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州学院 宋帅 李曼宁 唐恒新
2024年07月25日
摘 要:在当前创新创业环境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其次,要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增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次,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加强实践锻炼。最后,要重视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聘请业内资深专家为学生提供指导。只有从多方面入手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应创新创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输送更多创新创业人才。
关键词:创新创业环境;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理念;课程体系
一、引言
在当前知识经济和数字经济时代,创新创业活动日益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然而,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一些不足,难以完全适应创新创业发展的需求。如何根据创新创业环境的新变化,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更新、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深入探讨在创新创业环境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二、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一)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在当前创新创业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至关重要。高校需要从教育理念上重视这一点,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新价值观。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在学习和实践中,引导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寻找新答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教育者要注重发掘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启发他们跳出固有思维,通过头脑风暴、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开拓创新视野,锻炼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向实践要活力。[1]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会创新的过程和创新的乐趣,从而培养创新习惯,形成创新型思维模式。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创新实践,才能让他们真正理解创新的内涵和价值,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与能力。
此外,学校还要注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通过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勇于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新榜样。只有牢牢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高校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这需要学校从理念到实践,层层推进,通过持续的教育改革,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铺平道路。
(二)重视创业教育,提高创业能力
在创新创业环境下,创业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至关重要。高校必须充分重视并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课程设置上要强化创业教育。不仅要开设创业基础理论课程,使学生掌握创业所需的基础知识,还要增加创业实践类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市场调研、商业模式设计、融资技巧等实战技能。通过案例教学、模拟实训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创业全过程,培养创业思维和创业勇气。[2]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创业知识,更能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另外,学校要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业实践活动,如创业沙龙、校内创业项目等,在实践中磨炼创业本领。同时,学校还要为有意创业的学生提供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创业指导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高校还要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创业教育理念。不仅要开设专门的创业课程,更要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创业元素,让创业意识和创业思维成为学生的基本素养。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活动、创业培训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只有高校切实重视创业教育,将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本领的高素质人才,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大动力。这需要学校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创业环境等多个层面入手,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置
(一)增设创新创业必修课和选修课
创新创业课程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础,高校必须优化课程体系设置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高校要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增设创新创业类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必修课方面,可设置“创新思维与创业基础”“创业项目策划”等综合性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选修课方面,则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互联网创业实务”“社会创业”“科技创新与创业”等特色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这样既能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能针对不同专业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培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奠定基础。
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突出创新创业实践环节,将创业案例分析、商业模式设计、项目路演等实战训练紧密融入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要注重跨学科综合,设置创新创业交叉课程,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全面培养。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系统掌握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更能在实践中锻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创业素质。高校只有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本领的高素质人才。[3]学校应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在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课程内容与学生需求对接的基础上,努力培养一支兼具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理论知识传授不能是终点,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课程设置上要合理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理论课要立足于创新创业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而实践课则要着力营造模拟创业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创新创业的全过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不仅能掌握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还能在实践中真正领会其中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另外,高校要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创新创业项目,或者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点评指导,帮助学生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不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高校还可以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搭建创业实习平台。学生可以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业实践中,在实战中提升综合能力。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更能让他们感受到创新创业的现实操作难点,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只有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机会,学生才能切实掌握创新创业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和思维。这对于培养既懂理论又善实践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至关重要。高校要不断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有效路径,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创业人才。
四、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一)项目驱动式教学
项目驱动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创新创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模式以完成实际的创新创业项目为驱动,学生需要围绕项目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的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策划和实施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项目导师,负责把控项目进度,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并指导他们的实施过程。这种模式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具体来说,学生需要自主分析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组织实施。这样不仅能全面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同时,小组合作的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通过完成具体的项目实践,学生不仅能掌握创新创业的系统流程,更重要的是能亲身体验创新创业的过程和乐趣,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为未来的创业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中来,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这种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思考、创新,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高校应该大力推广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它以真实的创新创业案例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决策,模拟创新创业的实际过程和环境。教师可以精心选取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设置相应的教学情景和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解决问题。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同伴之间的讨论交流,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此外,案例教学还能增强学生对创新创业实践的认知和体验,直观感受创新创业的过程和挑战,从而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总之,案例教学法贴近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创新实践教学中一种富有成效的教学模式。[4]
(三)校企合作实践
校企合作是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一方面,校企双方可以联合开设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模拟创业环境和条件,让学生亲身体验创业全过程。同时,还可以邀请企业家、创业者来校园开设讲座、举办培训,为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的真知灼见。另一方面,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是非常宝贵的实践机会。学生可以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完成创新项目,锻炼实战能力。
此外,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创新创业实习,近距离接触一线创新创业岗位,了解企业的创新动态和创业运作。通过校企合作实践,学生可以增强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将来踏上创新创业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一)吸纳行业专家担任导师
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环。高校要积极吸纳行业内资深的创新创业专家担任创新创业导师,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这些专家大多来自于创新创业第一线,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宝贵的创业智慧,能够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精准指导。将他们的创新创业经验和教训传授给学生,可以使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的真知灼见,提高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同时,这些行业专家的加入,也有利于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市场需求更好地对接,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用性和前瞻性。除了聘请专家担任导师,高校也可定期邀请创业者、企业家来校园开设专题讲座,分享创业心路历程,为大学生树立创业典范。[5]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必将为创新创业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助推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二)加强创新创业导师培训
加强创新创业导师培训是提升导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高校要定期为创新创业导师开展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培训,使他们了解创新创业前沿理论和实操技能,掌握先进的创新创业教学方法,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另外,可组织导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深入一线创新创业岗位,亲身感受企业创新创业的实际操作流程,了解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丰富实践经验。
加强导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定期召开导师研讨会,分享教学体会,探索教学难题,集思广益提高导师的专业水平。同时,高校也要为导师职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完善职业发展通道,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只有建设一支素质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才能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和实践指导,切实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创新创业环境下,高校亟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一是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培养。二是要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增设创新创业必修课和选修课,注重理论和实践并重。三是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采取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加强实践锻炼。四是要重视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聘请行业资深专家担任导师,并加强导师的培训和培养。只有多管齐下、全方位推进改革,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我们要以思想理念创新为引领,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等多方面发力,努力培养出适应创新创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燕华.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9):14-16.
[2]李雅楠.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193-195.
[3]陈杰.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1,19(5):28-31.DOI:10.13895/j.cnki.jimufe.2021.05.008.
[4]黄小芹.新形势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22(10):45-50.
[5]付龙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能力的培养研究[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4,58(3):8-9.DOI:10.13212/j.cnki.csa.2024.03.003.
责编 / 马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