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魏晓文
2024年05月26日
2024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我国著名的炼油工程技术专家、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陈俊武与世长辞,享年97岁。
陈俊武祖籍福建长乐,1927年出生于北京,1948年北京大学化工系毕业,工作后扎根于河南洛阳。他在34岁担任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师;58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3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92岁被中宣部授予“最美奋斗者”和“时代楷模”称号。
70年间,陈俊武为中国炼油工业的催化裂化技术作出一系列开创性贡献,给我国高速前进的现代工业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
心有大我 笃行报国
本刊记者2021年第一次采访陈俊武院士。在位于洛阳中州西路的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陈俊武的办公室,记者首先看到的是一张贴在门上的工作提示:鉴于手头工作已完成,陈俊武院士每周二到公司办公楼上班,时间为上午9点到11点。这一年,陈俊武已94岁高龄,此前他坚持每周一、三、五到岗上班。
在长达三个多小时的采访中,陈俊武谈及最多的是当年艰苦奋斗的历程。
1946年,正在读大学二年级的陈俊武到抚顺参观,第一次见到日本人废弃不用的煤制油工厂。那时的中国,百业凋敝、一穷二白,石油工业落后于人的窘况深深刺痛了他的心。挽弓当挽强,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投身石油工业,用自己所学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大学毕业,陈俊武心里还惦念着抚顺的那个煤制油工厂,他放弃了留在北京、沈阳工作的机会,背着简单的行囊,毅然前往东北,到抚顺矿务局报到,被分配到工业处工作。1950年2月,陈俊武到抚顺矿务局第二化学厂工作,成为一名技术员。该工厂后来更名为人造石油厂,东北石油管理局成立后,它又更名为东北石油三厂。
作为“科班”出身的技术员,以科研立身,以科技报国,是陈俊武融入生命的追求与写照。1952年,陈俊武在东北石油三厂提出并实施了两项有意义的技术创新,帮助车间实现节能增效,受到工厂和抚顺市的表彰,成为抚顺市劳动模范和石油部先进生产者代表。
1956年,而立之年的陈俊武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申请书上字迹雄健:“我一直觉得共产党的事业是伟大的事业,我也愿意为了这个事业而奋斗终身。”
1960年,大庆油田横空出世,中国依赖进口“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但国内炼油技术发展明显乏力,“这就像有了上好的稻谷,却依然吃不上香喷喷的白米饭。”陈俊武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为了改变这一面貌,石油工业部当时决定抽调科研、设计、制造、基建和生产等方面的骨干力量,自力更生开展流化催化裂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及有关催化剂、添加剂等5项炼油工艺新技术攻关,以尽快改变中国炼油工业技术落后的面貌。这5个项目,后来被誉为炼油工业“五朵金花”。34岁的陈俊武受命“挑大梁”,担任建造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师。
流化催化裂化是炼油工业的关键技术,投资少、操作费用低、原料适应性强,但这类装置全世界仅有几十套,技术被层层封锁。1962年,根据石油工业部的安排,陈俊武和三位有炼油生产经验的工程师去古巴炼油厂考察和学习,4人冒着战争危险,拍下400卷胶片,写满20多个笔记本,搜集到几万页资料,这几乎成为炼油厂建设的第一手资料。
“我们的命运始终与国家相连,激励着我们不断攻坚克难。”1965年5月5日,经过4年多艰苦攻关,我国第一套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安装的年产60万吨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在抚顺石油二厂建成投产,催开了我国炼油工业新技术的“第一朵金花”。
“我一直在前进,创新的思想始终没有停顿,总觉得一项新技术完成了,但是不过瘾”,陈俊武道出了自己对技术创新的渴望和精益求精的追求。
