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创新成果

“老班长”李华的长炼36年

2018年12月,中国石化2018年度“十条龙”科技攻关工作会议上,“10万吨/年双氧水法制环氧丙烷成套技术”正式“出龙”。

“十条龙”是中国石化重大科技攻关的代名词,项目“出龙”意味着攻关任务完成,实现了工业转化,有望开始商业运营。

正所谓“蛟龙卧浅滩,十年苦修行。一朝风云动,化龙步青云”。这套技术的出现成功打破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丙烯双氧水直接氧化法制环氧丙烷技术的国家。

成功背后,是中国石化集团长岭炼化公司(以下简称“长炼”)长达14年的艰苦攻关,是1000余次试验、150项技术改造的步步为营……这离不开无数长炼一线员工的兢兢业业,离不开诸多技术研发人员的日夜坚守,更离不开长炼领导层的正确决策与坚决贯彻。

14年的漫长攻关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长炼永远的“老班长”、前任“掌舵人”李华。

李华  .jpg

李华


扎根于斯,奉献于斯

李华是谁?

他是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协七大、八大代表,兼任中国石油学会炼制分会委员、湖南省科协副主席、湖南省石油学会理事长、长炼科协理事长。

他是“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学术技术带头人”“岳阳市科技领军人才”“全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模范人物”,以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他还是长炼30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项目的主持者、参与者,长炼原董事长、总经理,长炼人口中的“华总”、“老班长”。

李华是技术出身,是真正从基层一步步扎扎实实干起来的技术型管理者,这一点可从他的履历中得见。

1982年,李华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炼制专业毕业,随后进入长岭炼油厂(长炼前身)实习,一干就是36年。

从实习生到正式员工,到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再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车间技术员到副主任,到技术开发处副处长、处长,再到公司副经理、经理、总经理,最后到董事长……李华与长炼共担风雨、共同成长。

2000年3月,长炼从巴陵石化公司分离出来,直属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同时改制为长岭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一个月后,中石化进行整体重组改制,长炼一分为二,实行分设分立,成立了长岭股份分公司和长岭炼化公司。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长炼开始着手进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内部改革。

李华就是在这个特殊的变革转型期进入了长炼管理高层。2001年10月,他担任长炼副经理,2003年开始以副经理身份主持公司工作。

作为一个老牌长炼人,李华经历过长炼的低谷与停滞,感受过长炼的改革改制阵痛,也领导与陪伴了长炼的二次创业与腾飞。对李华来说,长炼已经不仅是一个工作单位,而是一项终生坚守的事业。对他来说,长炼更像一个“孩子”,一个在自己满腔心血浇灌下逐步成长起来的“孩子”,一个扛着诸多“短板”拼命创新实现逆势崛起的“孩子”。

何为“短板”?

与大多炼油企业地处沿海不同,长炼地处湘北山区,没有区位优势,交通也不够便利,这是先天“短板”。多年发展中,不断改制给企业带来沉重负担,使得长炼在上世纪末很长一段时间里发展陷入停滞,生产规模与技术工艺都落后于同行企业,这是后天“不足”。

扛着“短板”与“不足”,面对油品质量升级、环保法规日趋严格的大环境,长炼如何才能实现突围?这是李华主持工作期间不断在思索的问题。

“答案只有一个:长炼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发展与主业相关的、市场好、创效好的产业,尽快形成以主业为龙头的特色化工产业群。”

李华是这么想的,也是带领长炼这么干的。

 

以创新为底色,打造技术权威

要想在市场上站得稳,必须得有硬实力。

李华非常清楚这一点,“技术要素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是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因此,长炼制定了依靠高新技术发展特色化工新兴产业的战略方针,并坚决贯彻。

其实自1971年建成投产以来,几代长炼领导班子都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创新,已成为长炼的底色,融入长炼人的骨血。而在李华的决策和主持下,长炼创新的底色更加浓郁。

作为曾经的董事长、总经理,李华还是长炼的首席技术负责人,一直主管并亲自参与企业科技开发工作,是国企中为数不多亲自主管科技工作的企业一把手。

直接氧化法制环氧丙烷技术的实现,便是在李华的直接主持与领导下“啃”下的一块“硬骨头”。

环氧丙烷是一种基础性石化原料,广泛用于化工、纺织、日化、农药等多个行业,市场需求非常大。但如此不可或缺的一种原料,却长期面临生产制造难、高污染、高危险等问题,且核心技术一直被国外公司垄断。

李华获颁“全国优秀工程师”荣誉称号.jpg

李华获颁“全国优秀工程师”荣誉称号


为了不再受制于人,不再承受高昂的转让费用与苛刻的转让条件,2005年长炼自主立项,开始这一技术的研发。然后,便是攻坚克难的14年。

从实验室到小试、中试,从1000吨/年中试装置到10万吨/年装置,从建成投产到满负荷标定运行,长炼的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

2008年6月,“钛硅分子筛催化丙烯环氧化制环氧丙烷技术”小试和放大试验完成,通过中石化总部技术评议。

2009年,环氧丙烷1000吨/年中试装置设计完成,中试技术方案讨论并确定。

2010年10月,环氧丙烷中试装置建成中交,并进行了三次中试试验,试验结果得到中石化领导、相关专家高度关注与认可,部分技术指标已赶超国外。

2012年10月,10万吨/年直接氧化法制环氧丙烷项目落户长岭。

2015年,10万吨/年环氧丙烷工业生产示范装置建成投产。

2018年底,10万吨/年环氧丙烷装置完成大负荷运行标定试验,物耗、能耗、转化率、选择性等各项标定指标均优于设计值,产品纯度稳定在99.95%以上,产品质量达到国家优级品标准,该技术进入成熟可推广阶段。

