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23-10

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 “融合育人”的分析思考

文/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黄晓川

2023年10月18日

摘要: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体开展社会实践育人的两个重要方面,在实践基础、育人导向和方法运用层面具有契合性。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具有鲜明的育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不仅促进了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有效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路径。做好“融合育人”这篇“大文章”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要注重价值引领,加强“融合育人”理念创新,强化机制构建,凝聚“融合育人”多元力量,聚合师资力量,建优“融合育人”教师队伍。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

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顺应学生全面发展现实需要而进行的育人理念和方式创新。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首次将“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和“注重围绕创新创业”共同作为普通高等学校育人的要求进行明确。2022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印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提出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这些重要文件的相继出台和政策的反复重申,为新时代高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了科学思想指引和实践遵循。


一、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

契合交融的多重理据


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我国新时代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高质量实践育人体系的重要环节。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看似两种不同的教育形式,但其在诸多方面有着内在契合性,是一体开展社会实践育人的两个重要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围绕实践基础,把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特征上的一致性

劳动作为实践的表现形态,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活动,人类通过实践的劳动可以改变现实世界。高校劳动教育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科学理论基础上开拓的,彰显着浓厚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情怀。创新创业作为通过人(创业者)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贯穿着其在企业运营、服务等方面思考以及推理和判断的过程中获取正当利益的初衷,体现着企业家精神的勤劳、奉献、守法、担当内在精髓。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共同特征在于,遵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以劳动实践为核心,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品质、具备必要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鼓励大学生尝试开展具有挑战性的劳动,使其把自身能力的提升牢牢扎根于实践基础上。

(二)聚焦育人导向,把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目标上的同归性

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旨在通过改变一些青少年中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突出问题,教育全体学生崇尚并尊重劳动,特别是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最终培养出一批契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能担大任成大事的好青年。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在形成科学劳动观的基础上,以劳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其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就关系而言,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是以劳动教育的有效性进行为前提的,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的水平也深刻影响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总之,劳动与创新创业教育二者在育人这一最终目标上具有高度同归性。

(三)着眼方法运用,把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育人方式上的交叉性

传统育人方式的主要表现为“坐而论道”,即通过讲授、背诵、理解、练习、考试等主要活动形态实现对学生的知识机械式灌输,这种育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社会实践育人,即鼓励学生在理论知识夯实的基础上,踊跃投身到鲜活的实践中去,将理论所学融入劳动所为,不断提高学生把理论所学知识运用于创新创业的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要在基础性实践劳动的基础上不断予以发散和拓展,通过亲自在劳动实践中进行的创造性思考,体悟真正的劳动与创新创业的实践魅力,不断厚植创新创业的思想和方法功底,从而将浓郁的创业诉求和蕴藏的创业潜能转化为创新创业的实践行为。由此可见,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方法上都注重从实践中培育人锻炼人教育人,在方式方法的运用上具有融通的特点。


二、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

“融合育人”的重要意义


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根本任务在于培养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要紧密围绕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最大限度激发“融合育人”的社会价值。

(一)从育人价值看,“融合育人”提升了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加强劳动教育作为构建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劳动与创新创业教育将静态的理论与动态的实践、感性的情感与理性的认知融为一体,凸显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独特的现实功能。一方面可以从多个方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品质和劳动素养,增强其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四个最”的理解和认同,使大学生自主投身社会实践以寻求创新创业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自身短板,实现有针对性的提升。另一方面,融合有利于打开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窗口”和“心灵窗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和敢闯敢试的精神,使得大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基础上做到创新创业,在勤学、善思、笃行、自省的创造性劳动中提升自身的思想理论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从社会价值看,“融合育人”实现了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就业是民生领域的大事要事。高校劳动教育可以引导和树立大学生科学的人生发展取向,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创新创业思维,为未来的创新创业之路奠定思想基础。大学生通过接受劳动教育,树立人生所需的劳动观实践观,培塑自身开拓奋进、求实创新的精神,改进传统固化的求职思维,让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更加灵活多样,使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更加清晰明确,进而从被动的求职者努力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创新者、创业者。此外,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可以通过输出创意点子、创新创意实体作品、项目评价方案展示、项目商业模式展示、商业计划书撰写和展示等方式将劳动教育的成果转化为新的实践,从而在二者的交融互补中充分发挥劳动带动创业又带动就业的“乘法效应”。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育人”还可以扩充创业就业容量,引导高校学生准确抓住就业创业机会、鼓励大学毕业生以历史主动性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和目标,最终在实现创造性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这不仅能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还能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三、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

