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第一看点
建党100周年
人物聚焦
创新品牌
活动荟萃
视频
电子刊
期刊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关于我们
搜 索
期刊-2010-08
飘扬的民族团结进步旗帜
文张广峰 李春天 摄影张福锁 特约记者秦铭明
2010年08月01日
一个古老而鲜活的民族,
一段曲折复杂绵延八百年的历史。
一曲蒙汉和睦相处的凯歌,
一面飘扬的民族团结进步的旗帜
东白水村党支部书记孙祥令
东白水村村长孙银宏
在太行山腹地的山西省盂县,有一个全省境内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秀水镇东白水村。这个特殊的村落在经历了数百年历史变迁和战争洗礼后,如今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奏响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团结发展的新乐章。2009年,该村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成了民族团结进步的一面旗帜。而擎旗人,就是蒙古族合鲁氏后裔、村党支部书记孙祥令。
东白水村位于紧靠县城的西边,地理位置优越。全村442户,1100多口人。其中,蒙古族人口就占人口数的38%。加上临时住户和小区住户,现在村中居住总人口有1万多人。
2005年,山西省民委下发了少数民族聚居村调查摸底的通知,阳泉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盂县县委统战部领导到东白水村进行了调研,了解到合鲁氏自元太祖起,多为元朝重臣,为避改朝换代、政权更迭之祸,故移居此地,改姓为孙。合鲁氏子孙姻联当地,娶汉族女子为妻,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将调研到的合鲁氏自元末定居盂县的有关情况上报到山西民委。经过省民委的多次调查了解,认为东白水村完全具备了少数民族聚居村的标准。于是,这个地处太行山腹地的村子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这也正印合了孙氏在身份证上填写蒙古族的心愿。省民委的决定使党的民族政策得以贯彻落实,也为全村改革发展开辟了快车道。
就如何用好用足民族政策,2005年刚刚上任、善于思考的村党支部书记孙祥令,在这方面动起了脑子。他在新疆当过兵,对民族政策有所了解,加上在村里几十年干个体做买卖,头脑灵活。他和县委统战部领导多次跑阳泉,征求市民宗局领导的意见,取得他们的支持帮助。阳泉市民宗局通过调研,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盂县县城改造西移”方案,给出了答案。于是,孙祥令根据东白水村优越的地理位置,同党支部、村委会领导大胆地提出了蒙古族村脱贫致富的新思路—筹建“蒙汉团结一条街”、发展民族特色经济的构想。在各级政府部门政策和资金倾斜下,东白水人的梦想一步一步变成了现实。
说起村里的变化,祖辈为蒙古族的孙祥令一脸自豪地介绍,从2006年10月东白水村开工建设“阳光住宅小区”和“蒙汉团结一条街”起,已先后投入5000万元,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阳光住宅小区”一期、二期已经全部完工。小区绿化面积达到40%,并交付使用。总造价1亿元、共计约30栋楼的“蒙汉团结一条街”的一期、二期工程已经完工;三期藏山北路拆迁改造工作开始实施,具有蒙古族特色的街面牌楼和反映民族团结主题的蒙古族特色雕塑效果图也已出炉。18层以上的“民族大厦”也正在筹划之中,总投资约300万元的“四通工程”项目全部完工。
看着这些变化,蒙古族村民孙光明深有感触:“我家祖上已经有好多辈生活在盂县这块土地上了。原来我家住的是破房子,烧的是煤灰渣,街道是泥水路,生活条件实在是差。这些年村里不仅盖了新楼房免费住,而且还给我们免费安装了天然气,接通了上下水,让我们看上了有线电视。”
现代化办公环境
团结和睦的村领导班子
孙祥令的眼光则更为长远,他又瞄上了旧村改造工程项目,改建城中村,让村民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现在已经做通了百十户人家的工作。他说:“我们的拆迁不强迫命令,要坚持团结,协商妥善解决难点问题,不给村里制造纠纷,要防患于未然,让民族团结的旗帜高高飘扬,永远飘扬。”
“蒙汉一家亲”是村两委班子在工作中一贯坚持的原则,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就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事不做,村民们都懂得“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民族纷争则百姓遭殃”的道理。在这里,汉族和蒙古族村民相互通婚,互为亲戚关系,在他们的脑海里,除了姓氏区分以外,没有民族区分。村民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事,在东白水村比比皆是。
原村党支部书记、现为村副书记的宋锁才说:“我们村是一个团结的村,领导之间也很注重团结,我和孙祥令的职务变动,也是在正常和友好中互调的。他原来是副书记,我是书记;现在他是书记,我是副书记,现在还一起共同为村里大小事情奔忙着。”
是啊,民族团结才能进步,才有发展,和谐社会才能实现。东白水村在孙祥令的带领下,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的旗帜,正扬帆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