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潘 飞 邵慧力
2010年01月01日
自主创新 报国惠民
——施慧达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薛传校谈企业十年发展路
关于创新和品牌
记者:薛董您好,施慧达从1999年到2009年十年间不断成长进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给您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薛传校:感触最大的就是“创新难”这个问题,但我们始终坚持走创新这条道路却是正确的,只有坚持创新,国家才能进步,民族才能兴旺,企业才能发展,人活着才有意义。创新是有风险的,但要敢于创新。在我们最初开发新药的时候,需要与医生进行分析和沟通,一是医生认为中国人的药品在某些方面比不上国外的药品,降压药上国内大部分医院还是以美国企业的产品为主;二是在政府政策支持下,推动力还不够,我们国家现在是在鼓励创新,但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人们对创新的理解,包括新技术的推广都做得不到位,所以我们的产品等了8年才进入医保。国家把创新提上日程,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就是创新。企业也想积极创新,问题就在于中间的环节应该如何去做,这就难在了对制度的认识和执行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创新环境和人们对创新的认知也越来越好,阻力也会越来越小。
公司创建之初,企业内部人员对于创新能否成功也有些担心,现在看来内部人员对创新也有了要求,现在施慧达的理念中有一项是“自主创新”,我们也成立了施慧达研究院,将产品提高到新的层次,所以我相信我们在创新的道路上会越走越好。
记者:施慧达提出了“自主创新、报国惠民”的口号,自主创新需要精良的设备和创新方法,企业是如何去做的?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
薛传校:我们有三条生产线,都是按照我们的生产工艺和要求自制的创新设备,在发展过程中随着我们产品的需要,不断改进工艺,采取工艺上创新,投入生产后还要不断地改进,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设备寿命,降低设备成本。
我们现阶段主要科研成果是施慧达降压药,就是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1998年4月在昆明药学周上,国家对高血压药品牌创造提出“高效、廉价、低毒”的金标准,但是国内迄今为止能够实现这一标准的并不是很多,施慧达就达到了这一标准。施慧达是我国第一个手性拆分药物,也是世界上首个高血压手性拆分药物,它同时已经获得6个国家的专利权,参加了国家十一五计划的高血压研制项目。经过近几年,特别是2003年以来市场的验证,证明了三条:一是证明了这项技术的优越性,体现在疗效高、副作用小,价格低廉上,经过六七年的推广,得到了大量临床验证的证明。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是美国生产的氨氯地平片,但经过实验的对比,我们的产品效果要强于美国:有效率提高10%,副作用降低60%,患者适应性100%。2008年,我们的产品进入了同类药物排名的前四名,是27家企业中唯一中国企业的产品。二是药品的主要原料和辅料以及拆分溶剂均为进口的高质量产品,从源头保证了产品质量。三是价格做到了低廉,完全达到了“高效、廉价、低毒”的金标准。
记者:品牌战略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您对品牌如何理解?
薛传校:如果说中国人在市场上输掉的话就是在品牌上输掉了。现在是市场经济,产品在地位上、人们心理认知上不同,主要是质量上不同。所以品牌建设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创新的结果,不断地创新就是不断地成就一个品牌,品牌就是生命力和动力,新兴企业也好,百年老店也好,最终推动它发展的就是品牌建设。施慧达品牌建设从第一天开始到现在,我们注重了品牌核心的质量。品牌的核心是创新,是围绕质量去创新。
关于竞争和责任
记者:中国的医药业发展迅猛,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施慧达准备如何去应对?
薛传校:国家给国内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契机,现在有全民的医保,虽然医保的条件的不是很高,但这是建国以来,我们国家真正在民生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这给医药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举个例子,2006年,韩国4800万的人口,在使用氨氯地平方面花费了2.2亿美元;在日本是13亿美元;而中国13亿人口,2009年使用的氨氯地平只有1亿美元。这说明社会越发达,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高。中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我认为现在尽管市场竞争很激烈,但是市场这块蛋糕同样很大。施慧达从零开始,到现在销售十几亿,尽管竞争激烈,但施慧达能保证产品的质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是没有问题的。要谈竞争的话,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与国外企业同台平等竞争。我们研究的领域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我们研究“三高”的品种和市场,服务于“三高”患者,中国的高血压市场是巨大的,但现在占据这一市场的以进口药品为主,我们的想法是在质量上高于国外同类产品,在价格上低于国外同类产品,通过平等竞争占领市场。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开发新的产品。
记者:施慧达在发展过程中重视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间的合作,在产学研用等方面,施慧达积累了哪些先进经验?
