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24-09

科创中国·人物

2024年09月25日

屏幕截图 2024-10-25 121452.png

国际水协会(International  Water  Association, IWA)于近日宣布,授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曲久辉荣誉会员(IWA Honorary Membership)奖。该奖是授予其成员的最高荣誉之一,用以表彰对水行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个人。曲久辉是目前获此殊荣唯一的中国学者,标志着我国水科技领域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曲久辉,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在水环境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多项开创性成果,在扩大中国水业的国际影响力方面作出重大贡献。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各1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项,光华工程科技奖1项等。




屏幕截图 2024-10-25 121514.png在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上,西湖大学理学院副教授石航,荣获中国化学会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青年奖。2003年开始,中国化学会为纪念化学家黄耀曾先生对我国有机化学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鼓励原创性研究,促进和推动我国金属有机化学的发展,设立了“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

石航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及Scripps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9月加入西湖大学理学院。加入西湖大学后,石航基于过渡金

属π配位活化芳香环策略,开发了一系列新颖高效的催化反应,实现了芳香化合物的挑战性化学转化。



屏幕截图 2024-10-25 121528.png近日,美国显微学会(MSA)宣布,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科学学院教授周武荣获2024年度伯顿奖章(Burton Medal)。伯顿奖章为国际电子显微学领域最具声望的奖项之一,旨在表彰周武在单原子分辨电子显微分析技术领域的突出贡献。

周武深耕高分辨电子显微学领域多年,发展了具有单原子分辨能力的低电压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定量成像和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分析技术。他的研究成果为二维材料与器件、量子材料以及能源催化材料的原子尺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对推动新型二维电子器件和能源材料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屏幕截图 2024-10-25 121546.png日,由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有基领衔主编的英文专著Ecophysiology and Ocean Acidification in Marine Mollusks (《海洋软体动物生态生理学和海洋酸化:从分子到行为》)出版发行。该书是全球第一部系统介绍海洋酸化和海洋软体动物生理生态的英文学术专著,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王有基,青年拔尖人才,多年来致力于海洋环境学和贝类生理生态学研究。目前主要从事海洋酸化、微塑料、纳米颗粒污染物和贝类养殖相关研究,聚焦多重环境压力下物种的生态生理应答和适应机制。





屏幕截图 2024-10-25 121605.png近日,有“中国诺奖”之称的2024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公布。来自北京大学的邓宏魁因开创了利用化学方法将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改变细胞命运和状态方面的杰出工作获得“生命科学奖”;来自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张涛和清华大学的李亚栋因对“单原子催化”的发展和应用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获得“物质科学奖”;来自浙江大学的孙斌勇因在李群表示论上作出的杰出贡献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邓宏魁被誉为“干细胞领域的魔术师”,在细胞重编程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建立了一套更高效的利用小分子化合物诱导化学多潜能干细胞(CiPS细胞)的方案,揭示了化学重编程不同于传统重编程的分子机制;实现化学小分子化合物诱导小鼠体细胞成为功能性神经元等。

张涛,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化学化工领域的研究,负责研制的新型催化剂广泛应用于我石油化工等领域,三次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近期主要从事无毒推进剂催化分解技术、生物质催化转化、单原子催化和纳米催化等方面的研究;所率领的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纤维素一步法催化转化制乙二醇的新反应;率先提出“单原子催化”概念等。

李亚栋,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安徽师范大学校长。在无机纳米材料合成方法学、纳米微结构与性能调控研究方面取得成果。在催化工业化过程中实现了烷烃脱氢催化剂规模化制备,通过纳米晶“液相—固相—溶液”界面调控机制,实现了不同类型纳米晶的可控制备,发展了系列单原子催化剂合成方法,是催化前沿技术的探索者 。

孙斌勇,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实约化群的表示、不变广义函数等 ,独立完成的“典型群表示论”成果被国际同行认为是“孙的突破”。在李群表示论领域取得重要成就,特别是在典型群单重性定理、θ对应理论以及Rankin-Selberg卷积中的非零假设等方向。



屏幕截图 2024-10-25 135008.png当地时间8月25日,第35届国际地理联合会(IGU)成员大会正式批准设立“丝路文明与环境”专业委员会。该专委会由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陈发虎发起,领域内国际顶尖科学家组成科学委员会。该专委会的设立彰显了中国学者在丝路跨学科研究中的领导力,将有效促进和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力提升了我国在地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陈发虎主要从事环境变化、古气候和干旱区地理研究。在中国西部黄土地层和气候记录、干旱区湖泊记录、晚第四纪气候快速变化、环境考古等研究领域有重要贡献。在史前人类永久定居青藏高原的过程和机制、亚洲中纬度地区气候变化的“西风模态”等方面有重要创新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