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10-11

王书元发展特殊仓贮 把脉社会急需

本刊记者李欣

2010年11月01日

王书元教授

王书元教授


        物流是社会生活的血脉,是社会发展的活力。而特殊仓贮是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风暴来临之际,党中央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中的一条就是加快物流建设。这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更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意。因此,我国特殊仓贮工程建设将毫无疑问地向涵盖更多社会急需的方向发展。
        基于此种认识,记者采访了我国特殊仓贮工程领域的专家王书元总工程师。
        记者:您的特殊仓贮工程技术生涯已有40余年,您人生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您对于未来有什么样的规划?
        王书元:作为党和人民培养的一代技术干部和专家,从业40余载,我的人生最大收获很简单,就是踏踏实实干工作,脚踏实地做学问。我愿用毕生精力回报党和人民的培养,全力报效祖国。至于未来倒没有什么具体的目标和计划,只想把历年来的若干经验、教训和各种相关文章梳理一下,写几个科普小册子,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做出自己的努力。
        记者:特殊仓贮对于一般人来说比较陌生,您能否为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另外,特殊仓贮设计与民用建筑设计有何差异?
        王书元:工业革命后,建筑物大体分为两大类,即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民用建筑是以人为尺度标准,满足人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建筑,如住宅、办公场所、宾馆、会所、剧院等。工业建筑一般指人类社会生产所需的建筑物,其内涵较广,如各类工厂、产品及原材料存放的仓库等。所谓特殊仓贮是指在工业建筑中有特殊要求的产品或原材料存放的建筑。而特殊需要则是指有极其严格要求的,如防雷、防火、防静电要求,恒温、恒湿或不同程度的低温乃至超低温、防潮、密封要求等。量化到具体存贮物如石油、食用油、炸药、棉花、粮食、纸浆、橡胶等。由于每种产品尺度不一、要求各异,均具有一定特殊要求,一旦失误将带来安全隐患,造成人员伤亡和社会财富重大损失。
        记者:您在推动新型保温材料应用方面做出相当大的贡献,并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您是如何进行推广与应用的?
        王书元:聚氨酯泡沫塑料引入我国已有半个多世纪,上世纪70年代初受当时商业部基建局委托,我们即着手研制该材料在冷库中的应用。在挫折和失败的考验中,我们利用当时国内能采购到的原材料,进行小样试验和气动设备制造,直至1973年在上海进行生产性“中试”。为确保该种材料的安全品质,我们曾于十余年之间三次刊印了我院《PU用于冷库保温工程施工规程(试行)》,保障了相关产品在施工过程的质量和安全,无一发生火灾。随着对该材料的认识、掌握、驾驭、完善,我们掌握了产品的性能;随着对该材料宣传的深入,业内对其认知有所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业内的认同及国内外知名厂家的支持和协作,是该材料能得到应用和推广的关键。
        记者:目前我国地下岩洞低温贮存事业的现状如何,发展前景怎样?
        王书元: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压力相当巨大,因此城市立体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向地下要空间,最大好处在于节约用地、节省三材、利于平战结合。地下低温贮存事业更具有不用隔热材料的特点。我国地下岩洞低温贮存冷库现有约百余座,但布局不均,仅西南某市即有山洞冷库约20座。这些地下冷库对于旺储淡用、保证市场供应、合理调配物流,实现快收、快调、缩短牲畜饲养周期、节约饲料、降低商品流通费用、增加国家积累、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由于地下岩洞低温贮存事业施工周期较长,且宣传普及不够,因而发展缓慢,往往滞后于社会需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矛盾的凸现,相信城市立体化发展的课题会进一步纳入社会的视线。


    王书元,满族,1964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学专业,分配至国内贸易工程设计研究院(原商业部设计院)至今。长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尤擅长大型特殊仓储工程,不仅对行业内相关工程有所建树,也对我国仓储物流事业作出了一定贡献。曾获国家银质奖、省部级一等等奖项。现为院顾问总工程师、教授、高工,国家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兼任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评审中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