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特别报道

走科技兴农之路

        “无论哪个行业,科技都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的农业发展更是离不开科技。”也许你不会相信,这句真理性的话是出自一位普通的葡农之口。他就是王先荣,一个依靠科技种植葡萄,建立葡萄科技示范园,曾获得首届袁隆平科技奖,从常德澧县秀美的山水之间、诱人的葡萄园中走出的中共十七大代表。



        『 痛并快乐的创业路 』

        说起王先荣种植葡萄的故事,还得从一则趣闻谈起。那是1986年,刚刚高中毕业的王先荣与几个同学相约去四川峨眉山游玩。巴山蜀水之间,他呼吸到了更多的新鲜气息,同时还收获了一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信息。去逛乐山大佛之前,他们一起去逛当地农贸市场,哪知市场上大颗的巨峰葡萄吸引了王先荣的目光。他品尝了那种葡萄后就想到这种味美粒大的葡萄在家乡好像没见过,如果能在家乡栽种培养说不定会有很好的市场销路。于是,乐山大佛没去看,他却拿出20块钱请那个卖葡萄的商贩带他去了当地的葡萄种植基地——乐山市建国葡萄园。
        机遇总是青睐那些善于思考和有毅力的人。建国葡萄园是西南农业大学陈建国教授组建的葡萄基地。见到陈教授,王先荣当即诚恳地提出要在建国葡萄园学艺,陈教授见他学艺心切,欣然答应。接下来两年时间里,王先荣开始了从育种、栽培、整枝修剪、病虫害防治到采摘储藏的葡萄种植系统学习,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1987年冬,王先荣带着陈教授送给他的2000株巨峰葡萄苗回澧县开始建立自己的葡萄王国。
        回到家乡后,王先荣在村干部的支持下开始租地种葡萄。他先租了七亩棉花地,找亲戚朋友借了资金,赊了农药化肥,然后整天在地头像对待孩子一样照顾那些葡萄苗。其实当时大多数人,包括自己的家人都不看好他种葡萄,但是他没有轻易放弃。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之后,王先荣种植葡萄出成绩了:亩产9000元,除去生产成本,净赚4万多块。这时候,乡邻不再笑话他,反而开始跟着他试着种葡萄。于是,信心十足的他准备大干一场。1992年,王先荣在澧县小渡口镇曾家村租了20亩旱地,引进了夕阳红、里查马特、密汁、秋红等20多个葡萄品种,并且到周边城市考察了葡萄销售市场。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93年6月,一种从未见过、传播极快的病症在王先荣与乡亲们栽种的葡萄园里蔓延。面对这种情况,王先荣首先想到了恩师陈建国教授。然而,陈教授也未能找到有效的方法。“绝对不能坐以待毙”,王先荣暗暗告诉自己。于是他又来到了湖南省农业厅求救。几经周折,终于在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局经济作物病虫研究所白文运研究员的帮助下,王先荣找到了湖南农业大学石雪晖教授。石教授很热情地接待了王先荣,并连夜组织专家商讨出七套方案整治这种被称为黑痘病的病症。拿着几套方案,王先荣马不停蹄地往家里赶。他对着方案一个一个地试,终于,这种病害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在王先荣的精心照料之下,这批葡萄果实分外大。一串里查马特品种的葡萄竟有2千克重还多,而且颜色鲜红、颗粒大、味道呈冰糖性甜味。这样的收获连石教授都不敢相信,湖南能结出如此好的葡萄。

