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邱惠颖
2024年12月16日
中埃工作人员
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项目
“驼铃悠扬,黄沙漫漫;丝绸古道,贯通东西。”这条横跨千年,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仅开辟了人类文明交流的辉煌时代,更是见证了亚欧非三大洲文明的交汇。在历经数千年的波澜壮阔后,这万里丝路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得以复兴。随着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重振古丝绸之路的辉煌,推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还与周边国家进行基础建设的科技创新合作,为全球互联互通贡献力量。
科技作为无形桥梁,跨越空间界限,连接起的不仅是“道路”,更是世界各国的梦想与智慧。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科技合作已成为其中的核心要素,并为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在高速铁路、公路、港口、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与多国的合作,以科技助力基建为依托,显著提升了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同时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能源逐“绿” 合作向“新”
当前,随着中外科技合作联系日益紧密,基建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与各国在能源转型方面的合作不断加深,并将“绿色”理念深入融汇至“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中,以此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
2024年,中国在拉丁美洲多个国家积极参与能源转型进程,并将清洁能源、电信、金融科技为代表的新型投资趋势描述为“新基建”,这些领域也是当前中国与拉美地区国家经济合作的重点。
拉美地区拥有大量可再生能源资源以及发展绿色经济所需的关键矿产,如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以及充足的水能资源。该地区超过一半的电力供应来自水电,特别是巴西、巴拉圭、巴拿马、乌拉圭、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国,其水力发电占比超过总发电量的60%。这为拉美在绿色能源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而中国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具备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特别是在水电技术领域,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数据显示,全球排名前12的大水电站中,中国企业长江电力拥有5座,运营的水轮发电机组数量占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且中国水电重大装备国产化机组的设计制造水平不断提升。在风电领域,中国同样表现突出。全球最大的风力涡轮机制造商中,有多家来自中国。中国风电装备整机制造商在海外的新增装机容量也达到了1.7吉瓦。
中国与拉美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的合作模式使双方能够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互补,展现出巨大的合作潜力。
全球最大的电力供应商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已在巴西、智利等拉美国家开展业务,为高标准项目的实现提供了坚实基础。智利提出“要在2030年关闭所有燃煤电厂,到2050年实现70%的可再生能源消费和碳中和”的计划。对此,南方电网参与了智利KILO项目的建设,该项目利用数字电网技术,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了风光水火储互补,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最大化利用,推动了终端能源消费的低碳化转型。而巴西作为南美洲最大的国家和世界第五大国家,一直在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其近一半的能源消耗来自可再生能源。不仅如此,他们还推出了“工业深度脱碳倡议”,旨在使水泥、钢铁、铝和石化等难以减排的行业脱碳。
目前,中国成功实施了一系列大型能源项目和众多小型能源项目,与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绿色能源项目合作,有效缓解了所在国的用电难题,降低了用电成本,提供了清洁、安全、可靠的能源解决方案。
今年4月,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还与墨西哥Complex能源公司签署了总包合同,共同建设位于墨西哥普埃布拉州的两个光伏电站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墨西哥的能源转型,为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新”基建 “通”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从中国出发,迈向世界。这十年来,倡议下的共建项目在各地落地生根、蓬勃发展。从荒芜的沙漠地区到建立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从面对困境无法应对到根据当地条件实施能源开采,再到工业厂房和住宅区的大量涌现,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科技成就促进了合作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提升了民众的生活福祉。
今年1月,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项目的首批办公楼迎来了启动验收阶段。该项目不仅象征着中埃两国的深厚友谊,而且在建设过程中,中国企业引入并推广了先进建筑技术,推动了埃及建筑产业的发展。
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项目由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埃及分公司承建,包含20个高层建筑单体及配套市政工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385.8米的“非洲第一高楼”标志塔。项目在建造过程中,极端的施工环境和庞大的工程量,对承建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安装技术,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针对当地施工条件的特殊性,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建设所需的幕墙,由中国国内专门定制,再通过使用双层玻璃、在连接处加装隔热条等技术手段完成。中国企业用“中国智慧”化解安装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此外,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项目约有200名当地员工,他们通过中方工作人员的“传、帮、带”学习查阅幕墙图纸和现场施工技术与中方员工一同探讨技术方案。不仅亲身参与到自己国家新行政首都的建设事业当中,还收获了丰富的技能与经验。
除了完成此前基建科技合作项目的收尾工作外,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还筹备了多个即将启动的中外基建科技合作项目,蓄势待发。
出海贸易提“速”前行
中外科技合作不仅局限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还深入到了多个前沿技术领域。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资源的互补,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对全球科技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带动了双方经济的繁荣。当前,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效物流体系的支撑。中欧班列的开通,提升了运输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同时在确保运输安全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中欧班列的高效运营,得益于科技创新的强有力支持。作为中欧班列“中通道”的唯一口岸,二连浩特铁路口岸的中欧班列出入境数量持续增长。二连浩特海关通过持续深化“智慧海关”建设,推进“铁路进境快速通关”模式,运用无人机、全天候多功能查验车等智能监管设备,显著提升了监管效率。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中欧班列的通关速度,还确保了其稳定运行。
此前,“金砖+”领导人对话会上中国宣布,将建立全球“智慧海关”在线合作平台和金砖国家海关示范中心,并邀请各国积极参与。
全球“智慧海关”在线合作平台是基于中国海关与世界海关组织共同开展的“智慧海关”合作项目,在世界海关组织官方网站上建立全球“智慧海关”交流与合作线上平台。该平台的建设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今年将在世界海关组织官网上初步建立“智慧海关”项目专题网页,构建起全球海关科技应用和创新联系网络;第二阶段,2025年上半年,依托上述网络,建立交流“智慧海关”建设方案的在线社区;第三阶段,2025年底前,进一步完善在线社区功能,并向世界海关组织所有成员推广“智慧海关”合作。
智慧海关的建立,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畅通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国与多国合作共赢的生动体现。智慧海关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构建了智能化、自动化的海关监管系统,显著提升了通关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为沿线国家的商品流通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智慧海关还加强了对跨境贸易的监管,有效防范了安全风险,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繁荣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持。
如今,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资源的互补,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对全球科技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带动了双方经济的繁荣。
当前中国在多领域取得显著科创成就的原因在于,面对欧美等国家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壁垒时,中国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严格把控技术和质量的标准。同时,中国还积极与沿线国家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实际应用。这种开放、包容且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得到了沿线国家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正以更加开放、包容、合作的姿态正焕发着新的生机,再通过科技的方式连接着不同文明,共同书写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