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24-12

科创中国·人物

2024年12月15日

屏幕截图 2025-01-15 162652.png

在爱尔兰都柏林举行的第121届IETF大会上,国际互联网协会将2024年度乔纳森·波斯塔尔奖授予中国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星。国际互联网协会在颁奖词中表示:“李星教授是中国互联网的先驱之一,他深耕IPv6领域,为中国、亚太地区和全球互联网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作为中国互联网研究和建设的开拓者之一,1994年,李星参与共建中国第一个全国性互联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并出任CERNET中心副主任。1998年,他发起建立中国第一个IPv6试验床CERNET-6BONE,开始进行下一代互联网研究,并致力于解决IPv4与IPv6互联互通的问题。他带领研究团队发明无状态翻译技术IVI,创造性地解决IPv4向IPv6平滑过渡的技术挑战,在引领全球互联网向IPv6单栈演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屏幕截图 2025-01-15 162706.png

近日,第11届苏丹·本·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国际水奖颁奖仪式在维也纳联合国总部举行。来自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的郑春苗及其团队荣获该奖项的“地下水奖”,此奖旨在表彰其在地下水科学和工程领域的杰出贡献和创新成果。

郑春苗现任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副校长,是国际地下水领域著名学者,荣获多项国际殊荣,包括国际水文地质界最高荣誉——迈因策尔奖,美国地下水协会最高科学技术奖——哈博奖,以及全球地球与空间科学的崇高荣誉——入选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今年3月,他的研究团队在《科学》上发表综述论文,阐述地下水在全球水循环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和变化趋势。



屏幕截图 2025-01-15 162721.png

近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62届国际先进材料大会波罗的海系列会议上,国际先进材料协会为中国科学院大学长聘教授、中国地质学会纳米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琚宜文颁发IAAM最高奖,以表彰他在纳米地球科学与纳米地质材料研究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琚宜文在纳米地球科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他和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纳米地球科学基本概念及其主要内涵,在国际上开拓了一个综合性的纳米地球科学领域(学科),全面阐述了纳米地球科学及纳米成藏成矿领域重大和前沿科学问题。近年来,琚宜文及其团队推进纳米地球科学研究,率先形成了纳米地球观,创建了纳米地质学理论,奠定了纳米地球科学的学科基础。这些研究不仅取得了重要原创性成果,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而且还推动了纳米地质资源开发及其材料的产业化应用。



屏幕截图 2025-01-15 162829.png

近日,第八届国际镁会议与第十三届国际镁合金及其应用会议在重庆召开。评审委员会将2024年度特别创新贡献奖授予来自山东科技大学的曾荣昌、来自中北大学的张治民,以及来自捷克共和国Charles University in Prague的Kristian Mathis。

曾荣昌,山东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可降解生物材料(金属和涂层),镁合金腐蚀及表面功能改性,海洋材料腐蚀与保护。张治民,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防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在镁合金塑性成形领域,张治民带领团队提出了全流程应变分配-形变诱导析出-遗传组织逆向设计的形状和性能关联控制的大型构件挤压成形新思路,建立了应力-温度-时间耦合条件下组织同步调控的低能耗挤压新原理。发明了大规格坯料同步挤镦、复杂异形件近均匀变形省力挤压和多向加载旋转挤压成套技术及装备,突破了高性能大型复杂构件整体塑性成形的难题。目前,已经建成多条镁铝合金复杂构件挤压成形生产线,研发70多种镁铝构件用于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等领域。



屏幕截图 2025-01-15 162842.png

当地时间11月20日,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峰会,并将可持续发展杰出研发奖授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曲久辉,以表彰他在饮用水安全保障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

曲久辉,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研究的重点方向包括:饮用水安全保障,涉及饮用水水质的全过程风险控制问题,提出并特别关注“标准与效应协同控制”新理论和新工艺。以及水质净化与能量转化、水处理过程、流域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等问题。



屏幕截图 2025-01-15 162854.png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曾杰因其对二氧化碳催化转化研究方面的重要贡献,荣获本年度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化学奖。

他的获奖理由是:为理解二氧化碳催化转化过程提供了深入的机理认识,在催化剂设计、反应器研发、催化流程设计方面做出了本质的贡献。曾杰针对二氧化碳催化转化技术已开展十余年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工作。他创制出将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甲酸、甲醇等产物的高效催化剂;提出“纳米岛”策略,实现高稳定性单原子/团簇催化剂的有效构筑;通过固态电解质反应器设计,实现二氧化碳到高纯甲酸、高纯乙酸的免分离连续制备;开辟出“电-生物耦合催化”新范式,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食品分子葡萄糖和食用油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