        『 产学研结合的发展路 』

        1993年的这场病虫害使得王先荣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农业科技的重要性,于是开始了与湖南农大的产学研结合之路。最初,他们只是进行简单的技术咨询和小规模试验。到1999年,在澧县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共同努力下,王先荣与湖南农大共同在澧县建立了葡萄科研基地。他的葡萄种植面积也扩大到100亩,陆续引进了240多个葡萄品种,如美人指、红宝石、红地球等。科研基地里的种质圃中就有种质资源1800多份,比国家种质资源圃的保留数量还要多好几百份,王先荣成了名副其实的“葡萄大王”。
        王先荣的科技示范园管理先进,采用避雨、果穗套袋等无公害栽培模式,施肥、灌溉、喷药全部实行自动化控制。2002年8月,王先荣与湖南农业大学、澧县人民政府共同承担的湖南省农业重大科技项目“葡萄引种与高效无公害栽培配套技术研究”,顺利通过了湖南省科技厅、湖南农业大学组织的全省知名专家的现场鉴定,此举表明王先荣攻克了欧亚提子不能在江南种植,红色品种不能在南方上色的难关,使湖南省的葡萄砧木、无核葡萄品种及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谈起与湖南农大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王先荣似乎有很多想说的。他认为湖南农大在他的葡萄园建立科研基地,对双方都是非常有利的一件事。首先,湖南农大研究的葡萄品种是在当地气候条件下培育出来的,只要品种通过鉴定就可以直接推广种植,免去了引进品种环境适应性的难题,使得科研与生产的节奏加快,转化效率大大提高。其次,为大学科研人员提供了研究方向。象牙塔内的科研人员们通常都只重科研而忽视了市场的导向作用,甚至并不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品种,于是很多培育出来的新品种无法得到推广。而王先荣的葡萄基地正好可以根据市场信息向他们提供科研方向,提高经济转化率,使得产品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再次就是合作可以使双方都降低经济成本投入。从王先荣这边来看,作为一个葡萄种植户,他有场所,有资金,但缺的就是技术。而大学正好有最新的科研技术、有最先进的研究设备、最优秀的科研人员。于是两者结合起来,王先荣为农大科研人员提供研究场所,给研究生们提供实习基地;而湖南农大能给他带来及时的技术咨询,培训一大批实践经验丰富的种植能手,同时能不断推出新的品种,适应市场需求。正是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使得社会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整合。
        2001年11月,在科研基地的基础上,王先荣创建了澧县农康园艺有限公司,专门从事葡萄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和果品的营销。

        『协会式管理的扩张路 』

        王先荣的研究成果掀起了澧县农业的绿色革命,他在澧县创建了一个“协会+基地+农户”的葡萄种植模式,自任葡萄协会会长。由于协会模式在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支持、区域划分和统一运输方面的明显优势,使得产品产量、质量迅速提高,经济效益大幅攀升。“一亩葡萄十亩稻”,澧县葡萄产业的迅猛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村看村、户看户,种植葡萄产出的良好经济效益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质葡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成为了该县农业产业化的龙头,撑起了种植业的一片蓝天。目前,全县葡萄种植面积达1.5万亩,覆盖澧阳、张公庙、小渡口等13个乡镇,葡萄年产量达3000万公斤、年产值近1.5亿元,其中欧亚种葡萄亩均年收入超过了1.3万元,被群众称为“万元地”、“金土地”。2005年,王先荣在澧县张公庙镇新年村建立科研基地218亩,把葡萄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澧县老百姓的致富产业。王先荣提出了澧县葡萄产业发展的战略构想: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三个一”的目标,即鲜销品种1万亩,冷藏反季销售品种1万亩,酿酒葡萄品种1万亩;实行成片建园开发,力争2010年实现葡萄产业总产值5亿元。目前,王先荣的优质葡萄已经打入长沙50多家超级商场,仅在长沙家润多超市一年的销售额就是1000多万元。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王先荣在自己致富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父老乡亲。最开始,乡亲们只是到他的葡萄园采摘葡萄,后来慢慢地也开始学种葡萄。为了更好地带动他们,王先荣将自己培育生产的优质葡萄苗木赊给周围的村民,并无偿负责技术指导,手把手地教他们怎样整枝、施肥、防病、治虫。近20年来,他通过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电子邮件、QQ聊天、出版书籍、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方式,免费为省内外果农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2160多场、58万多人次。培养了一批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为十七大的农民代表,他先后到了山东的潍坊、烟台、青岛、蓬莱等地进行调研,写了《关于加强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的建议》。“这是我给党中央的一份礼物。党中央对咱们农民这么关心,作为先富起来的农民代表,我有义务有责任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十七大报告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重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我心里充满感激。”王先荣说,他要把葡萄种植、销售,葡萄酒生产,葡萄产品附加值开发作为下一步的目标,拓展葡萄产业集群建设,加大科研投入,充分依靠科技力量形成大葡萄产业,真正让湖南葡萄雄踞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