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25-07

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对策研究

文/山东省淄博市淄博信息工程学校 郭长慧

2025年07月29日

摘  要:数字化背景下,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蓬勃发展,市场对电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在这一背景下,众多中职学校正面临职业教育改革的问题。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必须深入分析当前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各种问题。如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以及与行业的对接程度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即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电子商务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深化对电商知识的理解。并且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养高水平教师队伍,来提升教学质量,确保学生能够获得新的行业知识。基于此,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旨在为中职电子商务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在数字浪潮的席卷下,电子商务行业已然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其发展之迅猛,市场之广阔,对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产生了深远影响。中职学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其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能否为行业输送适配的专业人才,进而影响到行业未来的发展走向。然而,当前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暴露出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特别是在数字化、智能化加速发展,AI 技术深度融入电商领域的当下,深入探究职业教育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创新培养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既有利于中职学校自身的教育改革,更能为电子商务行业的持续繁荣提供人才支撑。


一、电子商务行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特点


从实际需求来看,电子商务行业的人才需求呈现出多维特点。在专业技能方面,要求人才具备扎实的网络营销技能,能够熟练运用搜索引擎优化(SEO)、搜索引擎营销(SEM)、社交媒体营销等手段,精准推广产品和服务,更要掌握 AI 驱动的智能营销工具,如基于机器学习的个性化推荐系统、自然语言处理的智能客服等。同时,数据分析能力也至关重要,电商从业者需要能够收集、整理和分析海量的交易数据,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支持。此外,还要熟练掌握电子商务平台的运营技巧,包括店铺搭建、商品管理、订单处理等,这也是必备技能之一。从综合素质角度来看,由于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迅速,变化日新月异,所以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不断提出新的营销思路和运营模式,以适应市场竞争。

由于电商业务涉及多个部门和环节,因此从业者需要具备出色的沟通协作能力,能够与团队成员、供应商、客户等进行高效沟通,以确保业务的顺利开展。在 AI 赋能的环境下,创新更体现在如何将 AI 技术与电商业务深度融合。而且,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这也是行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企业的良好形象,从而赢得客户信任。


二、基于职业教育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一)专业培养定位模糊

当前,一些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不够明确,往往相互借鉴,缺乏自身特色。特别是在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中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广泛,涵盖了管理、商务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基本技能,试图培养出“全能型”人才。然而,这种培养模式引发了一些问题。一方面,由于培养方向的不清晰,这些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在理论研究上,难以与知名中职院校的毕业生相媲美。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能力上,他们又不如大专院校的毕业生。这现象反映了中职院校在电商人才培养上所面临的困境[2]。为改变这一现状,中职院校应当结合实际,调整人才培养策略。既要注重理论教育,又要强化实践锻炼,从而培养出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但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下,还需明确将 AI 技术应用能力纳入培养定位,避免与行业前沿需求脱节。

(二)实践体系不全面

目前,一些中职院校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并开始建立电子商务实验室,致力于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然而,从整体情况来看,这些实验室的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实验室的设备相对陈旧,与快速发展的电商行业相比,显得有些落后。其次,所使用的模拟软件功能有限,操作方式也比较单一,这导致实验室难以真实模拟电子商务企业的实际运营环境。尤其在数字化智能化场景下,现有的实践体系缺乏 AI 相关的实践项目和工具,无法满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需求。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中职院校应当加大对电子商务实验室的投入,更新设备,引进先进的模拟软件,丰富操作模式,力求让实验室的实践教学更贴近实际工作场景。

(三)课程设置欠妥

在当前教育环境中,许多中职院校对电子商务的理解过于简化,他们认为这个专业仅仅是将“电子”技术与“商务”活动相结合。基于这样的认识,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往往缺乏明确的针对性和专业性。课程内容通常包括管理学和计算机学的基础课程,虽然覆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但往往缺乏深度。结果是,学生虽然学到了很多知识,但这些知识都是浅尝辄止,不足以支撑他们的实际工作。当他们真正步入工作岗位时,会发现实际工作需求远比他们在学校学得复杂,因此难以顺利地开展工作。此外,电子商务行业是一个发展迅速、变化多端的领域,新的知识、技术和观念不断涌现,要求从业者要不断学习适应。然而,许多中职院校的课程一旦确定,就很难进行及时更新。这种僵化的课程设置,导致毕业生难以跟上行业的发展步伐,从而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

(四)师资水平有限

在我国,电子商务专业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领域,其开设的时间并不算很长。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在那些正经历职业教育改革的中职学校中,真正具备电子商务专业背景的教师数量相当有限。此外,大多数教师在完成中等职业教育后,便直接进入中职院校担任教学工作,他们虽然在理论研究方面有一定的造诣,但普遍缺乏在真实企业环境中从事电子商务管理的实践经验。由于教师队伍中实战经验的缺失,这无疑会对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学生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实际操作能力,阻碍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


三、基于职业教育的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创新培养对策


(一)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电商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专业化的特点。中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针对这一现状,中职院校应当立足自身特色,灵活调整人才培养策略。为此,应采取“分类培养、强化实践”的教学模式,以此来对电商专业进行细化。可以将专业方向细分为电商技术维护、物流管理、数字营销、跨境贸易等多个领域,并增设 AI 电商应用、智能数据分析等新兴方向。在课程安排上,建议设置一套通用基础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内容,以打牢学生的专业基础[3]。同时,提供多样化的专业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选择。

