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王怡
2024年11月17日
社会性科技基金会与国家科技基金会最大的区别在于资金来源不同:国家基金会虽然也接受社会捐资,但其经费主要靠国家拨款,列入财政预算;社会性科技基金会的经费主要靠社会集资,筹集社会资本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虽然社会性基金会具有的非政府性和非营利特征有所局限,但也赋予其动员社会资源的广阔空间。
闻名世界的诺贝尔奖颁发已经有百余年历史,诺贝尔基金会就是最著名的社会性科技基金。基金会本身并不参与诺贝尔奖得主的评选过程和最终评选,它的重要任务是以保护奖项本身和颁奖过程的财务基础来管理其资产。
大奖需要时间来孵育,基金会也需要时间来运作成熟。中国民间科技类基金会最早可追溯到清代的宾兴会,尽管当代中国社会性科技基金会在资助额度与运营管理方面相较海外具有差距,但是其在激励导向、学术与价值引领、社会联结功能以及世界影响力等方面都展现出了进步力量与普世意义。
顶尖攀峰 赞襄科学
10月23日,由上海世界顶尖科学家发展基金会发起的世界顶尖科学家校园行活动拉开帷幕。上海世界顶尖科学家发展基金会是2020年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发起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对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世界顶尖科学家国际联合科学实验室等为代表的科学项目进行全面扶持。作为国际型基金会,在支持和促进顶尖科学家交流、国际青年人才培养等多领域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平台作用;在加强重点科学问题研究、加大共性科学技术破解、加深战略科学项目协作方面实践着重大科研意义。
参加本次世界顶尖科学家校园行活动的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讲席教授乔恩·克莱因伯格(Jon Kleinberg)以及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科学和眼科学讲席教授杰瑞米·内森斯(Jeremy Nathans)来到同济大学的学术论坛,与学子分享自己在重新审视算法的行为学基础与色觉、x染色体失活与女性优势等议题方面的观点见解。不久前,这两位国际学者刚刚摘得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智能科学或数学奖”与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
以奖项为媒介,上海世界顶尖科学家发展基金会与国内外科学界的联结日益紧密。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是由上海世界顶尖科学家发展基金会承办,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上海世界顶尖科学家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顶科协奖管理委员会主席吴向东表示:“顶科协奖始终坚持最高学术水准,致力于表彰那些已经获得重大发现、尚未得到顶尖国际科学奖项垂青的杰出科学家。”科学的进步需要全人类秉持开放思维的广泛交流合作,奖项以跨越国际的视野在全球科学界影响力稳步提升,也为推动科技创新提供了一种期待并可行的全球化路径。不分国籍,表彰开辟新的重大研究领域或促进科技转化并改善人类生活的研发人员与技术先锋真正体现“科学无国界、惠及全人类”。
同时,这是中国首个由单一投资机构独家支持的国际性科学大奖,顶科协奖单项奖金金额高达1000万元人民币,跻身全球奖励金额最高的科学奖项之列。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表示,顶科协奖是红杉中国对人类科技的一笔永久性公益“投资”。“红杉中国有责任、有义务加大对前沿科技和基础科学的支持力度,鼓励更多科研工作者共同致力于解决人类面临的越来越多的紧迫难题,在科学领域做更多‘难而正确’的事情。”
在漫长的科研探索获得奖励支持后,本届顶科协奖获奖者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杰瑞米·内森斯(Jeremy Nathans)选择将1000万元人民币奖金全额捐献给慈善事业。他曾以诗意的语言描述科学文明的美好图景,“对真理的渴望、对肤浅解释的质疑、在数据不符时放弃原有假设的意愿、对新观察和新思想的开放态度,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欣赏。”如今,他身体力行地诠释着科技向善的美好循环,推动着科学精神促进人类文明的正向发展。
科学是不同文明之间的通用语言。近年来,战争、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和世界的脆弱性,展现出强大韧性的科学本身就是变革性发现的源泉。正如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Roger Kornberg)在协会致辞中说道:“科学的要义在于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它是一股改善人类境况的力量,它是国际化和非政治化的,它依靠公众的支持和信息的共享,它通过意外发现和年轻头脑的工作而不断进步。”
注入活水 滋养生态
从“中国的硅谷”到“世界的中关村”,如今的中关村已成为我国积极参与世界科技创新实践、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重要窗口,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国际开放合作的重要见证,吸引着全球的创新目光。
一个科技公司从初创到发展、从激活沉睡知识产权到自有创新知识产权、从高新技术企业到专精特新“小巨人”,到更长远的未来,每一步都需要专业规划。这是科技创新领域的社会组织应该发挥的作用,也是中关村中科科技创新发展基金会与中辑控股有限公司在2024年合作设立“创想工程”项目的初衷。
中关村中科科技创新发展基金会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3A级社会组织,以资助科技创新领域的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业务活动范围。目前基金会所设立的项目涵盖的领域包括生物科技、医学科技、农业科技、数字科技、低空经济、绿色科技等多领域。
据中关村中科科技创新发展基金会秘书长赵超介绍,“创想工程”项目设立的知识产权与合规研究专项基金预估值亿元规模,以期提高企业合规发展、激发企业自主创新,为地方核心产业注入创新活力。同样在今年,基金会还设立数字科技专项基金,旨在通过公益平台统筹多方参与的形式推动科技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并提供人才培育、资金支持与专业指导。
从知识产权的规划到数字转型的推动,社会性科技基金会的活跃有效提升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品质。不仅如此,其为创新生态注入金融活水,给国际交流、科研学术等多方领域带来蓬勃生机。
当前,解决数字经济贸易发展不平衡和数字鸿沟问题日益紧迫,促进安全、包容和可持续的未来是当前全球化的主流。由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主办,中关村中科科技创新发展基金会等机构承办的第三届世界数字友好大会在京举行,探讨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协定会成为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规则构建的有力推手,从争议较小的贸易便利化措施,向比较重要的数据主权、数据确权、隐私保护、数据安全、数据税收、法律适用与管辖等多维度扩展。
公益项目推动科研学术创新,激励和支持新一代青年科学家开展创造性、突破性和颠覆性的研究。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生物质能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能够有效填补能源结构调整的空白,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具有重要的环境和经济价值。中关村中科科技创新发展基金会近期立项的《“双碳”背景下生物质热炭联产关键技术开发及工业示范》是科技成果推广与产业化示范的公益项目,支持开展生物质热炭联产关键技术开发,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对推动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并通过绿色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