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科技大学图书馆 校飞
2025年07月30日
摘 要: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具有促进文化传播、提升公众素养、推动知识共享与治理联动的多维价值,但面临制度缺失、资源错位、技术滞后等挑战。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模式发展脉络,围绕制度创新、资源整合、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系统性提出优化对策体系,以及未来图景与发展建议。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路径
一、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时代价值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具有多维度的时代价值。在文化传播方面,高校图书馆拥有海量且丰富的文献资源,涵盖古今中外各类知识领域。通过向社会开放服务,能将这些文化瑰宝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打破校园与社会的文化壁垒,促进文化在不同群体间的流动与传承,让优秀文化得以弘扬和发展。
对于公众素养提升,高校图书馆可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公众可以在这里接触到前沿的学术成果、知识体系,拓宽视野、提升思维能力。
从图书馆自身发展角度看,服务社会能为其带来新的活力与机遇。与社会的互动交流,有助于图书馆了解社会需求,优化馆藏资源结构,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增强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价值。
此外,知识共享与社会治理存在紧密的联动效应。高校图书馆的知识共享,能为社会治理提供智力支持。例如,为政府决策提供专业数据和研究报告,为社区发展提供文化教育资源等。同时,社会治理的完善也为图书馆服务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二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
二、国内外服务模式发展脉络
(一)国际实践经验演变
欧美国家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起步较早,历经了从社区服务到学术支持的转型。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交流平台,促进了知识在基层的传播。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将服务重点向学术支持倾斜。许多高校图书馆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提供专业的文献检索、数据分析等服务,助力科研成果的产出。
数字化浪潮的袭来,图书馆加速馆藏资源数字化进程,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出一系列智能化服务工具。如智能检索系统,精准推送相关资源、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发布资源动态、活动信息,吸引更多用户关注。这种在数字化时代的服务创新,使高校图书馆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在知识传播与学术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
(二)本土化发展轨迹
1982 年北京大学图书馆作为国内高校图书馆的领军者,凭借丰富的馆藏资源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开展了一系列高端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向社会公众开放,推动了学术文化的传播。北大图书馆还与企业开展科研项目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安徽的高校图书馆则注重与基层文化建设相结合,建立乡村图书流通点,举办农民读书节等,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打造社区文化中心,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四川的高校图书馆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充分发挥地域特色,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展览,吸引社会各界参观学习,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这些典型案例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多元路径,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借鉴。
三、服务效能现状分析
(一)国际服务创新实践
在国际上,诸多高校图书馆推出了别具一格的特色服务项目。蒙大拿理工的科技咨询服务独树一帜,该馆凭借学校理工科专业优势,组建了专业的咨询团队,团队成员不仅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创业者提供从技术难题攻克到创新战略规划等全方位的科技咨询服务。这一服务模式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还为地方经济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俄亥俄的数字媒体实验室为用户提供数字媒体创作、编辑、展示等一站式服务。实验室还经常举办各类数字媒体培训课程和工作坊,提升公众的数字媒体技能和素养,推动了数字媒体领域的知识传播与创新实践。
在服务模式方面,24 小时服务与远程支持模式各有千秋。两种模式相互补充,共同提升了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效能与覆盖面,满足了不同用户群体在不同场景下的多样化需求。
(二)国内区域差异化发展
我国东中西部高校图书馆在服务社会方面存在显著的梯度差异。在开放程度上,东部地区高校图书馆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服务范围广泛;中部地区高校图书馆开放程度次之;西部地区受经济和观念制约,开放程度较低。在资源供给和技术应用方面,东部地区馆藏资源及更新优势明显;中部西部地区资源、技术逐次弱化,难以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这些差异制约了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整体均衡发展。
四、核心障碍因素诊断
(一)制度性制约分析
目前,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在制度层面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首先,政策法规的缺失是一大难题。如在资源共享方面,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来界定高校图书馆与社会用户的权利和义务,高校图书馆担心资源过度开放会影响自身正常教学科研秩序,而社会用户则担忧无法获得稳定、持续的服务。同时,政策执行偏差问题也较为突出。在人员配置、资金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使得服务社会的各项举措难以有效落地。此外,跨部门协作机制障碍也严重阻碍了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进程。这种制度性制约亟待解决,以推动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供需矛盾
高校图书馆的专业馆藏与社会需求存在多元化、综合性特点的明显错位。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多侧重于学术性、专业性文献,社会需求呈现多元化、综合性特点,这种供需错位导致图书馆大量专业馆藏资源闲置,而社会急需的资源却供应不足,降低了图书馆资源的社会利用率。数字资源方面,访问权限与更新效率成为两大瓶颈。在更新效率上,无法满足社会快速变化的信息需求。资源供需矛盾若不解决,将严重影响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质量与效果。
五、系统性优化对策体系
(一)制度创新路径
国家应出台专门的法规或制度,明确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范围、方式以及资源共享的具体规则。在法律或政策层面保障社会用户获取服务的合法权益,同时为高校图书馆开展服务提供政策依据,消除其在资源开放过程中的顾虑。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摒弃本位主义,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政策的协同发力,将高校图书馆资源与公共文化资源有机融合,确保资源更新、设施建设等工作顺利开展。
(二)资源整合策略
为有效解决高校图书馆资源供需矛盾,需设计“学术 + 大众”复合型资源采购模型。一方面,围绕学校优势学科与重点科研项目,确保专业馆藏的深度与前沿性,同时充分调研社会科研机构、企业的学术需求,针对性配置相关资源,加强高校与社会学术研究的对接。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社会公众多元化需求,收集大众对资源的偏好与需求,增加科普类图书、文化休闲杂志、职业技能培训资料等的采购比例,使采购的大众资源更贴合实际需求,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数字资源共享技术方案上,要搭建统一的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利用先进的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整合高校图书馆各类数字资源,通过统一认证系统,实现用户一次登录,多种数字资源的访问。对于受版权限制的资源,采用授权访问、在线阅读等方式,在保护版权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满足社会用户需求。
(三)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能力,需从人员培训与社会合作网络构建入手。规划人员培训体系,定期组织馆员参加专业培训与学术交流活动、鼓励馆员学习新兴技术,开展服务礼仪与沟通技巧培训,增强馆员与社会用户的互动能力,提升服务质量。
构建广泛的社会合作网络,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学术研究,与企业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文化机构合作举办文化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条件的地区高校可合作建立社区分馆。拓展社会合作网络,全面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能力。
随着用户对知识需求的日益多样化,高校图书馆应依据用户的特定需求,利用大数据分析、AI推荐系统等为其定制专属的知识套餐,满足社会多元化的知识需求,进一步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价值与影响力,推动智慧服务生态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慰慈, 董焱. 图书馆学概论[M]. 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9.
[2] 肖希明. 信息资源建设[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6.
[3] 王波.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实践与思考[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20(3): 56 - 62.
[4] 李超平. 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 图书馆建设, 2019(4): 102 - 108.
[5] Smith J.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Services in Western Countries[J]. Library Trends, 2018, 66(3): 456 - 470.
[6] Johnson A.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Strategies and Practices[D].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2017.
[7] 中国图书馆学会. 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2022)[R]. 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23.
责编 / 马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