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邱惠颖
2024年11月17日
当前,市场经济的繁荣兴盛正引领着民营经济迅猛发展,从而催生出一系列既实力雄厚又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版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稳定经济增长、激发创新活力、扩大就业机会、改善民众生活等方面展现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感也开始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因此,为了更好地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不少企业开始决定成立企业基金会。
企业基金会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寻求与社会公众的共鸣,促进政府、社区、公众等社会各界对企业的认知的重要方式方法,同时推动ESG融资、构建企业文化、开展公益营销等功能,相关项目也会考虑与企业的核心业务相结合。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充分调动企业、企业家、企业员工的爱心力量,还可以高效借鉴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直接引入企业的优秀专业人员,弘扬和培育“人人公益”的慈善文化,为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2023中国企业基金会观察报告》显示,民营企业成为企业基金会的重要发起力量。截至2022年12月31日,我国企业基金会总量达到1850家,其中1392家企业基金会由民营企业发起成立,以 75.2% 的占比,遥遥领先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国企次之,以94家的数量占比5%。而外资企业基金会的数量仅有17家,占比0.9%。
数据显示,企业基金会投入最大的领域分别是教育、乡村振兴、公共服务。2021年,企业基金会共计开展项目7871个,覆盖了十大领域。其中教育领域项目数量最多、支出金额最大,分别占比31%和24%;乡村振兴位居第二,项目数量占比28%,支出金额占比19%;公共服务排在第三位,项目数量占比16%,支出金额占比17%。而我国在专注科学研究及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却显得相对较少。相比之下,国外企业基金会在科研领域的投入规模则要大得多。
国外企业在科研领域的投资主要通过企业自身的研发部门和合作基金来实现。例如,惠康基金会每年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金额超过10亿英镑,而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惠康基金会和诺和诺德基金会共同出资3亿美元支持全球健康领域的科研创新,它们通过资助科研项目和合作,推动科研创新性发展。
创建资金支持平台
为科研创新构建优良生态
随着我国近几年在多个科技创新领域皆取得了显著成就,进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支持基础研究。因此,不少国内部分企业开始设立科研类基金会,旨在将资金投入科研创新等领域。其中,由腾讯公司发起的“深圳新基石科学基金会”(以下简称“新基石科学基金会”)成为民营企业科技公益基金会一个较为典型的代表。
新基石科学基金会于2022年8月在深圳市落地成立,其性质明确为非公募基金会。作为基金会的发起方—腾讯公司表示,在未来10年内向该基金会捐赠100亿元人民币,并实行独立运营。至此,新基石科学基金会便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公益性科学基金会之一。
自新基石科学基金会成立后,此前由腾讯创立、出资的“科学探索奖”也交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出资、运营。该奖项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资助“探索期”青年科技工作者,每位获奖人将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奖金的使用。
“科学探索奖”现今已进入第六年,在“科学家主导人才遴选、企业出资、基金会运营”的模式下,始终坚持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的资助理念:鼓励原创。截至目前,该奖项已资助近300位杰出的青年科学家。
2024年,“科学探索奖”在申报条件上进一步优化。申报年龄上限对女性申请者从45岁提高到了48岁,更符合女性科研工作者从事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今年的评选共产生了49位获奖者,其中7位是女性,她们分别是数学物理学领域的单芃、杨晓菲、周树云,生命科学领域的田烨,医学科学领域的王峰,信息电子领域的方璐,以及能源环境领域的张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单芃成为“科学探索奖”自设立以来首位获奖的女性数学科学家。
此外,为更强调基金会“鼓励原创”的资助定位,“科学探索奖”在2024年评审中,进一步加强了“原创性”标准的分量,并对前沿交叉领域进行了优化,强调这一领域要对申报人工作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特征予以重点考察。
聚焦原始创新
开启科创探索新征程
除了对“科学探索奖”的运营,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还推出了“新基石研究员项目”。
这是一项聚焦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公益属性的新型基础研究资助项目,由科学家主导人才遴选、腾讯提供资金支持,独立运作,并将长期稳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
该项目设置了数学与物质科学(Mathematics and Physical Sciences)、生物与医学科学(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两个领域,并鼓励学科交叉研究。资助类别分为两类:实验类不超过500万元每人每年,理论类不超过300万元每人每年,并连续资助5年。目前总计资助104人。
该项目最显著的特征在于“选人不选项目”,支持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开展探索性与风险性强的基础研究,期待他们提出重要科学问题、开拓学科前沿、推动原创突破。具体而言,该项目不对受资助的“新基石研究员”设定具体的研究任务指标,不将论文发表数量作为考核依据,也不设定研究成果产出的硬性时间限制,旨在为研究员营造一个能够潜心研究、不受外界干扰的科研环境,深耕科研领域,追求卓越的科研成果。
这个项目在人才遴选上秉持着“科学家说了算”的核心原则,项目科学委员会和其组建的评审委员会拥有最高决定权,富有科学视野和丰富评审经验的科学家们,一切以学术为中心,“不拘一格选人才”。
此外,“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的侧重点在于那些更长周期、更具探索性的基础研究。然而,在人类认知最前沿寻求探索突破,也预示着失败的风险性会更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委员潘建伟提出,“科学界一直期待,有强度足够的稳定资助项目,支持科学家长时间专注自己的兴趣,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探索有风险、有希望的方向。”
对于“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潘建伟认为:“这一项目响应了科学界长久以来的期待。自由探索瞄准不确定性,往往难度大、风险高、耗时长,社会资金更具有灵活性,能够为专注自由探索的科学家雪中送炭。”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曾公开表示,“新基石研究员项目”专注支持基础研究,而不是偏应用或即将成果转化的科研领域,希望这个项目为我们国家的基础研究奠定一块“新基石”,也期待“新基石研究员”取得世界领先的原创性成果,成为一批新的学术领头人,乃至大师级的科学家。
据悉,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出资运营的“科学探索奖”和“新基石研究员”两个项目,获得资助的科学家已累计超过360 人,覆盖了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几乎所有领域。
未来,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表示还会探索为获奖人提供创新模式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各领域科学家思想碰撞,增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