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冯昭
2024年11月17日
10月22日—24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2024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主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以“面向未来的科学技术”为主题,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鲜明旗帜,以“三大全球倡议”为战略引领,汇集全球智慧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推动扩大国际科技人文交流。
在开幕式致辞中,2024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提出四点倡议:深化基础研究全球开放合作、持续推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关心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造、强化开放协作的全球科技治理,并呼吁有关各方秉承“同球共济”的精神、合作共赢的理念、开放包容的胸襟,分享真知灼见,凝聚智慧共识,共同为可持续发展贡献科技力量和全球方案,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包括14位诺贝尔奖、图灵奖、拉斯克奖获得者,27位国际科技组织负责人,41位国内外院士以及数百位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专家学者、青年科技人才代表,探讨了如何运用科技解决气候变化、科技治理、能源危机等全球性挑战,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谋求破解之道。
与会嘉宾参观“九章流徽——中国古代数学理论的奠基人刘徽”展览
四大倡议
促进开放科学基础设施共享
2023年8月,联合国大会通过《2024—2033年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十年》(以下简称“科学十年”)决议,其中,开放科学在“科学十年”推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开放科学基础设施为迎接‘科学十年’提供共享协作平台”主题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联合国咨商开放科学与全球伙伴专委会主席杨卫发布了《关于开放科学基础设施共享协作的倡议》。
针对开放科学基础设施共享协作当前在建设规模、政治经济、技术标准、法律伦理等层面面临的问题,该倡议提出四项行动:提升规模潜力,共建全球网络,保障开放科学研究环境可持续性;贯彻开放原则,统一标准规范,打破不同基础设施、系统平台间的技术壁垒,保障基础设施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先进性;共享协作模式,推进可持续发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健康危机等全球挑战;共议检测方法,增进互信水平,全面提升开放共享水平和运行效率。
该倡议旨在通过构建开放与包容的开放科学基础设施,助力实现“科学十年”的目标,推动科学研究的透明度、可重用性、可重复性和可持续性,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全球。
杨卫提到,开放科学有助于加速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开放科学能帮助解决粮食安全、健康、教育等问题。然而,目前存在明显的“数据鸿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数据量及科研基础设施方面存在显著差距。为了缩小这一差距,需要采取措施降低发展中国家获取科研成果的成本。
为进一步提升可分享数据质量,杨卫认为,开放科学的核心原则包括可发现性、可访问性、可操作性和可重用性。在此基础上,中国正致力于改善数据分享的质量与数量,特别是提升机器翻译能力,以便非中文使用者也能便捷地获取中文科研数据。“开放科学不仅是促进科学研究合作的关键,还是实现全球公平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将继续与其他国家合作,共同推动开放科学的发展。”杨卫说。
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倡议的提出展现了中国推进开放科学建设的坚定决心,同时呼吁世界各国深化多边合作,共享科研成果,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前景。
海洋负排放
控制碳排放的“中国方案”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加剧,人类对减少碳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日益迫切。在这一过程中,海洋发挥着巨大的“碳汇”作用,不仅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还有可能通过各种自然和人为手段实现负排放,即从大气中移除更多的温室气体。
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主题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首席科学家焦念志介绍了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Global-ONCE)最新进展。
海洋负排放,是指海洋通过一系列的生物、物理、化学过程,额外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封存、沉积在海洋中的过程。早在2017年,焦念志就牵头发起“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旨在汇聚全球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智慧,利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深入探索海洋负排放的过程、机理,开发出一套基于应用场景实践,并向全球推广的海洋负排放方案。
“我们要实现三个目标:海洋负排放重大理论创新、重大技术应用突破,并领衔建立国际标准,打造海洋负排放生态工程新范式。”焦念志说,目前已有33个国家的科研团队加入该计划,并提出诸多合情、合理、合法的海洋负排放方案。例如,海洋养殖环境负排放增汇,通过清洁能源驱动的人工上升流把养殖海区底部富营养盐水体带到上层,供给养殖海藻光合作用所需营养盐,解决营养盐、无机碳、溶解氧供需错位问题,变“污染场”为“增汇场”。
目前,ONCE已获国际标准化组织批准,建立“海洋负排放与碳中和”标准工作组制定和推广海洋负排放与碳中和领域的国际标准,为全球范围内的海洋负排放实践和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科学、规范、可操作的指导。
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彼得·汤姆森表示:“ONCE的解决方案具有双重优势,旨在解决污染问题,改造退化的海洋区域,包括富营养化、缺氧、酸化的海域,将其转变为功能性碳汇。ONCE呼吁公众对其他排放源的关注,比如废水处理厂,传统上被视为碳源和开支大户。他们证明,这些设施可以通过跨学科创新融合负排放技术,转化为碳汇和盈利大户。”
整合跨界资源
赋能智能制造协同发展
“跨界资源协同整合为提升智能制造产业提供创新应用场景”主题会议,旨在汇聚全球智慧,推动跨界资源的协同整合,促进智能制造产业的协同发展。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智能制造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工业制造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是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智能制造的发展离不开多学科、多领域的跨界资源协同整合。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陆大明指出,高效整合跨界资源,创新智能制造的应用场景,对于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正积极倡导并推动建立开放、协同、共赢的创新生态体系,汇聚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应对智能制造领域面临的挑战。