这种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一方面,能够满足行业对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使学生具备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它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有更多自主权。并强调培养学生运用 AI 技术解决电商问题的能力,这样一来,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就能适应电商行业的多元化需求,并在特定领域内发挥专长,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二)构建实践教学创新体系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培养应用型电商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趋势,建议中职院校以“双创”目标为核心,重新构建电商专业的教学体系。在此过程中,中职院校应当紧跟行业动态,根据市场需求,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框架。其包括实验课程、技能竞赛和企业实习等多个环节,以确保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例如,在校内建立电商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真实的电商运营环境。同时,引入 AI 模拟运营平台,让学生体验智能客服、AI 营销等场景,这样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外,还能亲身体验电商的操作流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此外,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这样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的实际运营中,从而更好地理解电商行业的实际需求。并且要定期更新和升级教学软件,确保教学内容与电商行业的发展趋势保持同步。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让学生掌握最前沿的电商技能[4]。最后,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确保实践的教学效果。这套体系既要能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又要能客观反映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优化课程体系科学设计

针对当前中职电商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建议构建“动态调整、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首先建立行业调研机制,每学期开展企业走访,根据岗位需求变化及时更新课程标准。课程设置可分为“核心+方向+拓展”三大模块:核心课程占比 45%,涵盖电商运营、数字营销、跨境电商等基础内容;方向课程占比 30%,设置直播电商、智能物流、数据分析等前沿模块,并新增 AI 电商应用、电商智能决策等课程;拓展课程占比 25%,包括创新创业、新媒体运营等跨界内容。同时,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议与头部电商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开发“项目化+案例化” 教材。例如在直播电商方向,可引入MCN机构真实运营案例,将直播间搭建、流量运营等实战内容转化为教学模块。并建立“课程-竞赛-认证”联动体系,将1+X证书标准融入教学,组织学生参与“互联网+”大赛、电商直播技能赛等赛事,实现“以赛促学、以证促教”。实践教学可以采用“三阶递进”模式:第一学年通过虚拟仿真平台进行店铺运营模拟;第二学年承接企业真实项目开展实战训练;第三学年安排跟岗实习进行全流程实操。为保障教学效果,还需建立校企双元评价体系,将企业导师评分、项目成果、理论考核相结合。通过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强化产教融合,突出 AI 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使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四)强化师资队伍专业建设

在电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是重要基础,同时也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针对职业教育特点,首先,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师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引进高级职称的电商教师来担任学科带头人,以此加强专业教学团队的领导力量。这些经验丰富的教师既能提升教学水平,还能带动整个教学团队的专业成长。尤其要引进具备 AI 技术背景或电商 AI 应用经验的教师。其次,深化校企合作是提升教师实战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当定期安排教师到本地电商企业参与实际管理工作,让他们亲身体验行业动态,从而将最新的行业知识带回课堂,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 AI 电商项目实践。此外,推进教学改革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验室的建设和实践课程的开发,定期组织教学研讨活动,以此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应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获取相关资格认证,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最后,还要实施双师型人才引进计划,以此来构建校企协同的育人机制。如聘请电商企业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实践导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行业视角,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五)把握行业发展前沿趋势

近年来,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迅猛,新兴技术和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给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让中职学生紧跟电商行业的发展趋势,学校在教学安排上必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及时优化教学内容。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电商已成为电商行业的重要分支。课程应涵盖移动端电商平台的使用、移动支付、APP营销等内容,让学生掌握移动电商的基本运营技巧。此外,物联网技术在电商物流、智能仓储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课程应介绍物联网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电商中的应用,为学生打开新的技术视野。随着电商与金融结合的日益紧密,了解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知识对于电商专业的学生来说也至关重要。课程内容可以包括网络支付、网络融资、数字货币等。

在电商领域,AI 技术正深刻改变行业生态。数据分析是提升营销效果、优化用户体验的关键,课程应教授学生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以指导商业决策,同时要引入 AI 数据分析模型和工具的教学。通过将这些前沿课程与传统的理论教学相结合,学生既能够掌握电商行业的发展趋势,还能够增强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成为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四、总结


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电商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提升。中职院校应抓住职业教育改革的机遇,依据“双创”理念,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高素质电商人才,建议中职院校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应紧跟行业趋势,更新内容,注重实践性和前瞻性,融入前沿课题。师资队伍建设应引进实战经验人才,提升教师专业技能,鼓励企业实践。并在实践教学中加大实验设施投入,建立电商实验室,开展模拟运营和项目策划等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圆,周胜安. 基于文本挖掘的职业教育人才需求分析与核心课程改革启示——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 职业技术,2023,22(10):59-66. 

[2]张婷. 职业教育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数字化技能人才育训模式探索[J]. 现代职业教育,2024(22):33-36. 

[3]肖学华.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整体解决方案研究——以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 职教通讯,2017(14):25-31. 

[4]廖相永,冯先榕,章黎,等. 提质培优背景下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平南县职校为例[C]//2024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24:1-2. 

责编 / 马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