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23-06

科创中国·成果

2023年06月17日

科学家首次发现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化学遗迹

屏幕截图 2023-07-17 122936.png

6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刚带领的国际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研究团队在银晕恒星中,发现了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演化后坍缩形成的对不稳定超新星(PISN)存在的化学证据。该成果证实,这一超新星源自一颗质量高达260倍太阳质量的第一代恒星,刷新了人们对第一代恒星质量分布的认知。

研究团队结合郭守敬望远镜(LAMOST)低分辨率光谱和日本昴星团(Subaru)望远镜高分辨率光谱数据发现了一颗化学丰度极为特殊的恒星(LAMOST J1010+2358),它具有目前已知最低的钠含量。该恒星的化学丰度还显示出了强烈的“奇偶效应”,即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元素含量远低于相邻的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含量。此外,该恒星基本不含锶、钡等中子俘获元素,几乎未受到中子俘获过程的影响。这些化学丰度特征无法通过核坍缩超新星理论模型解释,却与260倍太阳质量的PISN理论计算结果高度吻合。这一发现首次从观测上证实了PISN的存在,并为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超过100倍太阳质量)形成和演化的观测研究指明了方向。同时,PISN的前身星质量大、寿命短,小于300万年,在其爆发后诞生的恒星极可能是迄今发现的最为古老的第二代恒星。


世界第一埋深隧道双洞贯通

6月6日,经过近6年的艰苦施工,目前世界第一埋深高速公路隧道——峨汉高速关键控制性工程大峡谷隧道实现双洞贯通。至此,峨汉高速公路全线进入年底通车倒计时。

大峡谷隧道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全长12.1公里,属特长隧道,隧道最大埋深为1944米。面对溶洞、岩爆、水平层掉块、断层破碎带、高地温等多种不良地质现象影响,项目一线团队科学规划,多种措施齐并,引进多种专业隧道施工设备,合理排班,“5+2”“白+黑”不间断施工,确保实现安全、环保、质量、进度“齐步走”的目标任务,有效解决大峡谷隧道技术难度大、安全风险高、质量管控难、不良地质降效等难题。

峨汉高速公路起于峨眉山市经峨边彝族自治县、甘洛县止于汉源县,路线全长122.882公里,建成后将衔接成乐高速、乐雅高速、乐自高速、乐西高速及雅西高速并把峨眉山、黑竹沟、大峡谷、汉源湖等旅游风景区串联成线。


“澳门科学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5月21日16时,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澳门科学一号”。该卫星作为国际首颗低纬度地磁场与空间环境的科学探测卫星,国内地球磁场探测精度最高的卫星,将提高我国空间磁测技术水平。本次发射还搭载了武汉大学研制的珞珈二号01卫星。

该项目由国家航天局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联合开展,探测数据由双方共享,开辟了内地同澳门在航天等创新科技领域开展合作的新路径,拓展了以内地为基础、澳门为窗口开展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广泛合作交流的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