射已经成为经常之事。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首枚地球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一时间举国欢庆,国人沸腾。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2000年10月31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升空,绕地球飞行14圈后安全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2007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地球轨道。2008年9月,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航天员翟志刚首度实施空间出舱活动。这是我国首次实现太空行走。截至现在,无论是“神舟号”,还是“嫦娥号”的发展,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1世纪是人类社会全面进入电子信息时代的新世纪,中国信息技术已经跃进了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世界信息化进程的高速发展,数据通信,多媒体,电子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等领域的发展也在全面推进中,而这些发展都离不开这70年来的发展基础。1958年3月17日,中国第一台国产电视机——北京牌电视机诞生,电视机从此开始走进千家万户。1958年8月1日,国产计算机103机完成了四条指令的运行,宣告中国人制造的第一部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的诞生。197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梓森,在武汉拉出了中国第一根石英光纤,开启了中国光纤数字化通信新时代。1983年12月,我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1亿次以上的“银河”巨型机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成功。1984年5月,广州市用150MHz频段开通了中国第一个数字寻呼系统。1987年11月,广州市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移动电话局。1987年9月,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建成我国第一个Internet电子邮件节点,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1994年4月20日,第一条64K国际专线接入中国——中国正式接入因特网,加入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中国从此开始有了“网民”。2002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出我国首枚高性能通用微处理芯片——“龙芯1号”CPU。2015年12月21日,“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落户无锡,成为全球运行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这是首台全部使用国产处理器构建的超级计算机。2017年5月3日,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在中国诞生。

当然,70年的成就不仅仅只有这些,中国科研在不同领域全面开花。“中国天眼”的成功研发让中国成为射电望远镜领域的领先者。“杂交水稻”的研发不仅在一定意义上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更为世界人民带去福音。屠呦呦医学团队“青蒿素”的研发有效降低疟疾死亡率。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的研制满足了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要,“5G”的应用将信息化的发展带向新的阶段。不仅如此,一些科技企业也在冲击着世界经济,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百度等一些龙头企业也在纷纷进行自主创新,推动中国科技向前发展。

 古有“四大发明”,今有“新四大发明”。近几年来,移动支付、共享单车、高铁、网络购物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移动支付在中国的普及度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无法比拟的,它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是中国经济实力和科技力量的生动体现。共享单车将“共享”的理念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目前,中国高铁处在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中国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代表,甚至出口至非洲国家建设高铁,成为中国“新名片”。刚刚过去的双11,又一次刷新了记录,仅用1分36秒便突破百亿大关。“新四大发明”是人们物质水平提高的体现,也是改革开放成果的体现,更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

未来是新的时代,新的征程,中国科技必将实现从落后到赶超再到引领的历史性飞跃。

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2007年7月,本刊杂志创建发行。截至今天,本刊杂志已经陪伴读者走过12年,这12年里,报道了多余名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名在科技领域有所建树的企业家,多名基层科技工作者以及多次科技活动,作为全国“两会”上会媒体,对国内外多位高端人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创新人物、创新成果等进行了独家专访报道,博得各界的好评与认可。

12年间,本刊杂志见证了国家科技发展的步伐,留下了科技发展的脚印,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杂志将一如既往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认真履行着科技杂志使命与责任。 

屠呦呦研制青蒿素

港珠澳大桥

中国“天眼”

鲲龙AG600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水上首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