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郑茂典
2023年05月27日
2022年,“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启动,全国共有10大数据中心集群,芜湖集群位列其中。和“南水北调”“西电东送”一样,“东数西算”属于国家工程,它从全国层面一体化布局,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为数字化发展赋能。芜湖集群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一起,共筑长三角地区国家算力枢纽,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核心生产力。
芜湖处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中部崛起两大国家战略覆盖范围,是全国“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重要节点城市和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对长三角中西部地区辐射作用明显,有利于推动都市圈融合发展。同时,芜湖拥有非常好的工业基础,拥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自贸区和7个省级开发区;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等4大支柱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产值及规模不断壮大,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航空等10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更有海螺集团、奇瑞汽车等全国知名行业龙头企业,诸多工业基础对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作为“东数西算”的芜湖集群还拥有良好的算力和网络基础优势。在芜湖市委、市政府统筹推进下,云计算中心一期已全面建成,二期正在建设中,这奠定了芜湖市在算力上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地位。同时,在网络上,芜湖骨干网出口12Tbps,城域网带宽出口达2200Gbps,占全省30%以上;具备向长三角及中西部地区提供高带宽、低时延的网络能力。
依托云计算中心,凭借优质云资源服务,芜湖还建成了长三角地区领先的市县、行业、企业一体化的芜湖市政务云,并将升级为芜湖“城市云”,奠定数字芜湖建设最强能力底座,推动芜湖数字产业朝专业化方向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芜湖一直关注算力作为数字经济的新引擎。芜湖市政府近年相继与安徽电信、清华大学、科大讯飞组建安徽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筹建智慧城市研究院,通过校企合作,强化大数据产业的理论及技术支撑。与此同时,芜湖市政府也积极推动行业大数据中心向当地汇集,中国电信集团数据分中心、安徽省农业大数据中心、安徽省电子认证数据中心近年也相继落户芜湖。
《芜湖市“十四五”数字芜湖建设规划》明确,到2025年,“数字芜湖”建设居安徽省领先地位,跻身长三角第一方阵,其重点在于构建算力基础体系。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G60科创走廊向纵深推进,新的区域发展格局加速重构,对芜湖来说,在新一轮竞争中重塑城市发展硬核实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成为一道“必答题”。
工业大脑“智造”硬实力
工业是经济的“压舱石”和主力军,相关数据也是衡量产业经济发展强劲与否的重要指标。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工业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全球制造业革命性变革的重要力量和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今年1~2月,芜湖工业数据表现亮眼: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54.87亿元、同比增加7.35亿元,总量、增量均居全省第一位,拉动全省利润增长2.4个百分点。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风口,如何抢抓机遇,以制造业需求为驱动,由“制造”到“智造”,推动制造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重塑城市“硬”实力?
芜湖制造业体系完整、基础雄厚且工业门类多,发展工业互联网有先天优势,更能发挥大数据的倍乘效应。多年来,芜湖市立足自身制造业基础,从中找到突围路径,将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这条工作主线,实施“工赋芜湖”等一批重点项目。2021年,芜湖GDP增幅达11.6%,位居长三角地区第一位,也验证了工业互联网对城市转型的推动作用,为“数字中国”背景下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必须立足工业基础和企业需求。奇瑞汽车入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获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爱瑞特新能源专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30家企业跻身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企业,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率先拥抱工业互联网浪潮,围绕车间、企业、产业链、供应链构建工业互联网,开展多场景、全链条、多层次的应用模式创新,引领带动中小企业数字转型。
