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24-09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座座丰碑镌刻“共和国脊梁”

文/本刊记者 王怡

2024年09月25日

屏幕截图 2024-10-25 151226.png屏幕截图 2024-10-25 151330.png


1955年,钱学森在致信请求中国政府帮助解决其回国问题时写道“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从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到李四光、朱光亚、南仁东……在新中国发展史上,一个个灿若星辰的名字撑起科技事业的脊梁。

如今,中国科学家在学术成长过程中的书信、手稿、科学仪器、著作、音视频和记录中国科技发展重大事件的相关文物、文献等珍贵史料被珍藏于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展馆位于北京奥林匹克文化结合区,以“采集、馆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功能为一体,致力于展示中国科学家形象、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殿堂。


漫漫采集 岁物丰成


2023年,国家科技传播中心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实体馆建设进入快车道,其中3000平方米藏品库房和常设展厅成为史料永久收藏展陈的空间载体,7500平方米展厅可用于举办科学家专题展览。

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协联合中组部等11部委共同组织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15年来,已先后启动674位科学家的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获得实物原件资料14.7万件、数字化资料34.5万件、视频资料47万分钟、音频资料56万分钟,累计出版科学家传记和口述自传160余册,先后在全国33座城市举办科学家主题展67场,在全社会特别是科技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为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建设提供了丰富藏品资源。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已于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当天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当观众走进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就能看到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北京故居客厅一角复原场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和他参与设计的潜艇老照片、记载青蒿素研究方法和思路的屠呦呦的药物筛选单、我国低温物理与低温技术研究奠基人洪朝生思念祖国时手绘的国旗……遥远的科学家形象变得立体、亲切、可感。作为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科学家珍贵历史资料收藏工程库,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以丰富馆藏和多样化呈现,向世人徐徐展开了一部中国科学家群体的成长成就史、一部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形成演进史、一部中国科技事业的不懈奋斗史,承载着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共同记忆和历史情感。

同时,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注重科学家博物馆体系建设,通过组建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联合体,带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和相关教育科研机构等形成合力。据介绍,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联合体首批成员单位共66家,主要包括在全社会知名度较高的博物馆、科技馆,以及以科学家命名的博物馆(图书馆、陈列馆、故居、纪念馆)等机构。


心系家国 身许科学


当前,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正开放1个主展和5个专题展,从不同主题再现共和国的科技历史与荣光。

“共和国脊梁——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作为主展共展出190余位科学家的采集资料,400余件(套)实物,充分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接续奋斗、勇攀高峰,取得的辉煌科技成就和伟大精神品格。

“如果原子弹的研究是一条龙的话,那么理论设计则是龙头。”邓稼先重视源头创新,勇于攻关。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一代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邓稼先均作出了重大贡献。走进“许身国威壮河山——纪念邓稼先百年诞辰生平事迹展”,了解到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的2年8个月便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明显快于其他各国研发时间。正是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忘我工作使得我国自力更生研制核武器事业从零开始,捷报频传,并培养和带领出具有报国热情、作风严谨的科技队伍,代代传承着科学家精神,推动建设科技强国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一片赤心在报国,不为名利遮望眼。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党和政府向海外科技专家和留学生发出了“祖国需要你们”的号召,累计有1500多名中国留学生响应祖国召唤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李四光、华罗庚、赵忠尧、葛庭燧、李薰、吴文俊、钱学森等留学和旅居海外的科学家回国工作,使许多新兴学科得以建立,一些空白薄弱领域得到填补和充实。“归来—20世纪50年代留美归国科学家(一)”专题展聚焦留美爱国科学家群体强烈的归国决心和卓越科学贡献,展览展出亲历人员所用实物等展品50余件,史料图片近150张,在史实中感受炽热的爱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展览以钱学森的“人生选择”为线索,充分展现了根植于钱学森心灵深处的科技报国初心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此外,在展还有“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中国植物志》编纂史展览”“工师于国——工业遗产背后的中国工程师主题展”等专题展,总展览面积为5000平方米。

精神如炬 赓续创新


科学界星河璀璨,博物馆记录的正是国之栋梁用精神书写的丰碑,是弘扬科学家精神新标地。

一份手稿、一封家书,承载着厚重又淡泊的科学家精神,那份厚重深植于科技报国的志向,壮大如“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胸襟;那份淡泊又如“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坚韧无私。

这里,通过“立志报国”“许身国威”“功泽人间”的人生图景和精神传承,感受邓稼先最深沉最鲜明的爱国底色,为科研事业鞠躬尽瘁,终成秀穗结实,福泽中华之禾。

这里,通过钱学森编写的约6万字讲稿——《导弹概论》,感动于科学巨擘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及教导学生要有修正错误的科学精神和勇气。

这里,通过一览中国科技成就,看到1:1核航弹模型、回顾从“嫦娥”探月到“蛟龙”深潜、从长桥远架到高铁飞驰,感受科学家攻坚克难、勇攀科学高峰的坚韧毅力和为国奉献的精神。

这里,通过黄土样本、野外考察笔记,了解钻研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等领域近60年“黄土之父”刘东生的科研心路。“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每次新发现都是有意思的事,其中的乐趣难以形容”,这是科学家最本质纯真的科研初心。

国为重,家为轻;科学为重,名利最轻。时代向前,但科学家精神闪耀永恒的光芒,激励新一代科研工作者面向未来赓续创新的力量。


屏幕截图 2024-10-25 15145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