至此,这个列入中石化“十条龙”技术攻关的重大科研项目终于“出龙”。这一装置采用双氧水直接氧化(HPPO)法,具有工艺流程简单,产品收率高,其他副产品少,无污染等特点,被鉴定为“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和自主知识产权,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催化剂技术和物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除此之外,近15年来,在李华的决策与主持下,长炼还有6项炼油技术在国内首次实现工业应用,5项科技创新项目填补国内空白。这其中的每一项,都值得写进长炼的创新史——

他们完成了国家重点试验项目——50万吨/年低压组合床重整工业装置的建设,打破国外企业对连续重整技术的垄断。

他们建成了国内首套6万吨/年WSA硫酸工艺的酸性气直接制硫酸工业装置,成为国内解决炼厂酸性气环保处理问题的工业示范装置。

他们完成的柴油液相循环加氢的工业化应用试验,大幅降低装置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为我国车用柴油质量升级提供了低成本技术,被评价为“一项伟大的突破”。

他们完成催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RSDS)技术开发与工业应用试验,开发了独具特色的汽油质量升级国产化技术,为我国全面推行新标准车用汽油提供了技术保障。

他们开展了灵活多效催化裂化技术开发及首次工业应用,并在其基础上成功实现了FDFCC-Ⅲ技术工业放大,巩固了国产催化裂化技术在国际石化行业的领先地位。

他们研发的“催化油浆改质、调合道路沥青技术”,为低附加值的催化油浆综合利用开辟了新途径,组织开发的高铁专用乳化沥青成功应用于武广高速铁路建设,实现了高速铁路专用乳化沥青的国产化,一举打破了德、日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

他们自主开发的FITS加氢新工艺成功应用于重整生成油加氢脱烯烃、航煤加氢精制,提质增效显著,应用空间广阔。

…………

一次次的创新中,长炼打造出了特色化工产业群,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李华也在一次次攻关过程中得到了长炼人的尊重与爱戴,成为名副其实的技术权威。30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项目,46篇高质量学术论文,36项国家专利,8项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以及十多亿元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都是对李华所做工作的肯定。

 中国科协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启动仪式暨科技论坛开幕式.jpg

中国科协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启动仪式暨科技论坛开幕式


以创新为抓手,成就管理典范

“核心技术支撑甚至决定企业的核心能力,但不完全等同于核心能力,技术不能解决企业的全部问题,更不能把科技创新的责任全部推给研发部门与科技人员,因为科技创新只有在体制机制优化的条件下才能畅通发展渠道,转变为生产力。”基于这一认知,李华带领长炼开展了从技术创新到体制机制创新再到平台创新的全方位创新。

总体来看,多年来,李华主导创建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知识交流三大平台,构建了企业创新文化、推进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他们通过转制成立了三家科研机构,建设了湖南省石油化工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科技创新速度,5年获得专利、成果60多项;同时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烯烃直接酯化合成醋酸酯技术成果孵化出湖南中创化工有限公司,已产生超10亿元的效益;利用苯酚烷基化技术孵化出特种酚生产企业——湖南新岭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他们积极搭建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已先后与石油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化工研究院、抚顺石化研究院等30多所高校、研究单位、设计单位确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了产学研结合联盟平台;同时建立了开放性实验室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加快了实验室成果工业化的进程,形成了从研究、设计到工业应用的创新平台,提升了研发效率。近年来,已通过产学研结合承担了多项国家、中石化、湖南省的重大项目,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他们创建“长炼知识论坛”,并与“院士工作站”“院士专家企业行”“长炼科技论坛”等一起构成了创新交流平台,先后邀请112位院士专家前来交流,展示了80多项前沿技术,已有30多项新技术应用于长岭各企业。

同时,在宽容、灵活的创新体制与环境下,长炼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不断完善,人才的成长空间也变得广阔。到目前为止,长炼地区已拥有各类科技人员4100名,其中高级职称425名,长炼已建成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顽强的专业人才队伍,能够做到重大项目面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核心技术的突破带来累累创新硕果,但谁又能说,长炼近年取得的累累硕果没有体制机制创新的功劳,没有平台创新的贡献?

 

“没有长岭就没有我的一切”

2018年1月,出于个人身体原因,出于对长炼工作的高度负责,李华申请退出董事长、总经理岗位,提前卸任。

扎根长炼36年,担任主要领导15年,李华对这片土地倾注了无数智慧与心血,他以创新为底色、为抓手、为纽带,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企业的持续健康有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李华提到长炼,则满是感谢。“是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哺育了我、抚养了我;是这里宽厚、善良的父老乡亲,接纳了我、支持了我;是这里‘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和‘求实、严细、开放、创新’的八字厂风,教育了我、成就了我。没有长岭就没有我的一切!”

虽然卸任,但长炼人仍愿意称呼他为“华总”,视他为永远的“老班长”,也从未忘记他那坚定的声音——

“当今社会正在变革转型重要过渡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国有企业,一方面要承担起稳定社会、和谐发展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又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和市场法则的要求,承担起经济发展的责任。”

“把企业的价值观定位在新的战略支点上,发挥科技创新的独有优势,千方百计把过去的无形资产变为有形资产,用适度增量资本盘活存量资本,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要尽可能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创造条件,积极营造科技创新的广阔舞台,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突破年龄、资历、学历、性别、工种等条条框框,尊重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焕发广大技术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开放的长岭,欢迎更多的舞者!群英共舞!”

…………

2018年1月之后,李华开始以调研员的身份陪伴长炼的成长,审视长炼的发展。这是对过去36年的延续,更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炼油新建主体装置.jpg

新建炼油主体装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