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品牌范例

兴达“钢骨”连接世界

关于成功——机遇很重要,但一个企业不经过摔打是不会成功的。
关于诚信——诚信,是一个企业生存的根本;用我们的真心,换用户的忠心。
关于质量——质量是企业的命脉,必须安全、安全、再安全!
关于人才——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财富。
关于发展——企业要发展,得两条腿走路:看好家,走出去。
关于品牌——只有有敢于承担责任的底气,才能创立品牌。
关于创新——已经做的事,尽量创新去做好;需要做好的事,用心思考再提高。
关于进取——不要被眼前的荣耀挡住了前进的脚步,要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刘锦兰

刘锦兰在人民大会堂   摄影/张建胜刘锦兰在人民大会堂   摄影/张建胜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刘锦兰,就是这样一位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却始终不畏惧、不退缩的接大任者。

        艰难跋涉十余载

        1986年,刘锦兰受当地政府指派,主持筹建兴化县戴南热电厂。经过两年的艰苦准备,戴南热电厂投产发电,当年便完成产值325万元人民币。
        大家都以为此时身为厂长的刘锦兰可以松口气了,但他却又萌生了“以热电为基础和龙头,新品开发为重点,跳出热电发展企业,跳出全省,跨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想法。
        于是,1989年底,刘锦兰带领80多名员工,开始了长达18年的艰难跋涉…… 
        为了寻找市场需求大、科技含量高、发展空间广阔的新项目,刘锦兰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大城市;为了节省时间和旅费,他连续十几天吃方便面,还因一次交通意外撞断了腿,但他架起拐杖继续考察。
        终于,1992年,刘锦兰在上海找到了中意的项目——“子午胎用钢帘线”。
        但是,“子午胎用钢帘线”是一种科技含量非常高的产品,涉及到机械、电子、化工、纺织等各个领域,制造工序之繁、科技含量之高、投资风险之大令绝大多数企业望而却步。当时,全国生产钢帘线的企业只有两家,产量都不高。然而,刘锦兰却敏锐地意识到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道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必然对车辆等级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子午胎的普及率会随之不断提高,到那时,子午胎用钢帘线的市场需求也必定与日俱增。于是,他大胆决定,上马“子午胎用钢帘线”项目!
        当记者问及当初大家对这个项目看法时,刘锦兰笑着答道:“刚建厂时,确实有很多人持怀疑态度,认为小小一个乡镇企业搞钢帘线是自寻死路。但我还是把批文跑下来了,厂房建起来了,机器也运进来了,还从上海买来了样品。这么大的项目投入在小镇,历史上还没有过,用一位老乡长的话说:围墙就用了60万块砖头,这还得了。”
        “项目上马之初,规划投资500万,其中有300万是贷款。可从1993年项目上马那天开始,兴达便走上了不断亏损、又不断增加投入的道路:前几年一直处于负债亏本经营状态,投资的数额也从几千万到几个亿,再到近十亿,不断追加……”
        这其中的坎坷与辛酸,让人难以预料。当时从国外引进一台生产设备就要500万,为了减少资金投入,刘锦兰决定自主研发。一个个不眠之夜,一次次反复试验,设备拆了又装、换了又换,样品试了又试、测了又测……仅其中的一道工序就试验了上万次。除了攻克产品技术上的难关,刘锦兰还要顶住某些部门多次要求钢帘线项目下马的压力。
        “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刘锦兰成功了:兴达成为中国利用国产设备生产出合格钢帘线的唯一企业,创造了中国钢帘线发展史的一个奇迹。
        兴达的资产也从建厂初期的3000多万元,实现了如今近百亿元的飞跃发展。


