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24-02

构建万物互联时代的通用标识体系

文 / 本刊记者 王晟

2024年02月22日

屏幕截图 2024-04-22 112051.png

如今,我国已经进入“扫码时代”,二维码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背后的标识代码体系,是中国自主标识技术突破的一个“里程碑”。未来,它将在数字经济、“双碳”和产业升级等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二维码只是一种载体,它的背后是标识代码,如条形码、RFID、SIM卡、芯片等都可以作为标识代码的载体。而中关村工信二维码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码院”)就是专注于标识代码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的科研服务机构。

人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标识代码的发展史,人们日常生活中会用到身份证、护照,身份证号和护照号就是属于每个人的标识代码。就目前而言,各个国家身份证还不能在全球通用,但是护照却可以通用,就是因为它的标识代码是一个国际标准。

在互联网时代,每一台电脑都拥有唯一的IP地址,才可以连上全球因特网,IP地址就是每一台电脑的专属标识代码;目前IP地址是由美国的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分配机构(ICANN)组织授权分发,全球有13台根服务器,面向全球进行授权分发和解析。即将到来的万物互联时代,所有人、事、物、数据等实体或虚拟的对象都需要有全球唯一身份标识代码,才可以进行万物互联。对标互联网时代的ICANN组织,中码院就是万物互联时代致力于给所有对象分配唯一身份标识代码的机构。

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全球已经全面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产业数字化转型迈上新台阶,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到2035年,我国将形成数字经济现代市场体系,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推进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但统一数字身份标识是一切的前提,数字身份标识是实现世界自由链接的基础。

从国家层面来看,数字身份标识的背后关联着海量的大数据信息,对于维护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安全和战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从社会角度来看,统一数字身份标识可为个人、企业和政府创造重大经济价值。

面对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统一身份标识的时代需求,中国在数字身份标识方面的发展却相对滞后。目前,世界上有47家全球数字身份标识发行机构,其中38家被欧美国家掌握。同时,在数字经济建设中,数字身份标识标准不统一,无法实现互联互通,这造成了极大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也不具备可持续性。


关乎国家战略安全的标识代码


2012年,中国自主研发的标识代码获得重大突破,并于两年后成立中码院面向全球开展推广,2018年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欧洲标准委员会(CEN)、国际自动识别与移动技术协会(AIM)三大国际组织共同批准认可,成为ISO/IEC 15459国际标准标识代码,全球发行代码为“MA”,中码院正式成为全球代码发行机构。

MA标识代码体系是中国首个具有全球顶级节点管理权和代码资源分配权的ISO国际标准对象标识体系,这也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77年来,首个面向中国机构分配的代码信息资源,成为ISO/IEC 15459国际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填补了我国在基础代码资源领域的空白,打破了我国在基础信息资源领域长期依赖国外技术体系的历史。

据中关村工信二维码技术研究院院长张超介绍,MA标识代码体系,采用三段的矩阵式编码结构,能为每一个对象分配一个全球唯一身份标识,是“对象”的全球数字身份证,具有全球唯一性和国际通用性。同时,MA标识代码体系是矩阵式编码结构,编码灵活、编码可分权、分层、分级管理,具有很好的易用性。同时,MA独创的多维矩阵式解析架构,采用创新的码分多址解析技术、分布式解析技术和边缘解析技术,实现点对点解析、一对多解析、多对一解析和分点解析,从而实现数据访问分权、分级、分层、分身份、分信道解析,既支撑天量级访问的万物互联需求,又很好地破解了信息共享与安全的矛盾关系。

同时,MA标识代码体系的“横空出世”,中国拥有了首次向全球发行代码的话语权,从规则制定到全球根节点建设维护皆由中国机构自主掌控,既可以构建自主解析的全球根节点,又可以面向全球提供发码、解析服务。

此外,MA标识代码体系兼容开放、可扩展性强,可实现跨地域、跨平台、跨系统、跨载体之间的互联互通,并且能够兼容全球主要码制和编码体系。用户可以直接采用其他编码体系,在编码方面只作微小改动即可兼容旧有编码方式,有效解决标识应用孤岛和系统继承性开发问题,实现功能无缝衔接。

“就目前而言,MA标识代码体系的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在张超看来,传统的编码技术是工业2.0以前时代的产物,大部分用于对产品分类识别和静态识别,MA标识代码是工业4.0时代的产物,用于对人、事、物、时空、数据等对象分配全球唯一身份,是为万物互联而诞生的。而且MA标识代码体系是去中心化的技术,不主动存储客户的数据,对企业和国家都是安全的。这项核心技术的突破,也意味着在基础设施安全领域,中国有了自己的“护城河”。

屏幕截图 2024-04-22 112302.png


构建万物互联世界


据了解,MA标识代码体系支持国内外主流标识体系和企业个性化编码需求,支持一维条码、二维码、RFID、NFC、芯片等多种标识载体,可为实体世界和数字世界各类对象提供全球唯一标识,它已在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城市管理等多个行业开展示范应用。

2020年12月28日,工信部印发《工业互联网标识管理办法》,并于2021年6月1日正式实施,意味着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服务正式进入“牌照时代”。2022年5月13日,MA标识代码通过了工信部通信科技委专家论证,一致通过将MA纳入工业互联网标识要素,并于2022年6月中码院获工信部签发“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管理机构”行政许可。

2021年8月2日,由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和中码院牵头联合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中国电科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9家单位成立MA标识代码管理委员会,共同加快推进MA标识代码体系在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和国际化发展。

2023年11月,实景三维中国MA基础地理实体标识节点试点全国启动,这也标志着实景三维MA基础地理实体标识节点在全国正式启动建设。该试点将首先在安徽省、山东省、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开展,支撑构建地方统一时空大数据平台,实现区域内自然资源的“一码统管”,并建立以“地理实体码”为纽带的“多码融合”机制,深化测绘地理信息赋能自然资源管理和高质量发展,助推地方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

中码院介绍,以地理实体为主要内容的实景三维是数字政府、数字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数据资源和生产要素,是国家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构建MA标识节点对开展实景三维成果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将为数字中国、数字政府和数字经济提供空间定位框架和分析基础,打造数字中国空间底座。

日前,MA标识代码体系在“双碳”领域的应用也出现了突破。我国(CCER)于2024年1月重启,目前中码院已经和北京绿色交易所等单位开展战略合作,基于MA标识代码体系构建全球碳码体系,对碳足迹碳管理相关对象赋予全球唯一数字身份代码,并记录其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碳排放等相关信息,用于支持政府、企业等相关机构进行碳管理和碳决策。


布局国际 拓展中国影响力


除了国内大规模应用外,MA标识代码体系也在国际应用中拓展着中国的影响力。据了解,其在全球注册用户超过50万,已发放近一万亿个标识代码,覆盖超过30个国家,并在韩国、印度、加拿大等国家授权设立了代码发行管理机构,与智利、阿根廷、亚美尼亚、乌拉圭等国家相关机构开展了MA应用。

2023年10月10日,中码院联合30多个国家相关机构共同发起成立“国际标识代码产业联盟(ICA)”筹备委员会。ICA以“共享、绿色、可持续 ”为宗旨,旨在协调制定统一的数字标识国际标准,推进主流国际标识代码体系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共用,为相关国家深入开展数字技术合作、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搭建国际合作平台,积极促进各国和国际数字产业有序发展,共同构筑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基石。


屏幕截图 2024-04-22 112353.png

实景三维中国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