薛传校: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特点是重技术不重市场,对市场了解的少;企业是对市场研究很多,但如何解决技术难题、攻克技术难关,我们没有优势。在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合作的过程中,我们针对市场进行研究,让他们去解决技术难点。比如说我们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研究了四个课题,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向应化所提出方案,应化所按照我们的方案进行药品研发,然后再交给我们,我们再进行市场推广。我们把课题提出来让科研院所进行研究,改变了他们过去只刊发学术论文的局面。我们和北京大学等很多大专院校都有联系,共同合作课题,也可以更好地吸纳科技人才。“不为所有,只为所用”,我们是借脑袋生财,借梯子上楼,借船出海。我们同样会争取一些课题,并不断听取专家的意见,如何制药更便宜,研究如何能将老药新用,为此我们在上海建立了总部,发挥三个作用:指挥全国;收集各地信息;为研发打造基础。
记者:十余年来施慧达不断投身公益事业,作为一名企业家,对于社会责任,您怎样看?
薛传校:在我看来,作为制药企业最大的贡献有两点:质量高、药价低。药品的质量是第一位的,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我们的切入点就是把最好的药奉献给患者。我们公司的核心点并不是经济利益,我们公司的理念是最好没有人患病,但患病之后能用最好的药物去治疗。我们想的是传播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这虽然不是我们的职责,却是医药行业企业家的责任。为此我们提出了用“健康的生活,健康的饮食,健康的精神”教育患者。积极去做社区保健工作,组织专家撰写保持健康的文章,组织专家去传授健康知识,做预防疾病前期工作。同时我们还会推荐一些运动方式和方法,来回报社会。我认为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没有国家、政府、专家还有患者的支持,也不可能有我们企业的今天。我也一直让自己的团队、企业的员工知道,要用感恩的心去回报这个社会。
关于发展和未来
记者:当前国家鼓励医药企业进行创新药物方面的研发和投入,在响应国家这一政策上,施慧达是否适时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
薛传校:从创新角度看,我们除了施慧达,还有另外一项产品,已经作为2010年到2013年的工作计划。这项产品在韩国已经申请专利,在欧洲也处于实审阶段。我们从六个方面对这个产品进行了创新:第一个是扩大适应症,美国同类产品除了能够治疗高血压,还能治疗冠心病、肾功能衰竭等症状,我们通过研究要扩大药品的使用范围,可以治疗更多的疾病;第二是剂型上改变,现在的口服剂型是片剂,我们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将它变成胶囊剂或者其他剂型,更适合患者服用;第三个是规格的改变,现在的同类药品是2.5毫克,我们会制成5毫克的药品;第四个是复方,将两种药物复合在一起,适合更多的患者;第五个是融入国家课题进行创新,施慧达积极实施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国家863计划、十一五工程、211工程中对于药品的创新研制我们都积极参与;第六个是继续在产品上做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
记者:请您展望一下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
薛传校:2009年企业给国家缴税1.04亿元,我们感到满足的不只是给国家上缴利税,而是为国家、为民族做更多的贡献,特别是为解除高血压患者痛苦做贡献。我们的计划分三个方面,第一是2010年企业将新增加5个药品品种,2011年再增加5个品种;第二是在生产规模上,白山制药基地目前每年产能是40亿片左右,要在3年左右的时间达到年产60亿片的目标;第三是新建中药厂,围绕心脑血管疾病研发药物,要达到20到30个品种。现阶段企业有接近一千人的销售队伍,有两、三千名心血管病治疗专家,我们还会在这一领域进行下去,在这一领域做专做精、做大做强,我们争取成为在心血管病治疗领域里面有作为的企业,为国家、为民族有所贡献的企业。
采访结束了,我们被薛传校董事长一颗报恩的心深深感动着:不计较个人利益,却为全民的健康担起了一份责任。做好药,做良心药,施慧达打破了中国高品质降压药被外企垄断的局面,在民族医药市场上努力地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创新奉献的道路上,施慧达不断前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