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6日
近日,国际合成橡胶生产者协会(IISRP)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张立群2025年度技术奖(The Institute Technical Award)。
张立群长期致力于高性能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特种功能橡胶材料、绿色橡胶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和贡献力的学术与技术成果,为橡胶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30多项,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主编著作2部,授权发明专利300余件,发表SCI论文500余篇,连续7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在中国第十个“中国航天日”科普展示活动上,轻舟货运飞船1:1模型首次向公众亮相。轻舟货运飞船的应用将进一步为中国空间站在轨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正样首飞船计划于明年执行空间站送货任务。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舒嵘担任轻舟货运飞船总指挥。他长期从事空间光电系统、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的研究。主要担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量子科学卫星副总师及有效载荷总体主任设计师,国家重大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GXX-7卫星激光测高仪分系统主任设计师等,并研制成功国际上第一个用于空间自主着陆避障的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重大项目“合成孔径雷达微波视觉三维成像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结题审查会上,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发布了一项原创性研究成果——合成孔径雷达(SAR)微波视觉三维成像理论方法,为遥感测绘、灾害监测等领域提供了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丁赤飚长期从事微波成像遥感理论和技术研究。他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遥感卫星地面信息处理系统,建设了中国国内第一个微波辐射定标场并首次系统地开展了星载雷达的定标工作,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部机载聚束SAR实验系统与中国第一部机载干涉SAR系统,具有开创性意义。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奖项。
第三届“前沿地球科学奖”国家冠军评选结果于2025年世界地球日当天揭晓,不同国家的19位代表摘得桂冠。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袁星获得2025年度中国国家冠军。
袁星此次参选论文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和未来预测,提出了关于全球短暂干旱变化趋势的深刻见解,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指导。他的研究领域包括气候变化与极端事件、地球系统模式、气候与水文预测。他发表论文140篇,包括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89篇,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水利部、中国气象局重大科技专项等。
近日,美国出生缺陷基金会颁奖典礼在美国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卢煜明荣获该基金会2025年Richard B.Johnston,Jr.医学博士奖(发育生物学领域)。
被誉为“无创产前检测之父”的卢煜明于1997年提出并验证孕妇血浆内存有高浓度的胎儿DNA,随后与团队研发出唐氏综合症的无创检验方法,从科学研究层面应用至临床诊断,现已被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广泛采用,全球超过1亿名孕妇受惠。近年来,卢煜明带领的跨学科研究团队成功将DNA测序技术应用至癌症检测,以非入侵性方法找出癌症基因组中多种类型的改变,把癌症液体活检推进至全基因组时代。
在近期举行的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由全球70多个科研机构共同组建的暗能量光谱巡天(DESI)合作组向全球发布了关于暗能量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国家天文台赵公博团队牵头DESI国际合作组开展暗能量动力学性质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科学突破。发现暗能量可能并非恒定不变的真空能量,而具有更复杂的演化行为,研究成果对传统的宇宙学常数模型构成挑战。
赵公博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计算天体物理院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研究领域为暗能量与修正引力模型的宇宙学检验、大尺度结构巡天、宇宙结构形成数值模拟等宇宙学前沿问题,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腾讯“科学探索奖”等奖项和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