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王怡
2024年12月16日
今年六月,搭载了欧洲航天局月表负离子分析仪、法国氡气探测仪、意大利激光角反射器、巴基斯坦立方星等4个国际载荷的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之旅,承载国际合作精神迈出人类和平探索外空的历史性一步。
科技,犹如一座无形的桥梁,跨越空间界限,连接起世界各国的梦想与智慧。
开放与创新“双向奔赴”
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精度前所未有,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系统性、协同性显著增强。加强全球科技创新合作,加快技术转移和知识分享,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世界各地正演绎着人类协同进步的科技未来“主旋律”。
与此同时,在全球化的大势中有一股思潮冲击着国际科技格局,逆全球化与保护主义的相互交织,促使世界各国“科技主权”意识显著增强。发达国家强化本国的科技自主权,发展中国家则通过构建多元化的科技合作网络强化科技安全,避免技术链单一化。“科技主权”意识的增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本国利益至上会导致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预和技术保护,影响科技要素的全球流动与配置;另一方面,有利于促使各国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更加重视科技外交,推动双边、多边科技合作,从而打破科技垄断,建立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机制。
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不是对立关系。
一方面,当今各国命运休戚与共,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成为独立的创新中心或独享创新成果,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对于应对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具有重要意义。今年十月,中国科学院启动第一个国际科学计划,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科技任务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建制化团队等方面的优势,开展国际合作,突破合成生物学前沿科学与技术的核心瓶颈,形成应对人类共性挑战的合作范式。
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协作不仅造福一国人民,也为世界发展带来新机遇。十余年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正为世界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中老铁路、雅万高铁、蒙内铁路等一大批标志性基础设施促进共建国家和区域互联互通。今年四月,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又与墨西哥Complex能源公司签署总包合同,建设位于墨西哥普埃布拉州拉卡萨德索尔和艾尔西埃罗的两个光伏电站项目,力促拉丁美洲能源转型。这条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 正是中国深化全球科技交流合作、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的一个缩影。
此外,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是建设世界科技发展环境的关键环节。当前,中国倡导构建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治理体系,反对科技保护主义和科技霸权,积极构建多元、包容、共赢的全球科技合作格局。中国主动发起全球性创新议题,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不断贡献中国智慧,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日益重要的一极。
事实上,我国在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方面具备坚实基础,支持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与搭建全球科技创新共同体的能力不断提升。《202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为33357.1亿元,位居世界第二位。从活动类型看,2023年,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分别为2259.1亿元、3661.5亿元和27436.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6%、5.1%和8.5%。其中,全国基础研究经费20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科技经费投入力度持续加大,R&D经费投入强度逐年提高。中国凭借巨大的研发投入、丰富的科研产出和完整的产业体系,已建立起体系化、大规模的创新系统。中国在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位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申请量和专利合作条约(PCT)专利申请量都位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贡献者。
翻阅新时代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成绩簿,无论是在基础前沿研究实现的新突破,还是在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的新跨越,抑或是在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中取得的新成就,都是中国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最生动写照。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在面向世界最前沿、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的同时,也与世界创新伙伴一同谱写国际科技合作乐章,让科技更好造福人类。
科技与友谊“共谱新篇”
目前,我国已经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订了116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已经形成。
科学作为和平的语言跨越空间坐标,成就了不同历史传统、不同制度选择、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相向而行、和平共处的佳话。
