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0日
10月20日下午,本刊记者随队抵达安徽合肥。一出站,就能感受到安徽合肥为科协年会所展现出来的满满诚意。志愿者们身着统一的青白配色服装,高举接站指示牌,井然有序地引导着参会者。城市沿途,随处可见“第二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字样。金秋时节的合肥被一抹抹科技蓝点缀着,让这座城市更具未来感,尽显“科”里“科”气。
这是中国科协年会第一次来到安徽。
安徽是一块有创新底蕴的土壤。这里诞生了被誉为“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和“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近日,安徽省2022年科技创新指数新鲜出炉,数据显示,安徽省科技创新指数达到165.9,较上年提高17.4,继续保持上升势头,科技创新对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
中国科协年会,是中国科技领域高水平、高格局、高站位的国家级盛会。此次走进安徽,更是安徽的一次盛事。本届年会围绕主论坛、专题论坛与服务地方共计设置20项活动,辐射带动全省参与。主会场设置在巢湖之畔的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一改往昔集中办会的形式,合肥会场在全市选取了9个地点陆续开展专题论坛,相关活动更是覆盖芜湖、安庆等城市。
这是一场以科技工作者为“主角”的学术派对。
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领域的院士、科学家、企业家齐聚安徽,在这里畅谈学术,交流思想。在“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的主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儒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科大讯飞创始人、董事长刘庆峰等6位院士、专家分别结合自身研究成果作主旨报告。一上午的时间里,完完整整地呈现了6场报告,令观众大饱耳福。报告凝练简洁又干货颇丰,涵盖了我国科技领域的一大批自主创新重大成果,主讲人深入浅出的讲解极具感染力,实现了前沿学术与高端科普的“同频共振”。
本届年会注重学术跨界融合,设立了15项专题论坛。其中,由中国化学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办的“催化科学高端学术论坛”令笔者印象深刻。论坛邀请到了德国科学院院士Hans-Joachim Freund作主旨报告,这是一场全英文演讲,没有同传翻译器,但下面座无虚席,每一位听众都聚精会神。甚至有许多人放弃了座位站在两侧聆听报告,只为能靠近屏幕。演讲结束后,听众们意犹未尽,积极向这位外国教授提问,一场中外交流的精彩会议为科技工作者搭建起畅谈学术的舞台。茶歇期间,一位观众拦住了Hans-Joachim Freund,紧张地用英文向教授提问,教授亲切与他交谈,解答他的疑问。此刻,一颗对科学探索的好奇心以及对知识的渴望心,得到了充分满足。
这也是一场注重发挥全国学会“主体”作用、增强举办地“主场”获得感的大会。
本届科协年会在延续上届年会“创新引领 自立自强”主题的基础上,重点聚焦“打造高质量科技创新策源地”。
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在主论坛的致辞中表示,“所谓‘策源’,就是要实现科学的新发现、技术的新发明、产业的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的不断涌现。”策源之“策”着重强调政策和行动,通过策划、组织和开展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将创新之“源”所蕴藏的能量尽可能地发挥出来,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活力和动力。
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则表示,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引领、科技赋能、人才支撑。
本届科协年会是一次特别的机遇,将为安徽省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型省份起到深远作用。
10月22日下午,安徽省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召开,这是此次年会服务地方的重头戏。来自全国学会的罗锡文、单杨、刘越、彭寿、凌文、史玉波、肖伟7位院士专家牵头,聚焦农机装备、元宇宙、新材料等安徽7方面重大科技和产业问题,开展调研并形成高水平研究报告。会上院士专家作专题汇报,为安徽科技发展把脉问诊、出谋划策,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据统计,中国科协前后组织150余位院士专家赴皖调研21次,覆盖16个省辖市、70个县(市、区),服务企事业单位256家。
“入皖行动”也是本届年会服务地方建设科创高地系列的重点活动之一。今年年初启动的全国学会科技服务“入皖行动”,首次开创了以安徽省科协牵头,组织合肥、芜湖、铜陵等9家市科协主席,做城市发展、“双招双引”宣介主动对接全国学会的范例。10月23日召开的全国学会科技服务“入皖行动”——科技经济融合创新发展论坛,是这一行动阶段性成果的集中展示。
走进长三角,漫步巢湖边,安徽的科创魅力正在释放。
在安徽,科技创新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叫做“栽树工程”。本届科协年会,让我们看到了安徽科技之树的繁荣生长,经过这一盛会的滋养,这里的科技之树生机勃勃、亭亭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