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热点聚集

“后天”将至?!

        2004年5月28日,影片《后天》在全球上映。好莱坞又一次用炫目的特效和巨额的投资打造了一个逼真的末日。这个末日并不是神对人类的审判,也不是人类的核战争,更不是外星人的入侵,而是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气候急剧变化。影片上映之后同样受到了关于其“实际可能性”的质疑,以及对影片中表现的灾难过于危言耸听的批评。然而近年不断出现的反常、极端天气的确引起了人们对于未来气候剧变的担忧。

        关于气候变化的研究历史并不长,而且长期以来莫衷一是。直到最近10年“全球气候变暖”说才占据了主导地位。至于气候变暖是否是人类活动因素引起的,以及如何应对气候变暖,各国之间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对于我们来说,不论各种权威分析得出什么结论,各国政府采取什么政策,“气候变暖”已经在明显影响我们的生活。近几年来,北半球许多地区的夏天出现了十分反常的酷暑天气。以中国北京为例,这几年的夏天里,北京屡次超过重庆、武汉等“火炉”,成为当日全国气温最高的城市,同时也创出多次本市历史同期的最高气温。另外,中国北方的冬天也越来越温暖,东北的许多地区彻底告别了过去厚重的棉衣、棉裤。人们已经在随着气候变化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后天》虽然将气候变化的结果做出了极端化的描写,观众却已不完全认为影片在危言耸听。
        与这部影片相似的是,近期的一份联合国权威报告也指出,未来的气候变化可能会比现在更加剧烈,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会威胁人的生命。

        不容忽视的严峻未来

        2007年4月6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专门委员会(IPCC)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发布了名为《2007年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和脆弱性问题》的报告。这份报告的前一部分着力于解决“气候变暖是否存在人类活动因素”的问题。撰写这份报告的委员会第二工作组联合主席之一马丁·帕里指出:人为因素在气候变化中的存在已经通过植物、动物、水和冰的活动迹象中显现出来了。值得一提的是,这份报告的依据从以前的气候模型变成了实际数据。工作组的专家们拥有2.9万个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有关自然界物理以及生物变化的数据,这使他们可以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进行客观的评估。他们给出的结论是,气候变化中存在人类活动因素的可信性从以前的60%提升到至少90%,历史上第一次基本确定了气候变化中人类因素的存在。
        这份报告是迄今为止联合国针对气候变化所发出的最严重警告,它预测的最严峻的形势是:如果平均气温比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升高2~3摄氏度,地球上1/3的物种可能会彻底灭绝。世界上1/5的人口将受到越来越多的洪涝灾害影响,全球11亿至32亿人将面临日益严重的缺水情况。
        中国科学家在参与报告审核时,建议删去了一些依据并不确切的推测,一些过分严重的预言以及一些骇人的图片。使整个报告的措辞相对严谨,预测比较保守。但是这份报告对“气候变暖”造成的影响的评估依然是不令人乐观的。
        根据到目前为止的研究,“气候变暖”的影响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可能会使极端的气候和天气的出现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最近由于海水升温,一些气候专家推测热带风暴会变得越来越频繁,同时也会不断增强。去年夏天的台风“碧利斯”可以说是这种状况最好的实例。同时洪水和干旱会大大增加。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的江守正多室长的综合研究表明,将来如果二氧化碳的浓度是现在的2倍,“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两种后果:一是大气中水蒸气增加;二是低气压的频度和范围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降雨量变化。原本多雨的地区雨量会增加,而许多原本干旱的地区雨量会进一步下降。而根据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莫系西迪斯·帕斯卡领导的研究小组进行的研究,无论干旱还是疾病都会引发疾病的传播。这是因为所有极端天气都会促进弧菌霍乱等细菌和病毒的传播。在雨季洪水会使饮用水受到细菌污染;而在旱季,小水塘或小河里的淤水更容易滋生细菌。
        其次“气候变暖”会直接导致冰川和两极冰盖的融化,从而使海平面上升。英国廷德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小组大胆预测,到公元3000年,全球平均气温会上升15摄氏度,海平面会上升平均11米以上。而任何超过2米的上涨都会淹没孟加拉国、美国的佛罗里达和地球上一些其他地势低的滨海地区。如果这个预测成真,我们在下一个千禧年之际将会面对一张全新的世界地图,同时也要面对数以亿计的背井离乡的难民。
        2006年12月26日,我国发布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针对“气候变化”在我国的具体影响以及各个地区的特殊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对于我国来说“气候变暖”虽然对我国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北方的生态系统会在其作用下发生巨大变化。湿地和冻土会逐渐退化甚至消失,森林生态系统会大大发生改变,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会日益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濒危物种增加。从长远和全局分析绝对是弊大于利。全国“北旱南涝”的状况会加剧,各种灾害的规模和范围也会增大,频率会上升。海平面上升和日益增加的台风等灾害会严重威胁我国沿海地区。极端高温事件对人的影响会更加严重,各种疫病发生的程度和范围都会加深和扩大。而由于“气候变暖”,城市在制冷上的能耗会持续上升,走入难堪的恶性循环。
 