1978年,他指导设计的中国第一套快速床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和第一套年产120万吨全提升管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在乌鲁木齐炼油厂和浙江镇海炼油厂分别开车成功;1982年,他编制技术方案建设的兰州炼油厂年产50万吨同轴催化裂化装置顺利投产,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全国优秀设计金奖;1985年,他担任“六五”攻关课题组组长、指导设计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在石家庄炼油厂实现产业化,两年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9年,他负责设计的既有同轴结构,又有高效再生的年产100万吨催化裂化装置在上海炼油厂建成投产,在一年后的北京国际博览会上,这套装置模型一经亮相就吸引了各国专家惊羡的目光……
严谨治学 严格律己
记者面前的陈俊武,衣着朴素,头发花白。他细致的思绪中对自己经历过的每一次重点科研攻关似乎都历历在目。与记者的对话中,他不断感慨石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翻天覆地,不断赞叹祖国现代化发展的日新月异。
1990年,陈俊武被建设部评为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991年,陈俊武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陈俊武当选中共十四次代表大会的党员代表;1995年,陈俊武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2001年,陈俊武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奋斗半生,年逾古稀的陈俊武荣誉等身,但他依旧努力不懈。
60多岁时,陈俊武将研究方向转向国家石油替代战略,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指导完成了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工业放大及其工业化推广应用,为我国煤炭资源深度转化利用开辟了全新技术路线,该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甲醇制烯烃技术工业放大试验当时在全世界没有先例,陈俊武先后8次到试验现场了解情况。2006年,装置第一次工业试验时就出现催化剂跑损问题,年近八旬的陈俊武赶到现场后二话没说就穿上工作服,一口气爬上30多米高的反应器平台,“工程设计人员在现场必做的有两件事:一是钻‘两器’,二是爬高塔。只有在现场的时间足够多,才能干好工程设计工作。”陈俊武对记者说。
科学家的目光永远在前方。80岁后,陈俊武又开始深入关注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化、碳减排等课题,为国家碳排放政策提供关键决策意见。
2015年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成果获2014年度国家通用项目技术发明奖唯一的一等奖。
此前,中石化洛阳工程公司主营业务南迁广州,三分之二的人员全部搬到广州工作。按照相关政策,单位给陈俊武预留了一套180平方米的安置房。陈俊武听说后,明确拒绝:“我在洛阳工作和生活,要广州那么大的房子干吗?”
有人提醒他,如果自己不住,可以留给女儿,或者卖了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可他坚决不要。陈俊武还给公司写了书面意见:“我已年届九十,不能去广州工作居住,不必为我预留住房,感谢公司的关照!”
陈俊武1969年随石油工业部抚顺设计院搬迁到位于豫西山区的洛阳市宜阳县张坞乡竹园沟,之后虽又随单位几经辗转,但一直扎根在洛阳。从城市到山沟、从楼房到窑洞和板房,他没有一丝抱怨。
2016年,已经近90岁高龄的陈俊武专程前往郑州大学,将自己在该校兼职所得的20万元薪酬全部捐赠设立“陈俊武研究生奖励基金会”,用于奖励和支持该校化工领域的优秀青年学子。
2019年,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先后授予陈俊武“最美奋斗者”称号和“时代楷模”称号。92岁的陈俊武参加发布仪式时说,自己已经比60岁退休的同志多工作了30年,不能觉得自己得了很多荣誉,就该歇一歇了,今后还会继续思考下去,继续保持工作状态。从北京回到洛阳,他依然每周打卡上班3天,并亲自手书了自己在岗上班的纸条贴在门上,为石化产业的发展坚持攻坚克难。
陈俊武亲临一线悉心指导工程师们
以身许国七十载,一生求索未得闲。
在中石化洛阳工程中石化广州工程发布的讣告中说:陈俊武同志投身中国石油石化事业七十余载,始终怀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始终体现着强烈的责任担当,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坚守“爱我中华、振兴石化”“为美好生活加油”的使命担当,矢志创新,勤奋耕耘,为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是对一位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评价,也是一位科技工作者的最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