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冯昭
2024年11月16日
基金会作为从事公益事业的非营利机构,旨在资助教育、科技、医疗、公共卫生、社会福利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和公共服务。从发起主体来看,有官方背景、企业背景、高校背景的基金会,还有社区基金会、家族基金会等,此外还有个人发起的基金会、国际组织发起的基金会等。
受历史因素影响,我国多数基金会的主管单位主要为政府部门、学术机构、群团组织。在各类资助基金会中,科技类基金会专注于推动科技发展。其以促进科技进步为使命,通过筹集资金和资源,为科技领域的研究、创新及应用提供支持。
科技类基金会的资助范围广泛,包含基础科学研究、应用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多个维度。它们致力于培养科技人才,鼓励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以提高社会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科技类基金会在推动科技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发展机遇,也为社会的科技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科技自强 社会资金注入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2024年3月,李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此后不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传来好消息:小米公益基金会向其无偿捐赠1亿元,用于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支持本科生开展基础研究——这是社会资金投入基础研究的一个典型案例。实际上,近年来我国不断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完善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已取得良好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进入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与此同时,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相关经费从2012年的498.8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212亿元,但超过90%的经费投入来自政府财政,企业投入或社会捐资比例较低,经费来源亟须向多元化转变。
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美国基础研究经费的45%来自政府投入,其余55%来自企业、大学和非营利组织;而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早就有私人基金会和慈善机构资助基础研究的传统。
在这种背景下,国务院在2018年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联合资助、慈善捐赠等措施,激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2021年修订通过的《科学技术进步法》规定,国家引导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设立基金等方式投入基础研究,给予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支持。
随着顶层设计的逐步完善,一些企业开始主动采取设立科学基金、科学捐赠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参与到基础研究当中。例如,由腾讯公司发起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出资、科学家主导的科学探索奖,就旨在助力中青年科学家心无旁骛地探索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空白区”。腾讯公司更是在2022年直接发布“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计划10年内投入100亿元,稳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
企业基金 不断拓展资助领域
为了更好地参与社会公益,推动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注册成立基金会开展科研及公益活动。
“企业的研发重点一般侧重于主营业务领域的应用研发,对新领域、战略领域的研发投入额度和持续性相对较低。”全国人大代表、包钢(集团)包头稀土研究院杭州分院副院长闫宏伟认为,企业间的科研投入存在规模可观的重复投资,主流企业往往在相似、相同方向上同时开展研发,缺乏有效的科研协调机制。
而企业联合科研基金的设立,不但有利于通过金融工具,使企业维持较为稳定的科研投入强度,也有利于建立协同行业的内协同创新主体,实现行业共性问题协同攻关,研发成果合理分享的目标,为上下游企业科研资源交流提供实体平台,从而降低企业科研投入风险,促进更多社会资源向科研领域集中。
随着企业成立自有基金会资助科研渐成主流,企业基金会资助领域开始向更多领域拓展。在“2024年南方周末中国公益项目品牌榜(企业类)”上榜项目中,55%的发起企业有独立注册基金会,比上年度增加1个百分点。以“营养普惠工程”项目为例,早期由蒙牛乳业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为主,内蒙古蒙牛基金会成立后,逐渐转为依托自由基金会开展。
尚未独立注册基金会的则多通过与基金会合作设立企业专项基金开展,如新浪“扬帆计划”项目,主要依托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新浪扬帆公益基金”,蓝城兄弟“三个一百”青春无艾计划的背后则是由企业与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合作的“淡蓝公益专项基金”支持。
科普教育 全面提升公众素质
科学普及,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科学资助机构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
第十二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分别为15.94%和7.96%,相较于以往,城乡发展不平衡状况虽进一步缓解,但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重视乡村地区,特别是乡村地区的科学普及工作,是逐步消除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科学素养差距,并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有力措施之一。
作为致力于通过广泛开展和支持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相关的各项慈善事业,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技术普及推广、促进科技人才成长和提高的社会组织,2021年底,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公众科学素质促进专项基金启动了“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公益行动”。此外,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还通过开展“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农村中学科技馆”“中小科技馆共建行动”等长期推进的公益项目,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水平。
“目前,国家的职能机构也在努力推动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以确保公益事业顺利进行。如何在基层团队建设中留住优秀人才,一方面,物质上的支持是基石,但精神层面的关注与培养也不可或缺。爱心、善心是出发点,同时公益人才也需要遵循原则底线,法治、信仰和伦理缺一不可。”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李鸿森说。
2023年9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科学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加强项目支持、培育科普品牌、构建宣传矩阵等方面对全面加强新时代科学基金科普工作做出统筹部署。
从科普对象来看,在面向青少年、面向社会的同时,科普工作也要面向科技界,基础研究的发展需要从整体上提升科技界的科学素养和创新品位,让科技界了解最新的科学前沿进展,提高凝练科学问题的水平,促进学科交叉。
从科普内容来看,《意见》强调“知识、精神、思想、方法、政策”“五位一体”的大科普理念,以基础研究前沿科学知识为载体、以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为内核、以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为启迪、以科学基金政策为支撑,推进科学基金科普工作。
共建共享 科技赋能公益事业
以基金会为代表的公益机构在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科技也在赋能公益事业的发展。
以2024年发起成立的北京值得同行公益基金会为例,该基金会由值得买科技以自有资金出资,业务范围包括资助困难家庭改善生活,资助困难学生就学,资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损害的救助,以及资助慈善公益数据化建设和信息服务、资助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公益项目。
实际上,早在前一年,在值得买科技助推下上线的“值得公益”,就打造了一个智能科技驱动、参与人群广泛、参与方式多样的可持续发展公益平台,帮助社会组织、行业机构、爱心企业等实现信息共享共建,高效连接捐赠者和受益者,通过大幅提升公益信息的流转效率和质量,助推科技赋能公益事业。
随着北京值得同行公益基金会的成立,救助受灾群众的“值得同行—驰援灾区”、帮扶弱势群体的“值得同行—守望相助”、守护关爱儿童的“值得同行—筑梦未来”,以及公益平台“值得同行—公益项目数据库”被确定为核心项目,以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式支持公益慈善事业良性发展。
随着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占据越发重要的地位,且逐步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力量,科技类基金会的作用也将愈加突显。科技类基金会的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从推广科学技术、助力科技研发、打造科技强国,到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此外,还有许多科技类基金会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有的基金会专注于资助特定学科的研究项目,为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有的基金会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还有的基金会通过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影响力。
璀璨星辰,熠熠生辉。科技类基金会不仅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注入了雄浑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