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科学前沿

长城就是一条线

长城长城


        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华美的五月北京,迎来了第十六届国际宇航科学院“人在太空”学术会议。
        上午9点15份左右,会场上一片骚动,参加此次会议的10名宇航员,英姿勃发地走进会场。值得我们骄傲的是,这几位太空骄子中有我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和费俊龙、聂海胜,与他们三人并排坐着的,是那位憨态可掬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美国华裔宇航员焦立中。

        10点左右,友谊宾馆的聚友厅,在国际通讯院院士、这次会议的秘书长庄院士一口流利美感动听的英文声中拉开了序幕。到会的包括法国前科技部部长、两次进入太空的女宇航员Claudie Haignere,就大会的主题“从梦想到现实;生活、工作、探索与创造”进行讨论,并将与公众进行面对面交流。


陈竺致辞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致辞

法国女宇航员Claudie Haignere法国女宇航员Claudie Haignere


        大会的中方主席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外方主席是国际宇航科学院副主席、法国前科技部部长、两次进入太空的女宇航员Claudie Haignere。
        这次国际宇航科学会议,是国际宇航学院系列会议中第一次在中国召开。
遗憾的是,世界上首位女宇航员,俄罗斯政府国际科学和文化合作中心主任、俄罗斯加加林宇航员训练中心高级研究员、俄罗斯空军少将瓦莲京娜·弗拉基米罗夫娜·捷列什科娃,一直表示要来中国参加此次国际宇航学院“人在太空”学术会议。由于要参加国家重大活动,临时取消来京计划。
        随着世界载人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载人登月已经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会上,我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用优美流畅的英文,作了大会发言,他说:“离开地球,探索人类长久以来共同拥有的渴望,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探索,人类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在人类历史长河中,50年只是昙花一现,但是正是这50年对人类实现自己的太空探索梦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这样的梦想,使我们拥有了更多的新梦想。”

        空间生命科学

        太空对人类来讲早已不再是陌生之地。有着“航天之父”之称的,现代航天理论尊基人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地束缚在摇篮里。”46年来,地球上已有451人遨游过太空。
        然而,月球的特殊环境将对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提出过更加严峻的要求,未来的月球飞行必须确保选出最优秀的适合任何任务需求的登月航天员。杨利伟在和来自法国、俄罗斯等国的航天员一起探讨“人在月球的工作和生活”这一话题时表示,建立月球基地不仅能拓展人类探索月球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将为实施火箭飞行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这是一个全新的、有难度的挑战。
        “因此我们的月球飞行除了要解决飞行的适应问题,还必须要保证航天员健康的心理。”杨利伟说,“登月对航天员的心理素质,个人的潜力以及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重视身体的搭配以及更高的效率。为了更好地完成月球的科考以及实验任务,需要根据月球的特点制定严格的方法,确保选出最优秀的适合任何任务需求的登月航天员”。此外,杨利伟还提出,月球基地必须要使用再生式的环保系统,来保证人类在月球上的生存,如果航天员在月球基地上长期生活所需的消耗品都从地球供给,费用将十分地昂贵。因此要实现人类长期登月并居留,一个经济而有效的途径就是采用再生的引导系统,解决人生存的基本需求。

        正如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致辞时所说的那样,对于太空的探索不仅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骨质疏松、免疫减退、零重力下心血管系统调节紊乱等问题。作为生命科学的一个新的、重要的分支,空间生命科学的前沿课题为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机遇,包括人们揭开生命的神秘面纱,了解骨质疏松以及对它采取的治疗措施,发现衰老的机制等。


从左至右:杨利伟、焦立中、费俊龙、聂海胜从左至右:杨利伟、焦立中、费俊龙、聂海胜


        长城是否就是那条“线”

        会后,本刊记者采访了焦立中。当问起他在太空漫步是怎样一种情景时,这位人类航空史上第一位“漫步”太空的华裔航天员显得有点激动,他说他的任务是站在15米长的机械臂顶端的脚蹬上,帮助另一位宇航员巴里将一个5.3米长、重量为113公斤的铝制支架安置到航天飞机敞开的在货仓面上,然后把6米长的电缆附加在支架上。其目的是实地实验为建造阿尔法国际空间站所设计的设备和装配技巧,同时还测试保暖性能得到改善的太空服。这项计划用6小时30分,实际用了6小时零9分钟就完成了。
        记者问是否真的在太空上能看到中国建筑性地标长城?他说:那时,我多次飞过中国,由于中国上空云层有时较厚,在太空发现有中国特征的东西不是很容易。但如果天气很好的话,或许能够发现一些能够代表中国的事物,比如长城,但那或许不过就是一条线而已。当时我根据大概的方位拍了照片,然后我把拍到的照片发送到地面指挥中心,他们后来告诉我说拍到了长城。
        当记者问起在空间站怎样面对骨质疏松等问题时?焦立中说,在空间站里,自己每天要做两个小时的运动,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但如果运动比这个量少,返回地球后身体就有出现相关毛病的可能。
        “当时你乘坐俄罗斯“联盟号”宇宙飞船升空并担任国际空间站站长,成为了第一位华裔的空间站站长,你在国际空间站也有代号吗?”记者问。
        “这是第一次由华人担任国际空间站站长,我感到很自豪。根据俄罗斯的传统,他们都要给国际空间站的站长起个代号,他们知道我祖籍山东,所以就干脆叫我‘山东’”。焦立中回答。因时间关系,采访匆匆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