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10-11

以创新传统文化为基础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本刊记者吴浪

2010年11月01日


        “科学是对事物的了解,是一种思想系统,它的功能是‘发现’;技术是对事物内在规律的应用,是一种行动系统,它的功能是‘发明’。科学是一种精神文化,技术是一种物质文化;科技是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结合。”这是香港中文大学陈耀华教授对科技与文化关系的一种解读。
        陈耀华教授长期从事激光物理学理论与实验研究,对中西方文化与科技的发展里程也有深入了解,为此,本刊记者就物理科学发展里程以及文化与科技的关系等相关问题采访了陈教授。
        1950年,陈耀华从广州岭南大学毕业,获物理学学士学位,1952年获物理学硕士,后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物理学博士,1962~1963年留校做博士后,1963~1971年在美国 Brookhaven 国家研究院工作,1971年到香港大学工作。在科研实验方面,陈耀华主要从事放射性原子束磁共振、激光与物质作用、激光与生物体作用研究;理论方面,他主要从事激光与带电粒子作用、自由电子激光的散射理论、惯性变换、事物发展与文化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因此,陈耀华对于自由电子激光的发展历程非常清楚。他认为,在物理学发展史上,自由电子激光的发展过程是其中一个相当不寻常的现象。自由电子激光最早的理论构思出现在1951年。直到1976年,史丹福研究组成功研制了第一台自由电子激光放大器,并在1977年成功制造了第一台自由电子激光振荡器。史丹福的成功引起了物理学界广泛的关注。1987年,陈耀华和徐稳林在“Journal of Modern Optics,34 P.619和P.1577”发表的以“电子散射辐射”为基础的两篇论文,较全面地解释了史丹福两个实验结果的理论。
        “但是,在实验方面,过去30年来在自由电子激光振荡器方面取得的成就并不多,一个结构简单的电动力学问题,经过30多年的时间和很多人的努力,仍然未能对这个问题有基本上的了解和解决。这自然是一件相当不寻常的现象,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和探讨。”陈耀华教授不无忧虑地对记者说道。
        对于文化与科技的关系,陈耀华向记者阐述道,科技是西方文化创造的事物。中国传统文化以人本文化为主,对科技来说是一种新的文化土壤。在中国人本文化影响下,近百年以来,中国的科技发展是以“照抄照搬”外来产品为主。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中国的科技发展必须要自力更生,把外来产品中国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创新之路。兼收并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但科技的独立自主,仅靠兼收并蓄远远不够,因为外来事物的根源是外在而非内在。要培育内在的新根源,便需要有文化创新,即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突破中国传统文化的软肋。有了独特的文化创新,自然便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  
        他还认为,科技是一种物质文化。它的创新必然受到新的文化条件影响。新的文化、来自本土文化的创新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科技创新的动力来自人对事物的思想和情感,不同的思维习惯和风格在不同的环境下便会产生不同的科技成果。在科技交流与融合不断加强的今天,香港科技发展之路对内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内地一方面可学习香港国际化发展的眼光与路线,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其深厚文化底蕴,促进科技文化在内的软实力的综合提升。
        “在香港,尤其是香港各大学,拥有很多卓越的科技人才。香港科技人才要突破香港环境的局限性,最有效的途径便是与内地科技界交流合作。以香港科技人才的国际经验结合内地科技人才的自主创新经验,自然会产生新的突破。”陈耀华表示:“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新的氛围,构建和谐文化,最大限度地集成人、财、物等资源以实现科技创新,对于中国经济社会持续繁荣,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弘扬,意义十分重大。”


专家档案:
    陈耀华,生于1924年11月30日,著名爱国学者。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荣休物理讲座教授及名誉高级研究员。曾兼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及新华社香港分社香港事务顾问、香港现代化协会会长、香港科技协进会会长、香港科学会创办人、香港物理学会会长、香港科技普及协会顾问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