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院士天地

把针灸推向全世界

    石学敏,男,中医、针灸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8年6月6日出生于天津市。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原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天津针灸学会会长。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市授衔针灸学专家。自 20 世纪70年代初开始潜心研究世界公认的三大疑难病之一的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的针灸治疗,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开辟了中风病治疗新途径,提高了中风病的治愈率,降低了致残率。现在“醒脑开窍” 针刺法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现已达分子基因水平。20世纪80年代初创建的“针刺手法量学”的学术概念,填补了针灸学发展的空白,并广泛应用于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多年来,已取得20余项科研成果,发表论文 30 余篇,培养博士研究生20 余名。 先后出版《中医纲目》《石学敏针灸学》等著作 20 余部。“醒脑开窍” 针刺法及“手法量学”己多次入选高等教育教材中。近年来,在“醒脑开窍” 针刺法的理论基础上,创立了“中风单元”疗法,先后发明“脑血栓片”、“丹芪偏瘫胶囊”针药并用,为治疗脑血管病开创了新的思路。

石学敏院士石学敏院士


        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千年的历史。它有着方法简单、疗效迅速、安全等特点,深受患者欢迎。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针灸列为世界医学,把针灸推向了世界各国。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就是最早将针灸推向世界的医学专家之一。近日,我们满怀崇敬之情走访了石学敏院士。

        贫穷疾病,让他走上从医之路


        1938年6月6日,石学敏出生在天津郊区的一个普通农户家里。他的孩提时代,正值解放前期,贫穷、落后、饥饿、灾荒,是当时农村的真实写照。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各种流行病肆虐蔓延,甲型肝炎、疟疾,全村百分之五六十的人都被传染,由于贫穷,买不起药,致使很多村民都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家人害怕石学敏也被传染,就让亲戚将他接到外地躲避。这一幕幕,小小的石学敏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他暗暗地告诉自己: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名医生,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好医生!
        新中国的建立,给石学敏的从医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学时的他,成绩优异,得到了很多老师的赏识,都认为这个孩子以后肯定有出息,但他们却不知道,石学敏心里从未放弃过从医的念头。石学敏的班主任看出了这个孩子的心思,他把石学敏叫到面前,语重心长地说:“我知道你想学医,要学医啊,最好学中医,选择中医院校。中医是我们国家的国粹,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会发扬光大的。当然,你学中医的时候也可以学西医,但你要学了西医再学中医的话,那难度就会很大了。”老师的一席话,让石学敏眼前一亮,“我要选择中医,将我们的国粹发扬光大!”就这样,中学毕业的时候,石学敏以优异的成绩成功考入刚刚建立的天津医学院,成为中国最早的中医大学生之一。随后,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在了对中医的针灸学研究上。


       

