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25-07

数字化时代下新能源市场经济及开发之路

文/四川省成都市中电建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 蒋策略

2025年07月29日

摘  要:2023年全球新能源投资达4950亿美元,中国在光伏、新能源风电领域规模增长显著,但锂电池能量密度、光伏转换效率等技术难题仍制约发展。数字化时代下,各类先进技术为新能源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本文首先剖析了新能源市场的经济现状,而后分析了数字化时代下新能源市场开发面临的挑战,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建议,旨在推动新能源市场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的协同提升。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新能源;市场经济;开发


数字化时代下,新能源市场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方向。近年来,新能源市场在技术进步、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多重推动下,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探寻新能源市场经济及开发的创新之路,成为当前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数字化时代下新能源市场经济现状剖析


(一)新能源市场的经济规模与增长趋势

风电作为技术成熟且具有规模化开发条件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猛。从装机规模来看,2016-2023 年,中国风电行业累计装机规模持续上升,年增幅均保持在10% 以上,2023年风电累计装机规模达到了4.75亿千瓦,同比上涨20%,2024年截至11月,这一数字攀升至4.92亿千瓦。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23年全国风电新增并网装机 7937 万千瓦,2024年截至第三季度,中国新增陆上风电并网装机量 3670 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量247万千瓦[1]。2023 年中国风电行业市场规模约为 1034 亿美元,其中陆上风电市场规模 833 亿美元,海上风电市场规模 201 亿美元。从市场集中度看,截至 2023 年底,风电行业前 5 家企业累计装机量占比接近 60%,呈现较高的集中态势。

光伏作为资源易获取、性价比高的可再生清洁能源,行业市场容量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截至 2023 年末全球光伏电站累计装机规模约为1.6TW,较上年末新增装机容量 420GW,2023 年度新增装机容量较2022年度大幅增长约85%。在我国,2016-2023 年,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从77GW上升至608GW,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4.25% 。2024年上半年,光伏发电新增并网容量达10248万千瓦;截至6月底,光伏发电累计并网容量达71293万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电站40342万千瓦、分布式光伏30951万千瓦。《“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要求2030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预测,预计到 2050 年全球光伏装机将达到 18,200GW[2]。

(二)主要新能源产业的经济表现

新能源产业在经济表现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光伏产业方面,隆基绿能、通威股份等企业成为行业标杆。隆基绿能 2023 年实现营收 1461.96 亿元,净利润 153.67 亿元,其单晶硅片和组件产品在全球市场具有较高的占有率;通威股份凭借在多晶硅和电池片领域的优势,2023 年营收 1424.23 亿元,净利润 217.3 亿元。光伏产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国内经济增长,还大量出口海外,2023 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额超过 600 亿美元,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3]。风电产业中,金风科技、远景能源等企业表现突出。金风科技 2023 年营收 562.66 亿元,净利润 45.03 亿元,其研发的大型风电机组在全球市场广泛应用;远景能源则在智能风机和能源管理系统方面具有领先优势,推动风电产业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三)新能源市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

首先,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新能源项目的建设、生产制造到运营维护,形成了庞大的就业链条。以中国为例,2023 年新能源行业直接就业人数超过 500 万人,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超过 2000 万人。其次,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促进了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附加值。在社会价值层面,新能源市场的发展对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起到了关键作用[4]。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新能源在使用过程中几乎不产生温室气体排放,有助于减少大气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数据显示,2023 年全球新能源的广泛应用,使得二氧化碳减排量超过 10 亿吨。同时,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降低了对进口化石能源的依赖,增强了国家的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数字化时代下新能源市场开发面临的挑战


(一)技术整合力度不足

新能源产业技术体系庞大且复杂,涵盖发电、储能、输配电等多个环节,各环节技术更新迭代速度不同,在与数字化技术融合时,出现接口不兼容、协议不统一等问题。例如,风力发电场的风机控制系统与智能电网调度系统在数据传输频率和格式上存在差异,导致发电数据无法实时、准确上传,影响电网对新能源电力的调配,降低能源利用效率。同时,数字化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缺乏成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企业在技术整合过程中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增加了技术研发和应用成本。

