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科普之窗SCIENCE MUSEUM

“海中仙女”海百合化石

海百合化石

海百合化石海百合化石


        有一种生活在幽深海底的、形态如同百合花那样美丽的动物,人们管它叫“海百合”。
        海百合属于海洋棘皮动物,它并不像陆地上的百合花一样是植物,并且不能够离开海水生活。不过它漂亮的外表倒是和百合花相近,因此人们赞誉它为“海中仙女”,并给它起了这个植物的名字。
        海百合不仅不是植物,而且还是向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处于过渡分水岭的一类不可多得的一种无脊椎动物。
        海百合在古代有5000多种,现在全世界有700多种。通常分为有柄海百合和无柄海百合两大类。有柄海百合以长长的柄固定在深海底,那里没有风浪,不需要坚固的固着物。
        在大自然漫长的演变中,气候变化,物种更迭,给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解的谜团。而正是这些珍贵的古生物化石,为我们解开了一个个的千古之谜。
        在我国贵州东北部的一些村镇里,路面和台阶都是就地取材用石头铺成,石头都采自附近的山上,天长日久以后,这些石头的表面都被磨的十分光滑,如果仔细观察这些光滑的表面,你会发现一些美丽的图案,一个一个的小圆圈,同周围的石头完全不一样,这些就是海百合化石。
        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海百合,大多在浅海底栖息。通常,海百合在死亡以后,这些钙质茎、萼很容易保存下来成为化石,由于海水的扰动,使这些茎和萼总是散乱地保存,失去了百合花似的美丽姿态。但如果他们恰好生活在特别平静的海底,死亡以后,他们的姿态就会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化石,由于这种环境比较苛刻,所以这样的化石十分珍贵,不仅为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环境研究提供重要的证据,也逐渐成为化石收藏家的珍品,甚至被当作工艺品摆放。

        世界上最大的海百合化石

        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海百合化石静静地“绽放”在贵州独山县文物管理所里。
        说起这些世界上最大的海百合化石,确有一件鲜为人知的历险过程。这批海百合化石最初被文物走私团伙从贵州运往广西准备销往海外,在黔桂边界的独山县麻尾检查站被发现,当地文物所和公安部门接到报告之后立即赶往现场,对这批化石进行鉴定与确认后,了解到这批化石来自关岭县。
        贵州省考古研究所、贵州省博物馆组成以考古所副所长王新金研究员为首的专家组,前往独山县文物管理所对追缴的化石进行修复与拼合。经过认真仔细拼合之后,将243块零散的化石块拼合成5件完整的化石。其中海龙化石1件,海百合化石4件。编号为GQD案1001-004/2006.11.3的海百合化石标本长708厘米、宽418厘米、厚5厘米,是世界上迄今发现面积最大的一块海百合化石。并且,这块化石图案由50余条海百合组成,其中最大一条长达800厘米,萼冠宽43厘米、长33厘米。大部分海百合个体保存完整,其茎(包括根和柄)、萼、腕部形态特征特别明显,清晰。整体结构气势恢宏,造型独特,形态精美,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陈列价值。另一块海龙化石也是十分罕见的化石标本,其个体保存完整,头骨尚未完全剥露、脊椎骨完整、明显、整体形态特征清晰可见,同样具有重要的科研和陈列价值。
        这批化石标本均产自关岭县石灰岩地层,时代为三叠纪晚期,距今大约两亿一千万年。
        众所周知,世界上海百合化石的最好产地在中国,而中国最好的海百合化石又产自于贵州。因为化石物种分布的小区域性,导致了类型的分异较少,所以,我们见到的海百合化石类型和种类几乎相近,它的产地多数是在贵州北部的中三叠纪的薄层灰岩中。由于海百合的茎比较长,所以,完整的海百合化石常常是大棵的形态。但是,真正完整的海百合化石又相对少见。

        关岭两亿年前是古海洋

        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我国一批知名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在对贵州地质调查研究中,发现大量古生物化石和化石地质层,由此不仅揭开了我国三叠纪古生物的研究历史、也为研究早期海生动物的起源、演化、分类提供了可贵的古化石材料。在这些古生物化石群当中,最具特色、保存种类和数量最多、最为完好、堪称古生物化石宝库的,当属贵州省关岭县新铺乡卧龙岗的露天古生物化石群。
        在新铺乡及邻区上三叠统瓦窑组中,以富含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为特征,包含菊石、双壳类、腕足类、牙形石、鱼类及陆生植物的多门类生物群。该生物群中的菊石、双壳类、海百合等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发现,并经乐森、许德佑、穆恩之等人研究。但直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才命名为关岭生物群。海生爬行动物是关岭生物群核心成员,现已描述十多个属种,分属于鱼龙类、海龙类和木盾齿龙类。主要代表有:周氏黔鱼龙(Qianichthyosaurus zhoui)、亚州杯锥鱼龙Cymbospondylus asiaticus)黄果树安顺龙(Anshunsaurus huangguoshuensis)孙氏新铺龙(Xinpusaurus suni)、新铺中国豆齿龙(Sinocyamodus xinpuensis)、多板砾甲龟龙(Psephochelys polyosteoderma)等。这些海生爬行动物具有数量多,类型全、保存好,原地或准原地埋藏,与大量无脊椎动物共生的特点。该生物群的另一核心成员海百合,数量十分丰富,但属种十分单调,几乎全由创孔海百合(Traumatocrinus)属的一、二个种类组成。该生物群的另外主要分子还有菊石(以Protrachyceras为主)双壳类(以Halobia为主)腕足类(以康克宁贝类为主)及牙形石(以Metapolygnathus为主)等。据牙形石和菊石资料,关岭生物群生活于晚三叠世卡尼克早期(距今约2.25亿年)的浅海深水域。关岭生物群中海生物爬行动物的发现,填补了该类两个目级分类单元在我国的空白,丰富了我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内容;对完善我国三叠系海生爬行动物序列有着重要意义。另外,也为研究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的起源、演化、分类、迁移和古动物地理区域提供了化石材料。地质古生物学家称关岭化石群是全球晚三叠纪独一无二的化石库,具有重要的科考、观赏和收藏价值,对于研究晚三叠纪的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海洋学和地层学,特别是海生爬行动物的分类、演化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地处贵州西南部,总面积为1468平方公里。喀斯特地貌发育完整,占全县总面积的80%以上。地质专家认为,关岭地区在两亿多年前的三叠纪是一片古海洋,古生物繁殖茂盛。当海水逐渐退去,在海底沉积的生物骨骼尚未被分解,新的生物遗骸再度沉积下来,有效地避免了因海水波动而形成的化石散乱。所以即使经过了漫长的地质年代,包括海百合在内的众多古生物化石在关岭地区依然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