2003年参加抗洪2003年参加抗洪


        厚积薄发震五洲

        “你知道我是做什么的吗?”第一次与刘锦兰见面,他这样问。
        “说实话,一开始,还真不知道兴达公司是生产什么的……”记者坦言道。
        但当对刘锦兰及兴达深入了解后,会令你非常震惊:飞驰在中国大地上的汽车子午胎,有一半以上竟是靠兴达的产品支撑着——原来,刘锦兰和他的兴达就在我们身边!
        认识刘锦兰的人,谈起他,都赞不绝口:刘锦兰有着独到的眼光和超前意识,他对市场发展走向的判断,总是那么准确、到位……
        1985年,刘锦兰从扬州农学院毕业,回到了家乡——苏中里下河地区的小镇戴南。他在那里种过地、当过电工、搞过发电厂……
        上个世纪90年代初,随着我国公路基础建设的步子越来越快,汽车轮胎市场也越来越繁荣,钢帘线的需求量随之越来越大,刘锦兰瞅准了机会,大胆决断上马钢帘线项目。
        1991年年底,首批投入500万元,规划年产量1万吨,而当时最有实力的同行才年产2000多吨,兴达的前景无人看好;
        1992年,投入达3000多万元,从化工厅到化工部,知情人见状都直摇头;
        1993年,投入达7000多万元,生产出的产品不合格;
        1994年春,投入达2.1亿元,改进生产设备;
        1994年下半年,投入已达4亿元,攻关科研难题;
        1995年—1998年,陆续多方融资投入近10个亿,由于当时市场需求不足,研发、生产成本极其高昂,因此企业仍陷于亏损的泥潭。
        在连年亏损的情况,刘锦兰仍然顶着压力,一再增加投资,因为他坚信:钢帘线的市场前景将非常乐观……
        六年的摔打与磨练,六年的坚持与守候,刘锦兰和兴达终于迎来明媚的春天!
        1999年,是兴达钢帘线项目上马以来的第一个盈利年,年销售额1个多亿,创造利税3000多万。2000年,兴达钢帘线销售额突破2亿元。但是,刘锦兰没有就此停住脚步,他乘胜追击,果断决定继续追加投资。事实证明,刘锦兰的这一决断是有战略远见的:2001年,兴达销售2.63亿元,2002年4.88亿元,2003年10亿元……到了2007年,销售已达29亿元。
        兴达不但成为国内最大的钢帘线生产基地,产品市场覆盖率达100%,市场占有率近45%,产量、质量、效益均居全国同行业之首。这个地处江苏水乡兴化深处的乡镇企业,如今已经成为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钢帘线生产基地。
        2006年,兴达在香港一上市,便震惊了长城内外,业界人士纷纷把目光聚焦于兴达。
        ——国外同行称赞:“我们需要三代人做到的事业,兴达却只用了一代人,真是不可思议!”
        ——国内同行感叹:“兴达不仅是中国的奇迹,更是世界的奇迹!”
        面对外界的盛誉,刘锦兰微微一笑,真切地说道:“近20年时间,兴达从无到有,从亏损到盈利,机遇很重要,但一个企业不经过摔打是不会成功的。”


生产车间生产车间


        广纳贤才谋福祉

        在采访过程中,刘锦兰讲起一件让他深有感触、至今记忆犹新的事:“一次,我偶然遇到了一位和我一同创业18年的老部下,已经快50岁了,我问他现在的生活条件如何?他说父母因为是农民没有养老金,孩子又在上学,所以一家人一直住着小平房。听完,我心里特别难受,在兴达最困难的岁月里,这些老员工不离不弃,千方百计四处融资,苦苦维持企业的生存。他们对兴达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所以,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即使现在不能完全达到,将来一定要达到。”
        兴达有50%的高层领导来自全国各地,本科生的比例占到了职工总数的16%以上,兴达广纳贤才的法宝究竟是什么呢?
        “人才是兴达最大的财富!”刘锦兰一语道破,“但是,小城镇是很难留得住高级人才的。记得我们1998年对外招聘的时候,一下子就来了80个大学生,可是没到3个月,全走光了。为留住人才,我着实动了不少脑筋。我们在兴化市的周边地区招聘了一批女职员,由党委、工会、妇联肩负起了‘牵线搭桥’的重任,时不时地举办一些联谊晚会,慢慢地,不少员工开始想‘安家’了。安家就要落户,房子在哪儿呢?兴达给他们提供了3室1厅的‘婚房’。2005年,兴达投资了2亿元,在30亩地上建起了一个豪华小区。对于与兴达同舟共济18年的员工,除每人送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外,还采取了‘分红还本、人在股在、人走股留’的措施。其次,我们还制定了合理的薪酬制度,在兴达,普通员工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元,本科生的人均年收入达到10万元,而在科研项目上有重大贡献的,年收入甚至达到百万!”
        “我觉得只有把企业交给员工,把大家捆在企业这棵大树上一起成长,才能真正把人才留下来。在兴达公司的股东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单位,那就是公司的工会,这个工会实际上是兴达职工持股会,它在兴达公司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职工自身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紧捆在了一起,随着企业的壮大,职工的身价也逐年提高。而兴达则是把所有职工都当作企业的主人,大家共同来创造企业和自己的未来。”
        兴达重视人的精神、信仰与创造,这不仅昭显了中华千年传统的思想精髓,而且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魂魄,更是兴达人近二十年来从业的经验和思想的积淀。
        谈笑间,刘锦兰向记者说起了自己心中一个未解的疑惑:“有一件事,我一直感到很奇怪,到现在自己也没搞清楚:这么多年,怎么从没欠过员工一分工资?而且即使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拖欠过银行一分钱。”说到这里,刘锦兰眉宇间流露出的不仅仅是成就感,更有几分得意。不过,这确实是令任何一个企业管理者,都值得引以为豪的“得意事”。
        从一个镇办企业的厂长到今天的全国人大代表,回首这一路的坎坷、拼搏与艰苦创业,刘锦兰说:“我总觉得自己身上有一股力量,从来没觉得苦和累,因为我身后有一帮好兄弟,他们都不叫苦叫累,我有什么可叫苦叫累的……”
“创利兴业,造福社会。”这是兴达的创业宗旨,也是刘锦兰创业的初衷与目标。简简单单的八个字,不仅道出了兴达的发展哲学,更体现了兴达对社会的责任与使命,它指导着兴达人为国家、为社会、为员工的行为意志和价值观,引领着兴达走向更加璀璨的明天!
(未署名的照片均由兴达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