         走出国门,援助亚非拉

        1966年3月15日,邢台地区发生了大地震。作为医疗队的负责人之一,石学敏被派往邢台参加伤员救治工作。而后又在 “援助亚非拉”的大背景下,参加了中国赴阿尔及利亚的医疗工作队。作为涉外医务人员,去给非洲国家提供帮助,这一举动,也让更多的国家了解了中医,了解了针灸。
        在国外,很多疑难病症,西医治不了,中医反而治好了,因此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在国外医院工作期间,每天病人都特别多,按照当时的规定,外国专家的工作时间应该是每天七个小时,而实际上石学敏每天都是工作九到十个小时。因为住院病人人数较多,石学敏每天都是很早起来就去查房,查完房以后再出诊,做到两不耽误。由于治疗效果出色,很多外地的病人都是连夜赶来,这就出现了少有的“汽车排队”现象,晚上开着汽车来排队,人就睡在汽车里面,第二天早晨起来再挂号,就这样,汽车在医院外面排起了长龙,院方为了维持秩序,不得不请警察来帮忙。“这就说明,针灸治疗效果好,特别受欢迎。”谈到这儿的时候,石学敏院士很是自豪。
        为了给更多的穷苦人治病,石学敏还曾涉足沙漠。“那个时候其实挺浪漫的。”石院士这样回忆那段经历。一望无际的大沙漠,人迹罕至。骑上骆驼,石学敏跟随牧民踏进了这片不毛之地,这一去就是三天。和牧民一起骑骆驼,一起生活,晚上跟牧民一起烤着篝火,吃着牧民们的饭,这也成了石学敏津津乐道的事情。沙漠里工作条件特别差,得知石学敏的到来,附近的牧民都骑着骆驼前来看病,第一天就有160多个病人。这一天,石学敏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在临时医疗站里,没有桌子和椅子,就把毯子铺在草地上,让病人躺在上面,而这几个中国专家就跪在地上给病人治疗,一天下来之后,膝盖都渗血了,看着这么多亟待救治的病人,石学敏咬着牙,坚持了下来。“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激情永远不会打折扣!”
        由于医疗队工作出色,得到了国外报纸电台的广泛报道,有的国家元首也邀请石学敏登门治疗。有些疑难疾病,国外专家毫无办法,但中国的针灸却轻而易举地拿了下来。由于医疗队本着治病救人的精神,诚心诚意地给病人治病,这也使当地一些政府对中国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对国家之间的关系起到了重要地促进作用。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石学敏始终相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作为走出国门最早的学者之一,石学敏把针灸学推向了全世界。从60年代援助非洲国家开始,针灸学就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所熟知。
        法国是最早研究针灸学的国家之一,并为此专门编写了一些针灸学方面的图书,石学敏发现,有些书存在翻译上的错误,比如把“经络”翻译成了“血管”,医学上,一丁点儿都不能马虎,翻译错了,传播起来只会导致更多的错误。看到这个问题,石学敏和其他专家们就立志加强针灸学在国际上的传播,要使世界五大洲,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针灸医生。在英国,一个大型超市中就可以找到七八个中医诊所。而作为西方国家代表的美国,法律上承认中药属于保健食品,并在国内设立了53所针灸学院,其中4所用来培养针灸学博士,美国针灸医生的人数甚至超过了中国,为了提高国内的针灸学水平,美国的针灸学院不惜花重金聘请中国的教授前去讲课。在美国的影响下,邻国加拿大的中医也迅速发展起来,可见针灸学对发达国家影响之深。
        作为第三世界的国家墨西哥,针灸也很发达。早在70年代末期,墨西哥就公派留学生到中国学习针灸学,最长的学习了两三年。1992年,石学敏应邀前往墨西哥授课,这一去,就增加了几百名从事针灸事业的人员,极大地促进了墨西哥在针灸学方面的发展。现在,墨西哥也建立了许多中医学院,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进入学校进行系统的学习。
        世界上有许多改变人类命运的发明创造,虽然是出自一个国家,一个人之手,但却为全人类服务着。西医是伟大的,发展时间虽然很短,但进步确实最快,它利用了所有自然科学的成就,对其发展有益的元素都采取吸收的方法,兼容并包,使其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医学。但在西医领域里,很多疑难病、慢性病、老年性疾病却得不到很好的医治。为了更好地传播针灸学,石学敏参加各类医学交流与会诊,奔波于世界各地。而正是通过这几十年的国外工作,石学敏发现,不管是最发达的国家,还是最落后的国家,医学方面很多课题都是同中国相似的,很多疑难病、慢性病、老年人疾病都没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在这方面,中医却有着它的独到之处,解决了很多难题,这也促使石学敏更加迫切地想把中医、把针灸推向更多的国家,让针灸为更多的人服务。石学敏院士说,“作为我本人来说选择针灸学这条道路,并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进行研究,不只是为了我们国家,也是在为全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未来我们会有更多的研究成果成熟起来,并为世界所用。民族的也就是全世界的。”

        与时俱进,中医也需要创新

        针灸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随着时代的发展,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创新中前进着,针灸学也是如此。
        针灸学要发展,首先是在规范方面的严格要求,诊断的标准化,治疗的标准化,这也是科学最起码的要求。针灸治疗疾病,最主要的是临床。应用科学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中医历史达3000年之久,发展中医,也需要吸收一切资源,为中医所用,在许多疾病问题的解决上,中医首当其冲,承担了攻克难关的角色。中医的发展一是传统路子走下去,可能需要五十年左右,二是用数学去解决中医存在的问题,才不会有异议。石学敏一直在坚持走这条道路,而且成为这条道路上的主流派。为了发展针灸学,石学敏建议在国内建立几所大的中医院,用于高端人才的培养、难点问题的研究,并把此作为自己一项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到来,石学敏也抓住这一机遇,积极与国外针灸部门、针灸协会联系,邀请各国的专家来中国,来北京,开“针灸学术的奥林匹克大会”,并亲自前往墨西哥、法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联系相关事宜。石学敏院士相信,借助奥运会推动我们针灸学术的发展,是个极好的机会!

        一切荣誉如过眼烟云

        谈到自己这些年来获得的种种荣誉,石学敏院士很是坦然。他将这一切都看做是人生中一瞬间的事,并把这比作是人生当中的一个亮点,亮点过后,应当出现长河,将这个点变成线,才能真正体现人生的价值。几百年、几千年以前的医学著作,我们拿过来如获至宝,我们的后人对我们也应该是这样。“我们现在活着的意义,就是几十年以后,甚至几百年以后,我们的科研成果和著作,让后人读起来津津有味,对后人有所启发,我们就可以说,这一辈子,我们没有白活。”石学敏院士语重心长地说。
        面对压力,年近70的石院士谈到,压力对于自己来说,就是一种动力,石院士乘担了很多课题,不间断地做着研究工作,并在今年一月份出版了两本自己历时5年编写的著作,还出版了中美两国在针灸教育方面的标准教材,他把以前获得的奖励当作是一种激励,有了这一次次的激励,才会有自己今天的种种成果。
“发展中医,我认为,这对于我来说,是一项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这就是石学敏院士对中医做出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