(二)市场认知与消费习惯壁垒

消费者对新能源产品和服务的认知还停留在较为基础的层面,对数字化赋能下的新能源优势了解有限。以家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为例,许多消费者不了解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可实时监控发电量、用电量,并根据数据分析实现节能优化。此外,传统能源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成熟的消费模式和用户习惯,新能源产品在使用便利性、配套服务等方面尚未完全满足消费者需求。如新能源汽车的充电设施布局不完善,充电时间长,与传统燃油车加油的便捷性形成鲜明对比,导致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提升缓慢。

(三)政策法规滞后

数字化时代新能源市场发展迅速,不断涌现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应用,而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更新速度难以跟上市场变化。例如,分布式能源共享、虚拟电厂等新型能源运营模式在法律层面缺乏明确的界定和规范,在市场准入、交易规则、责任划分等方面存在模糊地带,制约了相关业务的发展。不同地区在新能源政策执行标准上存在差异,区域间政策协同不足,导致企业跨区域市场开发面临政策障碍,阻碍了新能源市场的全国性统一市场建设。

三、数字化时代下新能源市场经济及开发的

路径探索


(一)技术创新驱动发展

新能源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一方面,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吸引高端技术人才,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例如,宁德时代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重点研究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一代电池技术,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有望突破 500Wh/kg。另一方面,政府应设立专项研发基金,对新能源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5]。

同时,要加强技术创新合作,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建立新能源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例如,由多家光伏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组成的光伏技术创新联盟,通过联合研发,成功将光伏电池转换效率提高了 2 个百分点,并实现了产业化应用。此外,还应完善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建立技术交易平台,促进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加速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二)商业模式创新与多元化

新能源市场应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实现多元化发展。能源服务合同模式(ESCO)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商业模式,企业通过与客户签订能源服务合同,为客户提供能源诊断、节能改造、运营管理等一站式服务,并从客户节省的能源费用中获取收益。例如,某新能源企业为工业园区提供能源管理服务,通过安装光伏电站、优化能源使用等措施,帮助园区降低能源成本 30%,企业则按照合同约定分享节能收益。

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能源的共享和交易,用户可以将自己多余的新能源电力出售给其他用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例如,一些社区建立了共享光伏电站,居民可以通过购买光伏电站的份额,享受发电收益,并通过智能电网实现电力的共享和交易。此外,还可以探索新能源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如“新能源+农业”“新能源+旅游” 等,拓展新能源市场的应用场景,实现商业模式的多元化创新。

(三)政策创新与支持体系完善

政府应在政策创新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完善新能源市场支持体系。在补贴政策上,应从 “补规模” 转向 “补技术”“补创新”,重点支持新能源企业的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同时,建立科学的补贴退坡机制,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和市场成熟度,逐步降低补贴标准,引导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在税收政策方面,对新能源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如减免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对新能源设备制造企业进口关键零部件给予关税减免,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此外,还应完善产业政策,加强对新能源产业的规划和引导,避免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建立新能源产业准入标准,提高行业门槛,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结语:尽管新能源市场在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上成绩斐然,但技术、成本、市场机制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仍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问题提出的技术创新驱动、商业模式革新、政策体系完善和基础设施优化等创新路径,为新能源市场突破发展瓶颈提供了可行方案。 


参考文献

[1]张金明. “双碳”背景下新能源市场项目开发路径研究[J]. 低碳世界, 2024, 14 (10): 154-156. 

[2]吴伟杰,王姝,王勃,等. 考虑市场分时节点价格的新能源经济开发潜力多维评估[J].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38 (06): 755-762.

[3]张金明. 新能源市场开发的差异化突围之路[J]. 经济, 2024, (09): 72-75.

[4]王贝贝. 市场经济体制下新能源项目造价体系的数字化转型[J]. 价值工程, 2023, 42 (35): 32-34.

[5]戴晓. 双碳背景下海外新能源市场投资开发思考[J]. 国际工程与劳务, 2022,(03):26-29.

责编 / 马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