        “抗暖”路漫漫

        联合国的报告发布之后,对其结论所有国家和政府都表示认同。接下来摆在人类面前的是如何应对“全球变暖”的问题。报告中提出了“适应”一词。因为就目前的状况,很难找到切实地阻止“变暖”的措施;即使有对策,根据目前的“变暖”程度,也很难恢复到过去的气候状况。因此“适应”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最切实可行的应对办法。
        值得我们高兴的是,我们并没有用简单消极的“等待”和“适应”的态度来面对“气候变暖”。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知一直在深入,同时相应的措施也在不断开展。IPCC自1988年来已经组织全球的科学家多次编写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是近50年来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人类工农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使用的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另一方面,人类活动使土地用途改变——城市化,森林消退、植被改变等使自然界自身抵御温室效应的能力下降。因此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成为了对抗“气候变暖”的最直接手段。
        但是面对“气候变暖”以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历来存在着两种互不妥协的思路。一种相信人类活动是“气候变暖”的主因,并主张大幅度减少和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京都议定书》的批准国,尤其是欧洲国家为代表;另一种是由美国为代表的,不认同全球变暖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主张用科技的进步来对抗不可避免的“变暖”问题的国家。2001年3月,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会影响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制温室气体的义务”为由,宣布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布什政府的托词指向了中国、印度等能耗大国。
        事实上,对抗“全球变暖”也不能单靠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组织。全球变暖要求我们拿出各国切实和长效的政策,以及促进全球的协调行动。美国提到发展中国家也应承担相应的义务,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联合国报告也指出,对抗“全球变暖”是和发展中国家密切相关的,因为最穷的国家面对气候变化可能会面临最严重的影响。世界上的贫困国家和人民最没有能力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导致的灾害。他们缺少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来应对这些威胁。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和许多亚洲国家在内的穷国可能会经受最为严重的破坏。由于农业和水源受损,那里可能有更多的人加入饥民的行列。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数据,世界上现在有5亿人在忍饥挨饿,而气候变化会使这一数字进一步上升。虽然气候变暖会使东亚和东南亚的农业产量上升20%,不过非洲好多地区的农业还很落后,刀耕火种,靠天吃饭,其农业产量可能会下降一半。而且联合国预测,如果最坏的情况发生,到2020年,非洲将有2.5亿人面临缺水。在这样严重的评估和国际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发展中国家减排是无可回避的。但是自身目前的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的需求又使得发展中国家无力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义务。在这种状况下国际社会的援助是十分必要的。发达国家更加不能回避减排的责任。因为毕竟灾难到来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灾难面前不会被区别对待。
        5月4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第三部分《气候变化2007:减缓气候变化》在泰国曼谷发布。
        报告指出,有必要立即采取措施,使未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避免对人类生存环境、社会、经济等各领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但要实现这一点,经济上必定要付出一定代价。
        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浓度水平为379ppm(百万分之一)二氧化碳当量。报告指出,假设能够实现在2030年将温室气体浓度峰值控制在445ppm至710ppm之间,全球GDP最高可能损失3%,如果尽快采取有效的减缓措施,那么对GDP的影响不大。
        报告还指出,如果现有的减缓气候变化政策和措施不加以改进,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在未来几十年内仍将继续增加。报告提出的措施包括改变能源消耗结构,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开发可再生和清洁能源,推动使用环保型公共交通设施,推广节能型办公和家用设备,改善土地利用管理等。
        报告认为,各国只要拿出每年GDP的0.12%,就可以从2015年起遏制全球变暖趋势,从而实现将全球气温控制在仅比工业革命之前升高2摄氏度的目标。我们面对“气候变暖“还是可以拿出切实可行的举措的。
        另外,第四份评估报告的综合报告将于今年底出台。
        《后天》——“明日之后”。巧妙地回避了观众可能产生的恐慌,暗含着“这些灾难还不会马上发生”的意味。我们欣赏完影片之后,炫目的特效,感人的亲情,人类求生的意志和互助精神这些被极力渲染的要素也许就被我们简单地看做商业片的加工了。但我们不能想到时间不会永远停留在“明天”,甚至我们已经就生活在“明天”里,“明天的明天”已经十分真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