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18日
水,是生命之源。2021年1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指出,要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巩固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这是党中央立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侯立安表示,饮水健康关乎国计民生,正确选择饮水方式和饮水水质十分重要。在多元化饮水时代背景下,健康水已成为新的民生热点。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居民的用水矛盾已经从水量矛盾转移到水质矛盾,量质并举、质量优先。
然而,目前我国饮用水依然存在发展方式相对粗放、思维观念相对落后、治理速度滞后于污染速度等问题。要实现高品质饮水,面临着从源头到水龙头的诸多挑战,如水处理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问题、常规水处理工艺难以有效彻底去除新污染物等。
在水中新污染物控制方面,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借鉴了化学品管控的制度来管理水资源,强化新污染物的源头控制。我国虽然生活饮用水标准早已与国际接轨,但是对于很多新污染物,还没有限制指标,需要加快完善和制定饮用水中新污染物的水质标准限制。
同时,针对我国水环境现状,侯立安认为可利用新材料开发新膜分离技术,弥补聚丙烯等传统材料因疏水性而导致的对新污染物去除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还需要认识到,我国在新膜分离机理和制备工艺方面尚未形成实质性突破,基础结构设计能力薄弱,高性能低成本新膜材料的规模化制备关键技术仍有待加强,现有部分国产膜产品的材料性能与国外仍存在差距,膜产品规格不全、缺乏竞争力,亟待进一步提高和扩展。
因此,侯立安建议,从国家层面,组建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布局支撑新膜发展的各类科技计划,建立涵盖研发生产、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运营维护等活动的规范和标准体系,开展新污染物与传统污染物的协同去除技术攻关,建设具有显著示范效应的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工程,推进研发成果的规模化应用,并建立第三方评价制度,以促进新膜在水处理行业中的应用,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要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放眼全球,世界格局再洗牌,能源、粮食安全问题突出,绿色和数字经济渗透到各个领域。新兴技术压缩了传统中小微企业的生存空间,技术进步也会挑战社会管理的传统方式与制度体系,竞争的形式、方式定会产生变化,非对称竞争特征凸显。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创新?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创新方法研究会理事长,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认为首要任务是认知创新,统筹、协调、平衡绿色创新与竞争,为此,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双循环。其次,要真正实现创新,关键是人才的创新。
在新的形势下,刘燕华认为以下几个趋势值得重视:
一是平台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或企业家要读懂自己,认识自己,提升认知水平和能力;融入平台,从平台中开拓更大的空间。
二是逆向创新。相较于正向创新,逆向创新要先找到需求,再依据市场发展提出问题,然后融合多种要素去组织创新,无需像正向创新那样,从研发链到产业链再到市场链,历经许多环节和漫长的创新过程。近几十年来,全球约80%左右的创新成果是通过逆向创新而形成的。当然,这个创新过程中需要建立瞄准产业拐点和发挥创新动力流动的“生态系统”。
三是无形资产圈地。在新时代,全球性无形资产的圈地运动正在悄然展开,比如IP地址、碳排放、品牌、商标、专利、智力资本、网络信誉等都属于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软实力,只有软实力和硬实力相结合,我们在今后的市场中才有竞争力。
四是创新文化与韧性。创新是发展问题,是生存问题。企业必须要瞄准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整合产业链,理清知识系统与经济系统的逻辑。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要融入到创新环境、创新生态、创新的生产关系中去。加强激励机制,完善人才体系,确保团队整体最优,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来共同推动一项事业。
五是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工具的应用。思路决定出路,方法决定成败,工具决定实力。大数据时代,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重组,打破了传统格局。所以说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创新过程中,包括归纳法、类比法、演绎法等在内的创新思维必不可少。其次是重视创新方式、关键核心技术、工艺改革、发明革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包括拆解组合、错位、低端颠覆、嵌套、自服务、变相、实验标准、母设备、检测设备等方法与工具的应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
炼化行业肩负着保障能源资源和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时代重任。经过70余年的发展,我国已跻身世界炼化大国行列,建成了门类齐全、品种配套、技术先进的现代炼化工业体系。应对炼化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炼油产能过剩、高端材料缺乏、用能高、排放量大等新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丽丽提出了打造基于数字工程的创新应用新生态的发展路径,这其中包含炼化流程再造、多能耦合利用、废弃资源循环利用和高端材料开发四大科研方向。
据孙丽丽介绍,近年来,中国石化已经在原油灵活生产油品、烯烃和芳烃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如基于原油/重油的催化裂解、吸附分离等技术创新成果,集成传统炼化技术,耦合先进装备等多领域新技术,形成短流程灵活生产清洁油品和化学品的炼化耦合新工艺,开发了适应存量产能提质转型的成套技术;针对增量产能,系统集成优化了生产低碳烯烃的生产流程,研发了常规原油直接蒸汽裂解耦合催化裂解技术,同步解决了长期困扰的加工过程复杂、流程长、能耗高、碳排放大等问题,实现了原油资源更高效的利用;对“耗能大户”芳烃进行了工艺和设备创新,从“一塔一炉”转向“一炉多塔”,从“塔顶冷却”转向“余热回收”,提高了产品收率,保证产品纯度以及长周期稳定运行;在高端碳材料领域,2021年,茂名石化年产10万吨高端碳材料联合装置成功产出合格针状焦产品,标志着碳材料生产流程再造研究应用取得了新突破。
孙丽丽表示,在多能耦合利用方面,要持续加大多领域协同创新,攻克大型关键装备电气化替代,风、光电制氢与炼化耦合,生物质高效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实现以风能、光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及核能等多种能源作为石化生产过程的能源提供者。同时,开发高端新材料以及废旧塑料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也都需要企业和研究单位共同寻找高效节能的新方法,需要科学家的持续努力,也需要工程师的好手艺。
总的来说,炼化行业要在科技创新上迈开新步伐,需要解决要素协同和效率两大问题。孙丽丽建议,建立国家级研发平台,发挥优秀企业卓越的技术管理机制和大兵团作战的优势,形成相融互促的研发转化应用链,使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融相长,全面带动工艺集成、多能耦合、工程装备、精准控制和数字工程的同步创新。
在炼化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途上跑出加速度,要重视原料问题和转型问题。孙丽丽指出,应加快石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研究不同原油的高效利用路线、清洁油品高效生产技术、多产低碳烯烃工艺以及下游化工高效产业链方案,在新能源耦合利用与节能减排技术路径上,要加快形成融合共生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