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25-08

学分制改革背景下高校二级院系学业预警与帮扶机制优化研究

文/安庆师范大学 黄小丁 汪德进 朱磊 李漫漫 徐丛云

2025年08月11日

摘  要:随着学分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学生学业问题的复杂性日益凸显,学业预警与帮扶机制应运而生。本文探讨了学分制改革背景下高校二级院系学业预警与帮扶工作的基本流程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强化事前干预,拓宽预警信息采集渠道,学业预警分类分级管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及建立正向激励及帮扶效果评估机制等优化策略,以期为高校学业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分制;高校二级院系;学业预警与帮扶


一、引言


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支持高校完善学分制标准体系,严格学分质量要求,建立学业预警及淘汰机制。学分制将“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效的基本单位,要求学生修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并取得学位。学分制改革赋予了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权。然而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学生个体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等方面出现了较大分化,“学业失控”现象频发[1]。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2019级推行学分制改革后,许多学生因挂科门次多(最多达27门)、学位绩点低(低至0.87,满绩点5.00)而延期毕业。在此背景下,学业预警与帮扶机制应势而生,该机制以设定学业指标阈值为手段,对可能面临学业困难的学生发出预警,并通过个性化的学业指导与心理疏导等帮扶措施,助力学生完成学业[2]。

二级院系是高校学业预警及帮扶工作的执行主体,本文旨在探讨学分制改革背景下高校二级院系学生学业预警与帮扶工作的基本流程、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为高校学业管理提供参考。


二、二级院系学业预警与帮扶工作存在的问题


二级院系学业预警及帮扶工作通常包括预警信息核实,预警通知与沟通,预警后的学业帮扶,总结与反馈等环节[3]。在学分制改革的推动下,校-院两级学业预警管理模式对学生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实际运作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预警机制设计层面

1. 预警滞后性。高校学业预警工作常侧重于事后预警,部分预警系统仅在学生挂科后触发预警,不能提前识别风险(如出勤率低、作业未提交等早期信号)。因此,当学生达到预警标准时,往往已累积了较多的不及格学分,其学业困难状态可能已经持续较长时间,这增加了后续学业帮扶工作的难度。

2. 数据采集信息化支撑不足。二级院系通常会收集学生的课程成绩、活动出勤率、学科竞赛等多方面的学业信息,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依赖于人工操作或纸质记录,效率较低。在校级层面通常缺乏统一的预警平台,例如学习成绩由教务部门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由学工部门负责,这种分割的管理模式使得预警信息难以全面整合。在学分制背景下,学生的学业发展还会受到不同学院、不同学科和不同教师的影响,其学业表现和发展信息难以及时整合,影响了院系对学业预警信息的全面把握。

3. 预警标准单一化。学分制改革推动学业评价方式从侧重期末考试转变为强调过程性与多元化评价,但部分高校仍仅针对不及格学分多(如不及格学分达10学分及以上)或绩点低(如低于2.0)的学生发出预警,且未设定具体的分级预警指标。单一的预警标准虽然便于制度的执行和解释,却忽视了课程难度、学科差异、年级差异及学生个体(如转专业、复学学生适应期)学习和成长的客观规律[4]。

(二)帮扶工作执行层面

1. 帮扶机制系统性和连贯性缺乏。二级院系学业预警及帮扶工作涉及上级管理部门、院系领导、班级辅导员、班主任、教务人员、任课教师、学生本人及家长等,需要沟通的环节多。此外,在高校的学业预警管理文件中,普遍缺乏针对预警学生实施的具体学业帮扶措施。如果各帮扶主体间协作不畅、责任分工不明确,可能出现工作拖延、甚至无人负责的情况。

2. 帮扶资源不足。部分高校在学分制改革后,由于选课制度的灵活性增加,教学任务也随之加重,学业帮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部分院系在学业帮扶方面的资源有限(如师资、经费等),导致帮扶措施无法全面落实。

(三)效果评估层面

1. 缺乏正向激励机制。学业预警及帮扶工作往往侧重于对学业困难学生的警示和干预,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部分学生对预警通知抵触,被动接受帮扶,缺乏主动改进的动力,而帮扶人员在缺乏正向激励机制的情况下,可能缺乏足够的动力去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业问题,制定个性化的帮扶计划。

