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名人专访

师者如兰

教育家顾明远教育家顾明远


        镜头一:2000年4月8日上午,在北京西单文化广场,一排太阳伞下挤满了四面八方慕名来取“真经”的人群。一位个头不高,两鬓苍苍,目光炯炯有神,眉宇间透着学者睿智的老教授桌前,焦急等候的队伍更似长龙。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坐到了老教授对面,殷切地探询道:“我的女儿8岁了,书上的东西,有的记住了,有的记不住,我们给她讲,明白了,第二天又忘了,让人着急。这该怎么办呢?”“不是记忆力不好,小孩子逻辑思维差,形象思维好,有些抽象的东西不容易记住,这很正常,长大一些会好的。”老教授娓娓道来,家长听了频频点点头,再三道谢后满意地走了。因为他知道,回答他问题的,是中国最好的基础教育专家。

        一、教育情怀

        他,1929年10月生于江苏江阴,幼时家境贫寒,上高中时靠亲戚的资助才完成了学业,加之时局动荡,历尽了生活的艰辛;他曾梦想当一名建筑工程师,但19岁那年却当了一名小学教师,从此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教书育人生涯;他培养出了中国第一位比较教育博士和第一位在中国获得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他是中国最早接触“终身教育”这个概念的教育专家;他被称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全教式”的教育家;为了拉近与基础教育的距离,他走上街头设摊咨询,为家长释疑解惑……
        他的头衔与日俱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国务院学术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副主任、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他,就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教授。
        镜头二:2007年7月12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培训中心,顾明远教授向记者讲述着他的从教经历。
        记  者:为什么您被称为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全教式”的教育家?
        顾明远:这都是大家给我的盛誉,其实,我只是当过一段时期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后来到大学教师,所得“全教式”可能指这一点。一个人哪能做到“全教式”呢?
        1951年,顾明远作为第一批派往前苏联学习的留学生之一,赴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教育系学习。5年后,他归国时,就介绍过苏联赞可夫的教育思想。回国后,他被分配到了北京师范大学,1958年又被分派到师大附中工作。
        由于历史原因,顾明远教授真正的研究工作是从1979年开始的。1980年,他提出“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的观点。1981年,他又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的主张,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学生应起主体作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一观点,与当时流行的教师是权威的理论相左。于是他的观点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时至今日他的这个观点已经被教育界所接受。


顾明远(右二)会见日本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右二)会见日本教育学会会长


        二、心系教师

        镜头三:1999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网络版强国论坛,顾明远教授正与网友就“国际教育比较”和“教育发展”问题进行热烈讨论,他强调指出: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我国的9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仍然很薄弱,必须进一步巩固,才能从整体上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而提高教师素质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基础教育更是如此。
        记  者:1997年,你在《北京教育》上曾提出“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那么在当前中国的教育环境下,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又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一关键问题?
        顾明远: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所以,提高教师素质仍是当前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首先,要尽快提高小学教师的文化科学水平。
        其次,要不断提高中学教师的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过去有一种偏见,认为掌握高深的科学知识就能当好中学教师。中学是人才成长最重要的阶段,站在进入人生、进入知识和艺术殿堂的门槛上。教师不仅要有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能够把自己的知识传给学生,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把学生引入殿堂。还要培养学生的高尚的思想品德,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总之,教育质量的提高,与教师的素质息息相关。而教师的素质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种教学能力,应该是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生理心理的全面素质。
        镜头四:2007年4月18日,《京华时报》记者采访了海淀区西北旺唐家岭兴旺学校一年级女生晶晶(化名)及所在学校校长,她被诊断为左耳廓裂伤,长时间不愈合致感染生疮。当医生问她伤口怎么来的时,晶晶低着头小声说“是老师掐的”。而该校校长却并不认为老师打学生有错,并一再强调“对于农村孩子,就要这样教育”,只不过造成这么严重后果的体罚是该校第一次。
        记  者:看了这则新闻,您有何感想?
        顾明远:这使我感到十分悲哀。我们的老师怎么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学生?是在教育学生还是在伤害学生?家长把他们最最心爱的子女交给老师教育,老师却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学生。这样的教师能算合格称职的老师吗?当然,我们绝大多数教师是热爱学生的。但是现实中确有一部分教师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视学生为敌人,用各种办法去伤害学生。师生关系的紧张已经在学校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不能不引起大家的关注。
        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种情况是老师把自己受到的压力转到学生身上。现在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老师受到的心理压力是很沉重的,许多老师心情烦躁,总觉得学生不听话,不争气,于是给学生施加压力,有些老师常常训学生,甚至开家长会时训家长,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另一种是教育观念问题,认为爱学生就要严格要求,只有严厉才能使学生听话,对学生的缺点或错误不能耐心教育和容忍,而是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对学生。第三种情况是对学生不公平,有的老师只爱好学生,不爱表现差的学生,处理问题是偏袒好学生,从而引起一部分学生的不满。以上这些原因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有一部分老师的教育观念还有待转变,师德还有待提高。

