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24-10

科创中国 · 人物

2024年10月17日

屏幕截图 2024-12-17 154418.png

近日,2024年度“全球环境变化青年科学家奖”(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Early Career Award),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覃栎因其在人地耦合系统新模型与互馈新机制、气候变化下“水资源—能源—粮食”系统风险等方面的突出研究贡献而入选。

覃栎先后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取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地理系及可持续发展中心tenure-track助理教授,现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双聘研究员。她通过耦合和发展地球系统过程模型和社会系统人为活动模型等跨学科手段,开展基于人—地系统耦合的气候变化与碳中和下水资源、能源、粮食系统耦合风险方面的研究,揭示人—地系统互馈新机制,致力于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科学支撑和中国方案。


屏幕截图 2024-12-17 154428.png

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SPE)2024年度技术和展览会的年度颁奖晚宴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刘合获得SPE2024年度生产与作业国际奖,成为该奖项设立40年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

作为我国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专家,从业42年来,刘合致力于采油工程技术及装备研发、工程管理创新与实践,主导攻克的第三代、第四代精细分层注水技术相继打破分注测试工艺天花板,助力我国的油田分层注水技术持续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荣誉。近年来,刘合将目光投向人工智能领域,推动国内油气人工智能学科学术体系建立,为我国油气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作出贡献。


屏幕截图 2024-12-17 154437.png

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凯在第45届国际空间大会(COSPAR 2024)上当选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空间材料与流体科学委员会副主席。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成立于1958年10月,是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最有权威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我国于1993年3月1日正式加入该组织。

李凯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空间环境界面热对流稳定性及向湍流转捩非线性时空演化、多物理场/流固耦合流体动力学、空间流体管理、热调控技术及晶体生长调控应用等。此外,李凯还是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微重力流体物理专家组专家。



屏幕截图 2024-12-17 154447.png

近日,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所长谭蔚泓在第17届世界分子影像学会议上,获得组委会颁发的Britton Chance Lecture Award,奖项是大会专门为表彰基础成像研究方面取得显著进步的科学家而设立。

谭蔚泓,分析化学和化学生物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所长,现任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长期致力于生物化学、生化分析和分子医学的教育和研究, 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核酸适体活细胞筛选的新概念,研制了特异性识别恶性肿瘤等病变细胞的分子探针和靶向药物,建立了多种基于功能核酸的重大疾病诊断治疗新方法与新技术,为诊断医学提供了新策略、新工具和新材料。谭蔚泓凭借其在核酸适体领域的卓越贡献摘得国际大奖,他和团队在该领域的诸多研究为更早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尤其是肿瘤的精准诊疗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屏幕截图 2024-12-17 154455.png

近日,2023年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奖(ICTP Prize)颁奖典礼在意大利的里雅斯特的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举行。该年度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奖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卡弗里理论科学研究所教授周稀楠与印度科学理工学院教授Mohit Kumar Jolly共同分享。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于1964年由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阿卜杜勒·萨拉姆建立,隶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周稀楠于2013年和2018年分别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取得学士和博士学位。在结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研究后,周稀楠于2021年加入中国科学院大学卡弗里理论科学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为量子场论与弦论。他在共形场论共形自举和全息关联函数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的学术成果,并因此获得2023年度的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奖。


屏幕截图 2024-12-17 154503.png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自主研制的水冷磁体成功产生42.02万高斯的稳态磁场,打破了2017年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水冷磁体创造的41.4万高斯的世界纪录,成为国际强磁场水冷磁体技术发展新的里程碑。

目前,全世界只有五个国家建有稳态强磁场实验室,分别是美国、法国、荷兰、日本和中国。在全世界五大稳态强磁场实验室中,目前建成混合磁体的只有两家,即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匡光力,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热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强磁场技术与科学。他主持完成的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上设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的研制工作,其磁体技术和装置总体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身为强磁场科学中心学术主任,匡光力认为此次42.02万高斯的稳态磁场新突破为我国建设更高场强的稳态磁体奠定了一项关键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