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24-11

科技强国征途上的强劲羽翼

文/本刊记者 池文淑

2024年11月17日

屏幕截图 2024-12-17 104859.png






屏幕截图 2024-12-17 104052.png


当今全球化竞争汹涌澎湃、科技变革初现曙光,创新热潮席卷全球。在这时代的浪潮中,国家级基金会犹如扬帆起航的旗舰,开辟着科研探索的壮阔航程。它们宛若夜空中闪亮的星辰,为科研人员指明前行的道路,照亮广袤的未知领域;它们又似携风带雨的翅膀,赋予创新者以翱翔的勇气,跨越知识的高墙;它们更像一座座连通理论与实践的智慧之桥,让科研成果如潺潺流水般顺畅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浇灌出社会进步的繁花似锦。

国家级基金会最直接的贡献在于为科研项目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在基础研究、前沿探索等高风险高投入的领域,个人或小型机构往往难以承受。国家级基金会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科研项目资助等方式,为科研人员解除了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专注于科研活动,不断探索未知,突破技术瓶颈。这些资金不仅支持了实验室建设、设备购置、材料采购等基础性工作,还保障了科研团队的稳定运行和人才的持续培养,为科技创新的持续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除了直接的资金支持,国家级基金会还承担着政策引导的角色,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包括但不限于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等,旨在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保护创新成果,提高科研效率。特别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国家级基金会积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同时,国家级基金会还致力于构建协同创新生态,通过资源整合,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它们通过建立合作平台、组织项目对接会、推动跨界合作等方式,有效连接了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形成了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这种跨领域、跨行业的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技术、信息和人才的流动,还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缩短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距离。

并且,国家级基金会倡导国际合作,支持国内科研机构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拓宽了科技创新的国际视野,提升了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地位。

此外,国家级基金会还通过科普教育、科技展览、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开展社会动员,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培养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全民科学素养,也为科技创新储备了人才资源,形成了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长远来看,这些社会活动为科技创新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在响应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推动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成立于1988年,是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在民政部登记注册并通过4A等级评估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多年来,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秉持“通过资助服务,改善办馆条件,鼓励自主创新,注重人才培养,促进科技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在教育资源平衡、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领域持续发力,服务科技强国战略。截至2022年底,基金会接受社会公益支持已超1.82亿元。

立足全国科技工作的今天,放眼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未来,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举起科学的火炬,深深扎根基层,创建“农村中学科技馆”公益项目,照亮农村地区青少年和高校学子的前路。截至2022年底,此项目已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建成1124所农村中学科技馆,直接服务基层公众1265万人次以上,累计培训基层科技教师7234人次;为让寒门学子鼓足前行的勇气,不为生存忧心,基金会还设立“合作励学金”,汇集企业爱心,资助天津、河北、贵州、云南四地8所高校的3634名学生,资助总额达1453.6万元。

在做好自身品牌项目的同时,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还持续致力于科技人才举荐工作。由基金会负责管理的“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从2015年启动至今,已累计遴选和培养了4100余名青年科技人才,超过500人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奖励计划。这些青年人才主持或参与了470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荣获2600余项科技奖项,获得10000余项授权专利,并在国际组织中担任850余人次的职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屏幕截图 2024-12-17 105438.png


另外一家颇具代表性的科技类基金会——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是在卢嘉锡、丁石孙、朱光亚、师昌绪、王大珩等29位国内科学家和杨振宁、陈省身、丁肇中、朱经武、田长霖等25位海外华裔科学家的发起和倡议下,于1999年成立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发展至今,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以“促进国内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突出贡献者”为使命,始终围绕国家科技工作大局,建立健全“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发展机制,广泛团结社会各界人士,募集资金,接受捐赠,开展中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支持科学技术研究和自主创新。基金会目前拥有由118名两院院士、385名杰出工程师及329名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的突出贡献者共同组成的专家顾问团队,组织举办了国内工程科技领域极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奖项——“杰出工程师奖”评选等重要活动的相关工作。

与此同时,为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推动科技公益项目的创新,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设立了多个重点专项基金,以具体举措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其设立的“战略前沿科技创新发展专项基金”,用于资助专业科研机构联合开展固体废弃物治理公益课题研究,如“粉煤灰榫卯结构建筑装饰一体化砖体研究”,该项目成功地将固废材料利用率提升至60%以上,显著减少了环境污染和治理成本,为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基金会还设立了规模相当的“全民健康科技发展专项基金”,通过公益形式,为超过200家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及数千名专业人才搭建了科技扶持及公益援助的资源平台,加速了医疗科技的应用进程,惠及广大民众。

基金会还推出了“双推双促工程”这一重点科技公益项目,投入资金超过5000万元,旨在利用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及“杰出工程师奖”的影响力,通过系统化的运作模式,发现并培育了包括机器人技术、智能制造系统、精密仪器、新能源等方向的超过100个重大优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成功推动了其中80%以上项目的落地发展,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注入了强劲动力。

国家级基金会在科技创新的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引擎角色,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科技事业源源不断地注入着活力。随着时光的流转与时代的跃迁,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等国家级基金会的作用将愈发彰显,成为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引领着未来前行的璀璨航向。


屏幕截图 2024-12-17 10542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