        三、教育要创新

        镜头五:2002年9月8日,江泽民同志正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教育创新应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途径。
        记   者:那么,教育创新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顾明远:教育创新的首要任务是教育思想的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进行教育创新,首先要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教育传统包括了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方法。教育思想是最不易改变的,但又是最重要的,它指导着每个教育者的行为,指导着新的教育制度和方法的制定和执行。我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而且有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但也无可讳言,由于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长期处于一种小生产的封闭社会,再加上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封闭的狭隘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一直影响着我国广大教师和家长的思想。如果这些思想不转变,就不能全面地贯彻教育方针,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
        记   者:针对当下教育情况,您觉得我们需要转变哪些教育观念呢?
        顾明远:我认为当今亟需转变的有如下一些教育观念:
        (1) 改变狭隘的教育价值观,树立正确全面的教育价值观。对待教育是不能急功近利的。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是提高人的素质。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同时,人在为社会服务中,也就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自身得以发展和提高。
        (2) 改变因循守旧的人才观,树立现代社会的人才观。封建社会用一种模式培养学生,要求学生把书本上的死的知识奉为经典,把老师的讲解奉为权威,而不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此外,认为出人头地的人才是人才。这也是受传统观念中“学而优则仕”的影响。但是今天的社会结构是多元的,需要职业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只要有社会责任心,勤奋努力,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就是人才。
        (3) 要改革学校制度和考试评价制度。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学校教育制度与人才选拔制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但是,学校教育围绕着考试转却成了我国教育的传统,从而导致培养人才模式的僵化,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严重阻力。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要改革考试制度,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培养人才放到更广阔的视野里进行,跳出“学而优则仕”的狭隘的圈子。
        (4)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教学质量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但是因循守旧的传统教育却把教学变成老师单方面的活动,“老师滔滔地讲,学生静静地听”,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讲就是学习过程。学习要靠大脑的积极活动。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习如果不动脑筋思考,知识就不易理解,也不易记忆,更不能迁移。
        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要把学生放到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并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空间。
        记  者:针对我国的教育现状,应该怎样有效地推进教育创新?
        顾明远: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推进教育创新,教育制度要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要求我们要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资源,充分满足学习型社会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需要。
        我这里只就我个人的一孔之见提出几点可供思考的问题。
        (1) 要在教育投入体制方面有所创新。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资源的不足与教育需求旺盛之间的矛盾。教育资源的不足表现在量上就是高等教育的学额不足,不能满足广大青年求学的需求;表现在质上就是优质教育的严重不足,出现了从小学就开始为争夺优质教育的竞争,严重干扰素质教育的推进。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国家要继续加大教育的投入外,还要节流开源。
        开源就是要以政府办学为主,调动社会的办学积极性,多种渠道集资办学。节流就是要勤俭办学,不要铺张浪费。现在有些学校占耕地太多,校门盖得很豪华。这都应该制止。
        (2)要进一步改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增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各级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机构的职权都有明确的规定,但不够具体。因此在执行的时候,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往往管得过细,过具体,从而削弱了学校自主办学的能力。同时,只有学校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才能办出特色。此外,可以建立一些中介机构,利用社会资源帮助行政部门管理学校。
        (3) 建立民主的学校管理制度。
        (4) 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终身教育制度。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特征。建立终身教育制度,就要做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沟通和衔接,打破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壁垒,允许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的爱好转换专业,学校之间互相承认学分等。当然,转换专业或互相承认学分等都需要有一定的规则,按照规则办事。
        教育创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扎扎实实地工作。创新离不开实践,要认真研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深入探索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规律。
        记  者:您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对中国的教育有哪些期待?
        顾明远: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人人都有学上,人人都能上好的学校;我希望中国的教育能让公民素质不断提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大教师要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默默耕耘,做爱国敬业的楷模;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的表率;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做终身学习的先行者。
        师者如兰,师爱当如兰。兰花因它的质朴、坚强、公平、无私而倍受人们喜爱,为师者也将因爱生如兰而倍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