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25-05

新时代农业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

文/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张晓婧

2025年05月30日

摘  要:本文以新时代农业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当前管理模式中的突出问题,结合数字化转型背景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研究发现,农业科研单位在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显著短板,需通过构建智能化管理平台、完善制度体系、强化安全保障机制等举措实现现代化转型,提升农业科研机构人事管理效能。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数字化转型;管理创新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引擎。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而科研人才作为创新体系的第一资源,其高效管理与优化配置直接关系到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当前,农业科研单位着力培育高层次人才,这对人事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与新时代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突破传统管理桎梏,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档案管理体系,成为农业科研单位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一、农业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现阶段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仍面临多重挑战。干部人事档案初级管理模式,难以满足科研人才动态流动、成果快速积累的管理需求。档案信息碎片化、更新滞后等问题,导致人才评价与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与此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为档案管理转型提供了新路径[1]。

(一)管理内容多元化发展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不仅有正式从事科研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工作的职工及工勤人员,还包括外聘的科研助理等,人事关系复杂,人事档案的内涵已突破传统履历材料的范畴,形成“科研属性+管理属性”的双重特征。成果型档案材料扩展,科研人员的项目合同、实验数据、专利证书等专业技术材料增多,档案材料内容多元化,增加了档案管理的复杂性。此类变化要求档案管理从“静态保管”转向“动态整合”,但现有管理系统尚未完全适应内容维度的拓展需求,仍存在重实体保管,轻动态更新的现象,档案信息更新滞后于人员流动实际,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均存在滞后,不仅影响管理效率,更制约了区域间科研人才的协同发展。


二、农业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现存突出问题

  

(一)信息化建设滞后 

尽管部分单位已启动数字化改革,但整体推进效果有限。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新建系统性信息化基础建设支持,经济投入的制约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数字化工作的推进[2]。

(二)管理制度标准化不足  

标准化缺失导致管理效能打折,由于农业科研单位人员分岗位管理,科研岗、管理岗、工勤岗之间档案存在差异,档案材料未按标准化统一管理。同时更新机制僵化,档案材料未能定期及时收集归档,档案内容与实际情况脱节严重[3]。

(三)专业队伍建设薄弱 

人才结构失衡成为制约管理升级的瓶颈,新时代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兼具档案管理技能、农业专业知识与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从业人员不足。农业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大都是人事管理人员兼任,专职程度低。同时,因干部人事档案培训系统性强,培训频次较少,培训体系滞后,档案管理能力难以提升。 

(四)档案内容完整性不足

档案资料收集环节存在疏漏,对科研人员参与的重要学术交流、境外研修等活动记录未进行系统性归档,导致人事档案无法全面反映科研人员的学术经历和知识更新情况。此外,对科研人员工作业绩证明材料收集不完整,忽视项目中期成果、阶段性技术报告等过程性材料,仅留存最终成果文件,无法完整呈现科研工作的推进轨迹。

(五) 档案信息安全管理薄弱

档案存储硬件设施防护能力不足,部分农业科研单位档案库房未配备专业的温湿度控制设备、防火防盗系统,难以保障纸质档案的物理安全。同时,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缺乏多层级安全防护体系,访问权限设置单一,未根据人员岗位和职责细化权限等级,存在越权访问档案信息的风险。

(六) 旧档案数字化转化进度缓慢

数字化硬件设备配置落后,部分农业科研单位仍使用低分辨率扫描仪等老旧设备,无法满足大量纸质档案高精度扫描需求,且设备运行稳定性差,频繁出现卡纸、扫描中断等故障,导致数字化工作效率低下。此外,缺乏专业的数字化处理技术人才,现有档案管理人员未接受系统的数字化技能培训,在图像识别、数据处理等环节操作不熟练,使得旧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出现图像模糊、文字识别错误等问题,需要反复返工修正,拖延整体进度。


三、农业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优化策略  


当前农业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呈现出“需求升级与能力滞后”的突出矛盾。尽管管理内容持续丰富、区域性探索取得进展,但信息化水平低下、制度标准缺失、人才储备不足等系统性短板,严重制约着档案资源向创新资本的转化效率。突破这些瓶颈,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在管理体系、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进行结构性改革。    

(一)加强基础设施层,夯实数字化转型根基。农业科研单位可以根据需求加强数字化建设,利用云平台建设契机建设智能管理平台,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效率,为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育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基础设施层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完善,确保数据安全性。对存量档案数字化进行攻坚,通过外包服务与自主加工结合,引入工业级扫描仪提升处理效率,全面实现数字化建设。 

(二)完善制度建设,做好基础管理工作。根据中办《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以及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人才培育需求,完善农业科研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形成档案材料及时收集归档的更新制度,提高档案的完整性与时效性。

(三)加强业务能力培训,提高管理意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成效主要依赖于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和管理意识,定期参加档案管理培训,学习最新政策,提高档案数字化专业技能,满足新时代业务管理水平要求,不断推进人事档案向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四)建立档案内容审核与补充机制

一方面,针对档案资料收集环节存在疏漏问题,建立学术活动动态跟踪收集制度。要求科研人员在参与学术交流、境外研修等活动后,5个工作日内提交活动报告、成果证明等材料,档案管理部门每月与科研管理系统进行数据比对,核查未归档信息,确保学术经历记录完整。另一方面,为解决科研人员工作业绩证明材料收集不完整的情况,制定科研项目全周期材料归档清单,明确项目立项、中期检查、结题等各阶段需提交的过程性材料及成果文件,要求项目负责人每季度向档案管理部门移交阶段性材料,并将材料归档情况纳入项目考核指标。此外,针对人事档案动态信息更新不及时的问题,优化考核评价与政治审查材料流转流程,采用线上填报系统,相关部门在完成考核评价、政治审查后,3个工作日内将审核结果录入系统,档案管理部门每周定期导出数据更新档案,确保信息同步。

(五) 强化档案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首先,针对档案存储硬件设施防护能力不足的问题,对档案库房进行升级改造,安装恒温恒湿控制系统、防火报警装置和防盗监控设备,同时配置专用的档案密集架,确保纸质档案存储环境安全稳定。其次,为解决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访问权限设置单一的问题,建立分级授权机制,根据人员岗位和职责划分普通用户、管理员、审核员等角色,设置不同的档案查看、修改、删除权限,采用多重身份认证方式,如用户名密码 + 动态验证码,严格控制档案访问。最后,针对电子档案传输未加密的问题,部署安全的档案传输平台,采用SSL加密技术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禁止通过普通网络渠道传输档案信息,同时设置传输日志记录功能,对每次传输行为进行全程监控和审计。

(六)加快旧档案数字化转型推进计划

针对数字化硬件设备配置落后的问题,采购高分辨率、高速扫描仪及配套的图像预处理设备,同时配置大容量存储服务器和专业的档案数字化管理软件,确保扫描质量和数据存储安全,提高数字化工作效率。此外,为解决缺乏专业数字化处理技术人才的问题,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参加系统的数字化技能培训,内容涵盖扫描操作、图像识别、数据处理等方面,邀请行业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并通过考核认证确保培训效果,提升人员专业技能。


四、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农业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只有持续深化改革,才能将人事档案转化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资源。未来随着元宇宙、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的发展,人事档案管理将向可视化、交互式方向发展,为农业科研人才生态建设提供更强大的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游明.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创新路径研究[J].办公自动化,2025,30(05):58-60.

[2]牛雅琼.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数字化转型的有效路径分析[J].兰台内外,2024,(26):34-36.

[3]宁功伟.新时期如何建立健全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以农业科研单位为例[J].办公室业务,2021,(02):174-175.

责编 / 马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