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4日
摘 要:培育优良的学风对于提升高校治学水平、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有着积极的意义。目前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低,专业认同度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方法不科学。数字化时代,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赋能给高校的学风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转型和变革,推动了高校学风建设的全面发展和创新,有利于实现高校教育资源整合共享,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高校要深知数字赋能的重要性,通过树立学风建设数字化理念,打造数字化智慧学习空间,实现教育资源个性化适配,健全学风建设数字化机制等创新路径,全面提升高校学风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数字赋能;学风建设;创新路径
学风直接体现了一所高校的治学水平和文化底蕴,优良的学风对于高校的整体发展和学生的个人成长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优良的学风能够提升高校的社会声誉和学术地位,吸引更多优秀师生和资源,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在优良学风的影响下,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专业素养,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数字化时代,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逐渐渗透到各领域中,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此背景下,数字赋能给高校的学风建设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将新型的教育理念与数字技术相融合并贯穿到学风建设全过程,切实研究数字赋能学风建设的创新路径,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一、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
大一新生在进入大学后,会面临学习目标的“迷茫期”,其原因是在高中时期,学习目标比较单一明确,且有各科目老师的监督。顺利升学后大部分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适应能力弱,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面对海量信息,学生难以筛选和集中注意力于重要的学习内容,逐渐放任自我,变得迷茫、散漫。大学四年正处于学生的青春时期,思维活跃、猎奇心强,但缺乏自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缺乏清晰的规划,导致学习目标模糊。高校要做好开学新生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设立学习目标和大学规划,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激发学习的动力。
(二)学习兴趣低,专业认同度不高
部分学生对待学习只有三分钟的热度,课堂上注意力涣散,人在教室,心在远方。课前不做预习,课上“低头族”,课后不做复习,甚至出现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考前“临时抱佛脚”,挂科率高。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受外界影响,如就业前景、家长意见等,而非个人兴趣和特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所学专业的培养计划、发展前景、教学方法等了解片面,导致对专业课程听不懂、吃不透、学不进的情况,久而久之就出现学生对专业认可度降低,丧失学习钻研的兴趣。高校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个性化教育方案,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同时做好学风督导、专业介绍、实践学习等教育引导工作,使学生增强主动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意识。
(三)学习态度不端正,方法不科学
新媒体时代和网络的普及,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从互联网中获取最新时代讯息和便捷的自我表达途径,但是他们表现出对网络过度的依赖,在网上学习、社交、购物、游戏等,课堂上玩手机,不抬头听讲,课后不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还有部分学生每天下课就去图书馆自习,成绩却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学习的方法不得当,课前预习、上课记笔记、课后复习钻研、应用实践等方面缺乏科学可行性。高校要定期开展学长学姐学习经验分享交流会,一方面鼓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向榜样看齐;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收集学习干货,少做无用功,学到真知识。
二、数字赋能高校学风建设的意义
(一)推动高校学风建设的全面发展和创新
优良的学风建设对于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并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数字化、人工智能时代,数字技术为高校学风建设正向赋能,不仅改变了高校学风建设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推动了高校学风建设的理念、思路和内容的创新。高校学风建设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全面客观分析和评价学风工作、精准研究和分析学生群体、整合共享数字化教育资源、形成多元化教育引导方法等。同时,在学风建设中引入数字技术也使得学风建设不受时空的局限,大大拓宽了学风建设的过程化育人模式,实现全员参与、全过程贯穿、全方位推动学风建设。
(二)有利于实现高校教育资源整合共享
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为学风建设注入了教育资源多媒体化、教育场景虚拟仿真化、数据处理智能化的新形式。高校依托各学习平台,比如学习通、超星等,为专业教师教学和学生日常学习提供多元化教育资源,如运用5G技术打造智慧教室、生态课堂等。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连接互联网获取学习资源,比如短视频名师直播、微课、慕课等多媒体平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高校还运用数字技术将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融合起来,为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校园实践活动增添趣味性和吸引力。高校在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建设标准,破除信息孤岛,规范数据标准,建设全校大数据中心,实现全校数据共享,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导向、以条目数据为基础、以事务流程为抓手,全面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实现集智慧教学、智慧科研、智慧实验、智慧管理、智慧服务于一体的智慧校园,为在校学生各项学习活动提供资源的获取便利性。
(三)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
数字化发展时代,通过对学生用户数据和其行为数据的研究分析,高校思政教育者可以深入地了解学生个体存在的问题、优势、特点等,从而在教育引领的过程中为学生进行精准帮扶和导航。比如大数据技术可以实时统计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状况、社交动态、心理状态等,当发现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干预、早解决,同时有助于思政教育者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服务,从而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下,高校学风建设的相关数据呈现着动态更新,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并追溯学生学习成长历程,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一方面使得学风建设的评价更加全面与科学,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结合自身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扬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不断提高和优化。
三、数字赋能高校学风建设的创新实施路径
(一)树立学风建设数字化理念