东盟智能产业联盟主席陈志辉表示,在全球化时代,跨界资源的协同整合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中国作为全球资源大国,在智能制造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其经验和技术对东盟地区的智能制造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并呼吁各国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探讨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应用场景的路径和方法,推动产业的创新发展。
欧洲科学院院士、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亨利·阿达姆松教授深入分析了中国半导体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他赞赏中国在高铁、5G、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的迅速进展,并指出中国在半导体行业的发展仍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在更高精度的纳米级芯片制造技术方面需进一步突破。因此,建议中国继续加强政策支持,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和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本土半导体行业的独立自主发展。
此外,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战京涛、三菱电机(中国)有限公司环保事业总监倪悦勇、南京菲尼克斯电气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朱世明等多位企业界人士还分享了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和低碳化的实践经验。
最后,国际智能制造联盟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在线宣读了大会共识。“智能制造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我们应该拓宽智能制造应用场景、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跨界资源融合,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杨华勇说。
激发“她力量”
让女性科学家脱颖而出
女性科技人才是科技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女性科技工作者总量约4000万人,占比超四成。在“鼓励女性参与科技”圆桌对话上,来自国内外的50余位女科学家围绕鼓励更多女性参与科技创新展开讨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吴骊珠提出,男性和女性在读大学至博士研究生的阶段,比例相对均衡,但从事科研工作后出现了明显的“剪刀差”,男性数量持续上升,女性数量不断下降,很多女学生因为在职业选择和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产生焦虑,脱离了科研最前线。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曹晓风也指出,随着职业发展和职称晋升,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占比逐步下降,在两院院士中,女性仅占约6%。
近年来,我国通过出台在奖项和基金项目申请中适当延长女性年龄、对孕哺期女性适当放宽期限要求、在各类评审中提升女性评委比例等政策措施,进一步激发女性科技人才创新活力,让更多女性科学家脱颖而出。而女性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的坚持和每一次对“职业天花板”的突破,也会对其他女性起到榜样性的作用。
作为中国大洋科考首位女首席科学家、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副院长韩喜球长期从事深海科学研究,她表示:“18年前,我做梦都没想到能承担这个重任,但是当机遇来临,我发现我能非常好地履行职责。”她同时呼吁女性科学家要相信自己,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为年轻女性树立榜样,鼓励他们勇敢地追求科学梦想。
“未来,女性可能会在学科交叉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吴骊珠表示,当前学科边界愈发模糊,学科交叉研究存在巨大潜力,而女性科技工作者在投身科研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家务、育儿等家庭责任,这些事务让她们将不同领域的内容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综合技能,在交叉科学研究中发挥出巨大潜力。
耦合机制
促进环境社会和谐共生
“环境社会和谐共生为促进人类健康福祉提供良性耦合机制”主题会议,聚焦于美好城市建设,深入探讨土壤、食物、环境与人类健康之间的生物地球化学级联反应,旨在推动建立人类与环境健康发展相互影响、协同促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促进全球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围绕科学研究、技术转化、思想交流、知识共享开展跨领域、多学科合作,为携手应对可持续发展全球共同挑战问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为著名生物多样性专家,欧洲科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伊冯·勒·马霍指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满足两个主要条件:一是保护多样性;二是为此发展科学研究。在他看来,生物多样性可以在诸多方面服务人类,比如一些生物可以在海洋渔业中充当协调员角色,生物多样性还是生物医学创新的来源。
他表示,中法两国领导人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两国曾共同发表《中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北京倡议》,并于几个月前正式成立了中法国际生物多样性研究网络。近年来,中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为由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英国剑桥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系教授、罗宾逊学院研究主任金鹰则表示,随着城市活动模式因数字连接技术变得柔性和灵活,当今的城市有很大的空间来修复建成区的破坏,重新衔接城市和基础设施的构成,并在整个地球景观中整合大规划大设计。
他指出,世界各地的城市规划者和城市设计师在让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更具可持续性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并在人口稠密的地区减少了碳足迹,中国许多人口密集的核心城市现在甚至比北美、欧洲做得更好。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城市核心区,到人口密度较低的郊区和远郊居住,消费者会高度依赖汽车,在供暖、制冷、商品和服务方面的能源消耗也不容易脱碳。美国和欧洲的研究人员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入了解,中国的同事也应该更多地参与其中。
“同时,中国同行可以向发达国家的同行们展示如何实现规模化、持续性的改良、优化和成本控制。在这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注意到全球南方的节俭创新,以及研究人员对抗日常干扰、取得解决方案的成绩。”金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