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王怡
2025年06月26日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紧张的背景下,绿色低碳胶凝材料的发展将最大限度地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引领中国迈向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桂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陈平长期从事水泥材料新装备开发、绿色生态建材研究及新型建材工厂设计等工作。从“水泥灰”到“环保绿”,陈平通过科技创新赋能材料革命,以绿色基因重塑未来建筑的发展路径。
情系乡土 以科技之力革新绿色建材
在陈平的少年时代,因目睹粗粝鹅卵石混以黄土石灰的危房在暴雨中轰然倾塌,他树立抱负要为家乡筑起风雨不摧的坚固住房。陈平的学术生涯始于武汉理工大学,他先后取得无机材料工程(水泥)专业本科、材料学专业硕士及博士学位,为科研创新奠定牢固的学术根基。历经武汉建材工业设计研究院17年的工作锤炼,陈平从助理工程师逐步成长为高级工程师。2001年,他接过桂林理工大学递来的橄榄枝,回到广西,梦想在儿时筑基的地方开始拔节。
在当时,传统水泥生产过程能耗与污染问题突出,如何实现水泥的节能环保生产是世界性难题。目睹广西的水泥产业在能耗中大量吞噬美丽的青山绿水,他深刻意识到绿色建材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为此,陈平将研制绿色水泥成套节能生产技术作为重点研究方向,2011年起他担任桂林理工大学绿色建材研究所所长,带领团队从根源解决问题,最终成功研发出管磨开流选粉节能技术,解决了水泥生产能耗高、碳排放大的关键技术难题。
陈平的科研方向始终瞄准国内建材领域的新技术前沿,保持着勇立潮头的先锋与锐利。在陈平锲而不舍地攻关下,前沿成果涌现,包含工业固废制备优质胶凝材料关键技术、高铁相抗蚀胶凝材料制备技术等重大科技成果。他先后主持和参加了3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0余项产学研校企合作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广西科技成果特别贡献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湖北省科学技术成果推广奖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广西杰出人才、广西壮族自治区先进工作者、湖北楚天学者等多个奖项和荣誉,同时入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时代发展伴随创新与挑战,科学研究也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开拓认知疆域。近年来,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广西“向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国内海洋工程建设的发展,也对高品质、长寿命、高耐久海工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陈平立足国家战略,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区域内海工材料产业优化升级,助力国家和广西的海洋工程建设。其团队“复杂海洋环境下高抗蚀建设工程材料开发与示范应用”获批2018年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课题针对海工混凝土劣化损伤机制不清、海工混凝土结构过早失效破坏等问题,开展高耐久海工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与制备技术以及服役寿命评价,揭示环境因素和材料因素对海工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机理、海水-盐雾-潮汐-温差耦合作用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攻克了一批海洋建设工程材料设计、生产和应用技术难题,显著提升了广西海工材料研究、开发和应用水平,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
土地承载着陈平的赤子情怀,他将科研精神倾注进一砖一瓦间。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绿色建筑、健康人居环境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由陈平所引领的绿色建材智造革新,或许正是未来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答案。
面向国家 适应用之需助推成果落地
陈平深知科技创新不能“闭门造车”,持续将自主研发的建材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价值,而这一过程考验着他的智慧与毅力。
谈起推广技术的艰难,陈平感慨:“从实验室跨出去、应用到生产实践,非常重要,也很难。当时京珠高速、沪蓉高速,还有很多省的高速路我几乎跑完了。”从研究初期毫无头绪,到研究结果初见成效,再到推广阶段奔波劳碌,多年来陈平做到了不负科研使命,绿色水泥技术也如同煦暖春风照拂华夏大地。
陈平创新研发的管磨开流选粉技术、选粉-粉磨一体化技术、水泥绿色制成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已在华润水泥集团、华新水泥集团等全国23个省市300余家企业得到应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45亿余元。在混凝土的绿色制造方面,他创新研制的“混凝土掺合料绿色制成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集成应用”技术成功进行成果转化并应用至国内外逾百家水泥混凝土企业,累计消纳废渣13300万吨,节电20.6亿kWh,实现二氧化碳减排8860万吨。
与此同时,陈平积极践行“彼之废物、我之资源”的绿色发展理念,他以钢渣、赤泥、尾矿、副产石膏和建筑垃圾等废渣为主要原料,低成本生产出性能优良、品质稳定的超细掺合料、低熟料水泥、高强石膏、特种水泥等高附加值绿色建材产品,变废为宝,为行业的节能、减排、增效作出了巨大贡献。陈平针对固废低活性、低效利用和无序排放等问题,集成开发了低成本、低能耗、适用性强、环境友好的“生态水泥绿色制成成套技术”,该技术成果已在广西鱼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35家企业的50条生产线上推广应用。累计消化利用工业废渣1500余万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0亿余元。
近年来,在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和国防工程建设面向各类严苛环境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混凝土工程质量和长期安全性面临严峻挑战。陈平聚焦我国远海工程、能源工程等场景对水泥混凝土提出的高强、高抗蚀、高抗裂、高耐磨等重大需求,创新“高铁相抗蚀胶凝材料设计/制备技术及严苛环境工程应用开发”技术,该项目不仅荣获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其成果开发的高铁相高抗蚀胶凝材料也成功应用于广西防城港核电站、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等众多国家重点工程,产品的质量与性能均得到用户的认可。
陈平注重平衡技术与市场思维的双重导向,重视中试环节和产业化应用,持续将自主研发的建材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建材行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矢志报国,锐意攻关,这位开拓进取的科学家,也是未来建筑蓝图的绘就者。
立德树人 担育才之责促进全面发展
在不断攀登科研高峰的同时,陈平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潜心教书育人。他以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投身于基础教研工作,先后为研究生、本科生开设“生态环境材料”“水泥工艺学”“特种水泥”等多门课程。
为了培育出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备实践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他提倡产学研联合的培养模式,经常带领年轻教师和学生深入生产一线,给予学生更多参与实际生产实践、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机会。因此,陈平培养的学生兼具扎实的学术功底与出众的工作能力而备受用人单位的好评,许多已成长为建材系统骨干。陈平欣慰地看到蓬勃的新生力量茁壮长成,桃李满园,春晖四方。据统计,近年来陈平共培养本科生近千人,硕博士近百人。
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陈平有着很深的体会。在他看来,教育不仅是以渊博的学识启迪学生智慧,还应以高尚的品德润泽学生心灵。“对自己的工作一丝不苟,对学生的学习严格要求,对学生的生活关怀备至。”这是他对自己作为教师的职业要求。
他坚持以身作则,以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的奋斗精神为青年学子作出表率;他坚持因材施教,拓宽学生科研视野,激发学生投身科研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他坚持以德立身,无论是在科研探索的崎岖道路上还是日常生活的细微琐事中,陈平总是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与鼓励。课余时间,他亦师亦友般与学生谈心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领莘莘学子走向更加宽广的学术殿堂与人生天地。
谈起在科学研究、实践应用与教学育才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陈平谦虚地表示今后依旧保持初心,在深研绿色环保建筑材料与培育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的道路上逐梦前行。
这些年里,陈平扎根在实验室里耕耘绿色梦想、奔波于工程现场呵护成果落地,深耕不辍、精益求精。正是这种对于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使我国绿色建材研发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当前,“双碳”目标正持续引领我国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以陈平为代表的科学家为建设清洁、美丽、可持续的中国提供着最坚实、稳固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