中华民族和法兰西民族携手走过一甲子风雨历程。2024年是中国与法国建交60周年,法国不仅是世界上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与中国签订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的西方国家。1978年,中法两国签订科技合作协定,成立科技合作联委会,正是这份中国与西方国家签署的第一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打开了彼此开展官方科技合作的大门。此后,中法科技合作迅猛发展,在核电、航空、高铁、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硕果累累。历时近20年合作研制,中法首颗天文卫星——空间可变物体监测卫星(SVOM)6月22日从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颗重达930公斤的卫星是迄今为止全球用于研究最远恒星“伽马暴”多波段综合观测能力最强的卫星,有助于研究宇宙的起源。
中国和葡萄牙有着500多年的交往历史,通过绵亘万里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青花瓷漂洋过海,同葡萄牙当地瓷器制作技术融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白底蓝釉瓷板画“葡萄牙蓝”。2024年是中国与葡萄牙建交45周年,在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中葡两国携手成立中葡气候与能源联合研究院,促进双方在碳中和未来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共同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
科学作为智慧的语言引领人类开拓知识前沿、探索未知世界和解决重大全球性问题。
经过超6500海里航行,顺利完成全部科考任务的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队于9月26日返回深圳。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是我国在联合国框架下发起的 “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领域大科学计划的首个国际航次。中国科学家与来自墨西哥、西班牙、加拿大等国家的8名外籍科学家共同参航、共同下潜、共享样品、共享数据,携手推动了深海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研究。当前,海洋生态保护已成为全球的重要议题,深海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和保护显得尤为紧迫。2024年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的成功,将激励更多国家和地区合作,共同维护海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突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特点,聚焦国际科技界普遍关注、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影响深远的研究领域,选择能够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共鸣的项目,力求攻克重大科学问题。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等一批标志性国际大科学计划,并牵头实施深时数字地球(DDE)、人体蛋白质组导航(π-HuB)等一系列国际大科学计划。2024年,“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又有新进展,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人工智能研究团队在蛋白质组智能知识挖掘方面的三项探索性工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等期刊。未来在π-HuB计划的支持下,将持续提升软件各方面的性能,并不断融合团队之前研发的系列知识库,包括自免疫抗原知识库、药物-靶蛋白互作数据库、癌症用药响应基因特征数据库以及癌症治疗基因扰动信号数据库等,以解析人体的构造原理与演变规律为目标,建设一条智能引领的自动化、工业化的蛋白质组知识挖掘高速公路。
从深海到外空,从气候能源到生命科学,从“蛟龙号”接受外国科学家参与科考,到天宫空间站宣布迎接外国航天员……一幕幕生动实践刻画中国在这一年与世界各国赓续友谊、共谋发展的壮阔图景。
人才与未来“交相辉映”
202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誉所长姚檀栋因在青藏高原冰川学、气候学和环境变化领域作出的开创性突出贡献,及其在气候变化和冰芯研究领域的国际引领作用,获颁冰川学界最高荣誉——塞里格曼冰晶奖章,这是该奖自设立60年以来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奖;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菂获颁马塞尔·格罗斯曼个人奖,他是首位凭借在中国国内取得的学术成果获得该奖的科学家,利用中国天眼FAST等探索动态宇宙取得的多项创造性成果,“实现星际磁场的精确测量,推动快速射电暴研究进入高统计时代”。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登上国际领奖台,时代见证着中国创新的卓越成就。与此同时,中国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更加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外人才,通过汇聚中外“最强大脑”的知识积累和智慧激荡,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在李政道研究所,聚集了由世界级学术领军人才领衔的研究团队,吸引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具有科技创新活力的青年才俊。截至目前,已汇聚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全职科研人员130余人,其中世界级科学家占到9席(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国内外院士5人),国际学者占比近40%。多年来,李政道研究所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主动发起国际科技合作倡议,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如数十吨级暗物质和中微子液氙探测国际大科学计划(PandaX)。多位学者参与到国际合作组研究项目中,如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ATLAS合作组、费米实验室的缪子反常磁矩国际合作组等。
科技成果的孵育需要时间。为青年科学家提供广阔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在全球科学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就是在点亮科技的未来。
今年十月,国际科学理事会与中国科协在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上联合宣布启动“国际科学理事会职业中早期科研人员交流项目”项目,帮助中外青年科学家克服科研过程中的各种挑战,提升他们在国际科学与政策领域的声音。项目的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不仅包括国际科学领导力培训、可持续发展研究交流访问,还将为参与者提供积极参与国际科学会议的机会。这一项目的提出不仅是对当前科研环境的回应,更是助推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的实际行动。
让科技之光普照全球,中国将继续引领世界开放之风的大国担当,中外合作的新乐章将持续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