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27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5月26日发布新闻公报称,包括中国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小云在内的五人获得2025年“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以表彰她们在物理、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
王小云现任山东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杨振宁讲座”教授,主要从事密码理论及相关数学问题研究。在密码分析领域,她提出密码哈希函数的碰撞攻击理论,破解了包括MD5、SHA-1在内的5个国际通用哈希函数算法。在密码设计领域,她主持设计的哈希函数SM3为国家密码算法标准,在重要经济领域广泛使用,并于2018年10月正式成为ISO/IEC国际标准。
近日,全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领域最高水平学术会议之一的美国胸科学会(ATS)国际年会举行。会议期间,ATS-MECOR项目中国负责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陈亚红参与“青年医师临床研究能力提升”专题研讨。陈亚红长期从事气道慢性炎症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从流行病学、大气颗粒物污染、气道旁/自分泌因子、细胞内信号通路、呼吸康复等方面研究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的发病机制,研究结果为寻找反映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的指标提供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临床实用价值。
近期,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韦悦周与殷祥标团队突破高放废液提取锶-90、锶-90及钇-90分离纯化和钇-90核药微球制备等关键技术。这是该团队继创新性攻克天然钍中短寿命α核素分离技术难题,成功实现高纯医用同位素铅-212及铋-212的高效提取后,在医用核素提取技术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突破。
韦悦周为国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为核化工、核燃料循环、放射化学、放射性三废处理、稀有金属绿色分离及循环利用、稀贵金属功能材料等。发表论文530余篇(SCI收录420余篇,ESI高引10余篇);中国授权专利30余项,国外授权专利10项。
殷祥标为湖南省高层次青年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创新团队学术骨干、南华大学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系主任。致力于核燃料循环与环境放射化学领域的研究,方向涉及乏燃料后处理、稳定及医用同位素分离、环境修复和核废物处理处置等。近年来在环境、化学、材料、核能、冶金领域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
施普林格·自然与复旦大学于近日举行新刊发布仪式,双方将推出综合类国际期刊Science and AI(《科学与智能》),聚焦人工智能在多学科领域的应用。诺贝尔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Michael Levitt与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将联合担任该刊主编。
金力主要从事人群的遗传结构、人群的起源和迁徙、人类复杂遗传病和计算生物学方向研究。为人类性状的进化机制和疾病的遗传易感性提出多个新思路与新策略,推动了进化遗传学和疾病遗传学的发展。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0余篇,研究成果两次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韩金林带领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发现了一个罕见的毫秒脉冲星,与伴星以3.6小时的周期相互绕转,且有六分之一的时间被伴星遮挡(即掩食,犹如日食或月食)。这一发现对恒星演化理论、致密星吸积物理和双星并合引力波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韩金林为中国天文界领军人才、国际著名星系磁场专家,长期从事射电天文学研究。系统性研究了银河系磁场整体结构和能谱性质,使人类对银河系磁场的认知从局域特征发展到整体结构;构建FAST高效脉冲星巡天与智能搜寻体系,新发现600余颗暗弱脉冲星;利用FAST脉冲星巡天同步记录的谱线数据,获得银河系最高灵敏度的中性氢和电离气体图像。
日前,SEG国际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公布2025年全球奖项获奖名单,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沈奕获“特别贡献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华人女性学者,本年度全球仅有一位学者获得该奖项。
沈奕致力于地震探勘方法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和地球物理学在机械工程与土木工程等工程学科的结合与延拓,以及能源清洁低碳技术的研发,包括二氧化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的动态监测、地热能的动态监测和风能基桩的设计。在IMAGE、EAGE、AGU等国际地球科学会议中担任召集人、技术委员会成员、主席和报告人的重要角色。其研发成果在全球陆地及深海多处复杂油田中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