2. 评价体系不完善。学业帮扶效果多依赖主观评价,缺乏量化标准;注重短期成效,忽视就业质量等长期效果追踪。


三、二级院系学业预警及帮扶工作的优化策略


(一)强化事前干预,降低学业预警发生率

学生初入大学时,会面临学习方式、生活环境适应等问题,院系可全面梳理新生教育背景、家庭结构及经济条件等信息,分析研判可能出现学业或心理问题的学生,尽早开展引导和帮扶。同时院系可通过新生家长见面会、班会和年级大会等,介绍学校的规章制度,宣传学业预警及帮扶政策,帮助新生尽快熟悉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定[5]。除了传授共性的知识外,还可结合院系特点与专业优势,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教育。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程,邀请行业教师/专家,让学生了解大学四年的课程设置、学习要求,了解专业发展趋势与前景,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针对部分经历学籍变动(如转专业、退役复学、休学后复学等)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培养方案调整、课程性质改变,或是由于学生自身的某些原因,累积较多的未修学分[6]。在学生复学返校时,院系可提供一对一辅导,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选课、学习计划。此外,可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效能,由导师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和资源支持,引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科研、竞赛计划,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态度,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模式,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降低学业预警发生率。

(二) 拓宽预警信息采集渠道,做好分类分级管理

经过长期的信息化建设及教学实践积累,高校已普遍构建了较好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拥有了海量的学生学业数据资源,且各级人员已普遍掌握了基础的数据信息分析与运用技能。为提升学业预警的时效性,高校可整合来自多渠道的数据资源,如从教务系统、学工系统、网络学习平台、图书馆、信息处、实验室、“一站式”学生社区等渠道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选课情况、课堂表现、考试成绩、出勤率、图书馆出入及借阅记录、食堂就餐情况、实验室使用情况等数据源,并应用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构建学业预警平台。学生登录即可获取学分、绩点、出勤等预警信息,院系领导、辅导员及教务人员等,也可以随时查询学生信息,精准掌握学习状况,制定针对性帮扶措施,显著提高学业预警的时效和实效[1]。

针对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学业预警工作,二级院系要抓准重点时机、紧扣关键环节,精准施策。对于低年级学生,预警工作应侧重事前干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随着学业的深入,学生的学业压力也会增加,此时应侧重监测学生的学分积累情况,及时为学业困难的学生提供指导;对于毕业年级,应重点帮助学生将未通过的学分清零,同时关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进展情况,为学生提供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并顺利过渡到职业生涯。在制定预警标准时,应考虑不同专业学分总数的差异及每学期所选课程学分数的变化,在预警条件设置时不以绝对值设置,而是灵活增设相对条件,也可考虑实施动态化的增量或替代预警条件,比如学生平均学分绩点相较于上学期下滑40%即视为预警信号,而增长40%则可视为积极改善的表现,可解除预警[4]。

(三)实施预警工作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

二级院系的学业预警及帮扶工作是动态的、系统的和多元的,需要院系教学管理人员、辅导员、授课教师、学生本人及家长多方发力、互相合作,实现柔性与刚性管理的平衡。开展学业预警工作之前,学院各管理部门之间要展开有效的沟通;确定预警对象后,各帮扶主体间需要有效沟通,并建立起长期动态化的交流机制,对学生展开帮扶。同时,该工作还注重全程管理,从入学阶段的专业介绍到培养阶段的定期考核与帮扶,再到毕业阶段的成果检验,以及学期初的学习计划制定、学期中的进度评估与辅导、学期末的成果总结与反思,形成了一个完整、高效的闭环[5]。通过全员参与和全程管理,学业预警及帮扶工作能够为学生提供有力保障,促进其学习与成长。

(四)建立正向激励及帮扶效果科学评估机制

院系可建立学业预警正向激励机制,例如设立“学业飞跃之星”“最佳帮扶伙伴”“学生成长导师奖”等,对学业进步大的学生以及在帮扶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或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和教师参与帮扶工作的积极性[6]。针对帮扶效果,需建立完善的跟踪评估机制,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


四、结语


本文探讨了学分制改革背景下高校二级院系学业预警与帮扶工作的基本流程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强化事前预警—信息化管理—全过程帮扶—科学评估的全流程优化策略。后续将通过实践对学业预警与帮扶工作的实际成效展开检验,并不断反思改进,以实现学生全面成长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英征. 学分制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学业预警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以广州理工学院为例[J].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 (05): 80-82.

[2] 王玉芳. 学业预警及精准帮扶工作的实证研究——以广州城市理工学院珠宝学院为例 [J]. 科学咨询, 2023, (03): 12-15.

[3] 李轶文, 朱桂萍. 高校二级院系学业预警工作优化探析[J]. 科教导刊, 2022, (03): 1-4.

[4] 徐毅, 刘楠, 李枚阳, 等.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学业预警制度的运行忧思与优化[J]. 教育教学论坛, 2023, (29): 9-12.

[5] 李易宸, 杨娜, 陈博, 等. 高校本科生学业全过程“预警—警示—帮扶”机制的构建与实施[J]. 大学教育, 2023, (19): 1-4+11.

[6] 胡少启.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业预警工作机制探索与实践——以某地方应用型高校为例 [J]. 滁州学院学报, 2025, 27 (01): 126-131. 

基金资助:安庆师范大学校级质量工程项目(2023aqnujxg05)、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2024sx087、2023cyts020、2023sdxx048)

责编 / 马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