“融合育人”的基本要求


做好“融合育人”这篇“大文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微观和宏观、主体和客体多重要素,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从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现代化的高度,坚持系统观念,做好统筹保障,打造科学系统的社会实践育人新格局,构建契合“三个面向”的社会大课堂新生态。

(一)注重价值引领,加强“融合育人”理念创新

要以培养符合社会改革要求的复合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为出发点,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按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将提升学生的现代化水平作为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根本着眼点,确保“融合育人”的正确方向。要完善教师教学、学生互动、实践养成、团队互助、文化感染融为一体的高校社会实践育人体系,一方面注重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把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的元素融入学生专业课程,充分引导大学生增强对劳动和创新创业的认同感,切实夯实大学生的创造精神、奉献意识、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激励机制和高标准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在积极做好政策宣传的同时,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宽松氛围,使学生在创新创业的大胆尝试中没有后顾之忧,积极推动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融合中实现育人价值的最优化。

(二)强化机制构建,凝聚“融合育人”多元力量

要统筹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建立政校企同频共振,协力推进“融合育人”的多维联动机制。具体而言,教育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在发挥分内职能外,还要通过制度法规建设,完善政策调控机制,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保障政策。要加强对资源的整合与统筹,根据具体发展情况制定大学生创业就业激励性政策,在免税减税、项目资助、购买服务等方面倾斜和扶持,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科学专业的指导,鼓励社会各界增强对高校融合工作的支持。高校要发挥好协调作用,加强与政府、企业之间的沟通,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元素,引进企业高管、行业精英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开发和教育中。要加强企业与高校的综合性深度合作,为高校提供劳动教育、创新创业的教育平台和实践实训基地,第一时间对接高校人才,快速获取和转化科研成果,实现产教融合共赢互利。政校、校校、校企协同育人,高质量打造“融合育人”多维联动机制。

(三)聚合师资力量,建优“融合育人”教师队伍

育人必先强师。要实行“一校一策”,推动高校加快配齐建强实践育人队伍,聘请优秀企业家、行业精英及相关领域成功人士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高素质“融合育人”教师队伍,成立独立的专门教育教研机构,负责“融合育人”开展和教师队伍管理。研发具有地域特色的“融合育人”教育师资培训体系,推出一批“融合育人”师资培训精品课程,建设优秀“融合育人”名师库,实施分类、分层、分岗骨干培育计划,提升教师专职化专业化水平。坚持师德第一标准,成立师德建设委员会,构建有效师德建设体系。特别是健全教师成长激励机制,加大教师保障力度,搭建实践育人平台,鼓励支持教师到企业进行学术交流、实践研修和挂职锻炼,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将“融合育人”作为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考评的重要依据,实现教师实践、教学与科研能力同步提升,为推进高质量“融合育人”提供一支充满活力的高素质职业化、专业化育人队伍。

不惰者,众善之师也。新时代高校推进劳动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根本上就是把两种教育具体形态所包含的理念、精神、经验、方法等贯穿到育人全过程,使培养出的人才能自觉传承中华民族自强奋斗、创造不止、善于奉献的民族品格,不断在实践中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自身个体价值与创新创业社会价值的融合中提升自我。唯有依靠这样的教育、造就这样的人才,依靠勤劳勇敢创造奇迹的中华民族才能在新的世界变局中继续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责编 / 褚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