数字化发展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高校教育的数字化变革,也给学风建设带来了新的课题,数字赋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高校学风建设的育人管理模式,这就要求高校相关教育管理工作者在落实学风建设工作的过程中树立数字化理念,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将数字化理念与数字化技术贯穿于高校学风建设的全过程,从而实现学风建设的数字化变革。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数字化育人理念。数字赋能高校学风建设,不是两者“1+1=2”的简单结合,而是始终围绕立德树人为根本,在大数据的依托下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和进步。其次,要树立互联互通的数字化学习理念。针对学习者而言,数字赋能带来的不仅是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改变,更多的是一种学习思维模式的转变。学习者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下,随时随地可以从数字媒介获取学习资料和内容,通过数字技术进行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的研讨性学习。同时高校不断完善数字化资源平台的共享共用,为学习者提供新鲜的学习素材。最后,要树立协同联动的数字化管理理念。学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程,与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密不可分。教育管理工作者可以对学风建设的各项组成数据进行动态监测,进而做出合适的调整,比如学情监测、教情监测等。当某一环节出现风险预警时,教育管理工作者可以迅速调动多方资源,做出相应的改进应对措施,从而实现新时代下高校学风建设的资源优化配置。
(二)打造数字化智慧学习空间
数字化时代,高校通过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等打造智慧学习空间,不仅提升了高校学风建设的质量和效率,还为高校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智慧学习空间通常配备有智能设备和软件,可以灵活适应不同的教学需求和学习风格,提供更加舒适和高效的学习环境。同时能够整合和共享各类教育资源,包括电子书籍、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使得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和书本。智慧学习空间的打造使得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性,满足学生群体的个性化体验需求,并依托智能学习平台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习和行为数据为教育管理者提供有利的支持和参考,从而实时调整策略。智能学习空间打破了传统的网上学习环境的局限性,教学环节不再是单一地观看PPT和教学视频,比如翻转课堂、游戏化学习、模拟实训等,这些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实现师生之间深度高效的互动。智慧学习空间依托各种物理接口持续跟踪和收集学习、教学、管理等数据,利用数据分析技术预测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方式、学习动态等情况,从而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计划,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主性地学习。智慧学习空间也支持在线讨论、协作项目和远程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实现教育资源个性化适配
数字技术能够为高校教育资源的个性化适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校通过利用教育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技术,对大数据里的用户数据和行为数据进行分析,比如学生的学期考评成绩、图书馆借阅书籍情况、日常到课率、上课表现情况等,可以深入地了解受众群体的真实需求、行为特征、兴趣爱好、学习状况等,从而帮助教育管理者及时地调整教育教学的策略,为学生提供具有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优化整体教学效果,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学校也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汇聚和遴选优质的学习资源,比如慕课、微课堂、名师讲解等,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利用智能平台的推荐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资源的输入过程中,要有意识有导向性地培养学生进行数字化学习,用数字技术的创新性和引领性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可以通过AI、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教学活动的监测、学情数据的获取与分析,从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系统,利用感知智能技术采集相关数据,并用认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理解,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规划方案、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助力学生的成长成才全面发展。
(四)健全学风建设数字化机制
良好的学风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而数字化机制的完善则是形成和维持良好学风的关键因素。
一是要健全教师队伍的培养机制。高校要加强教师的数字技术培训,通过选派教师进智能化企业、智能教学研讨等方式,提高教师运用数字工具和平台进行教学的能力,以适应数字化教学的需求。
二是健全学风建设的动态监测机制。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支撑,学风建设的动态监测主要有学情监测、教学监测、信息化监测。学情监测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行为数据进行监测,比如上课出勤率、课堂活跃度、图书文献借阅率、线上学习平台浏览量等,以此来判断学生对学习的认真程度是否达标。教学监测主要针对教师到课率、课堂互动情况、课后作业批改情况、课程设计审核情况、科研项目指导情况等数据进行监测,确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信息化监测则是针对数字化软件设备、智慧学习空间是否正常运行进行监测,保证整个教学过程顺利有序进行。
三是健全数字化应用机制。高校要对网络行为实行统一安全监测和管理,加强数据的治理与分析,采购网络安全服务、数据中心防火墙设备,完成信创服务器集群部署,与地方的大数据管理局加强对接和联系。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其中可能存在“信息茧房”效应、用户隐私被侵犯、数据信息被泄露、数字技术被滥用等问题,要完善规章制度和用户使用权限,使得数字化技术真正为学生建设赋能。
四、结语
数字化教育转型时代,高校应深知数字赋能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顺应数字发展的趋势,高校要提高学风建设的质量和效率,提升育人成效,就要积极把握数字技术给学风建设带来的全新发展机遇,通过树立学风建设数字化理念、打造数字化智慧学习空间、实现教育资源个性化适配、健全学风建设数字化机制等方式,更好地推动数字化时代数字赋能学风建设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李霞.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风建设路径分析——基于优势视角[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0):170-172.
[2]时正杰.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学风建设的思考[J].淮阴工学院学报,2023,32(6):90-94.
[3]程琼,刘宏达.高校学风建设的数字赋能及其实现路径[J].高校辅导员,2022(5):67-71.
[4]焦连志,焦凤梅.数字赋能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24(1):66-72.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1.011.
[5]张伟东. 数字赋能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路径[N]. 黑龙江日报,2023-12-06(006).DOI:10.28348/n.cnki.nhjrb.2023.004881.
[6]陈芳.人工智能背景下集群智慧学习空间的构建[J].黑河学院学报,2023,14(4):85-87+112.
[7]黄勇.基于“大思政”视角的高校学风建设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2023(6):85-87.
责编 / 马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