当前,芜湖把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作为首位产业,集聚规上工业企业311家,总产值超过千亿,朝着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目标迈进。同时,聚焦10大新兴产业25个具有优势的细分领域,推动更多优势产业迈进国家级集群。
立足芜湖产业优势,奇瑞集团共建汽车行业大规模定制工业互联网平台——海行云,共同探索汽车行业数智转型路径。平台上线后,将链接奇瑞上下游375家零部件企业,将零部件企业不入库率提高10%,成为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区域头部企业合作的典范。
除汽车行业外,以“1+N+X”的赋能模式为引领,海螺型材、中联农机等芜湖重点行业头部企业通过打造垂直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行业中小企业发展,提升区域制造资源共享和协同水平,为芜湖产业数字化提供支撑。
无人驾驶矿车“听令而行”、智能“专家”24小时在线“紧盯”设备运行状况、机器人质检员严格检测产品质量,在安徽芜湖智能工厂,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正在被网络协同、智能生产所替代和颠覆。
来自不同设备、部门的数据正在被加速贯通、整合,构成“工业大脑”的脑细胞。借助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海量数据被挖掘利用,“工业大脑”的感知、记忆、认知、决策能力随之不断提高,变得越来越聪明。芜湖诸多工业企业正在整合产业链的上、下游资源,打造面向行业的工业互联网,扩大平台生态圈。
智能生产、网络协同、个性定制,数字化的“智造”世界,正在重塑柔性化、个性化的制造和服务体系,带来生产加工和经营管理模式的深度变革。
围绕网络、平台、创新、生态、示范、安全六个维度,芜湖市明确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施工路线图”,出台《芜湖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计划用三年时间,培育1个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和10个左右特色鲜明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加大政策供给,优化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破解企业“不会用”“不敢用”的痛点。
城市大脑激发治理智慧
工厂通过数字化建设可以积累数据,以数据提升管理和生产效能,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更是如此,经过对城市数据资源的管理调控、分析共享,可以让一座城市变得更加“智慧”,数据体系演变成城市大脑的“神经中枢”。
借大数据东风,2022年以来,芜湖市大力推动智慧芜湖“城市大脑”建设,在以大数据信息化技术赋能为企优环境、为民办实事场景应用的同时,不断以新技术赋能城市发展新智慧。
近年来,芜湖积极筹建芜湖数据中心集群,芜湖市研究制定芜湖集群起步区数据中心项目建设指南,推动省级出台支持芜湖集群起步区建设发展政策,立足芜湖市产业基础和优质资源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截至2022年年底,芜湖集群起步区已签约项目10个,累计投资额超2200亿元;已签订框架协议项目7个,累计投资额725亿元;在谈项目11个,累计投资额885.6亿元。本刊记者了解到,华为、中国电信、世纪珑腾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已完成项目签约,“中科可控芜湖一体化智算中心建设项目”已入选国家“东数西算”示范项目。
目前,芜湖“城市大脑”已初步形成以智能感知、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为主要科研方向,以新型研发平台建设为牵引,以“重点项目+基础课题研究”双轮驱动为特色科研转化模式的《芜湖“未来城市数字治理全景实验室”建设方案》。
同步依托“城市大脑”建设模式、运营模式、机制创新,芜湖市积极发布“场景机会清单”,同步依托“城市大脑”生态体系建设,智慧长江、智慧停车等17个应用场景完成接入。为全省推进“城市大脑”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本地案例。目前,芜湖市“城市大脑”整体建设水平处于安徽省前列,2020年、2021年“城市大脑”目标绩效考核位于安徽省第一。
其中,芜湖市在安徽省率先建立智慧城市协同运行中心,针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数据烟囱、信息孤岛、互不协同等问题,整合政务服务呼叫中心、大数据中心、协同运行中心等七大中心以及各类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APP,以“网格化”为基础,实现“一网感知态势、一网纵观全局、一网决策指挥、一网协同共治”。
智慧、协同、创新,是“芜湖市智慧城市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运行的三大要素。
芜湖市智慧城市协同创新中心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城市进行全局实时分析,自动调配公共资源,承担了全市的态势感知和协同指挥,来实现具有类人脑人工智能的“城市大脑”。
例如,芜湖基于“城市大脑”打造了更加智慧的应急指挥中心,将全市647项应急物资、109个应急队伍、238名应急专家、126个危险源等应急资源在同一张地图上呈现,并通过接入天网的6500多路摄像头资源,结合讯飞的图像分析算法,可以发现人群密集、车辆侧翻等事件,主动上报到协同中心进行调度处置,推荐相关预案和专家团队,提升了应急事件处置效率。
芜湖“城市大脑”入驻的几个重要模块中,大数据管理中心是核心,主要提供数据等资源支撑。通过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系统集成和资源整合,实现数据跨地域、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的全面汇聚、融合和有效利用。
目前,芜湖大数据管理中心已汇集215个部门、45.62亿条数据,覆盖了自然人、法人等各类型数据,并在数据支撑、惠民服务等多个方向提供了能力输出,实现了数据的汇集、共享、应用“三步曲”。正是在此基础上,实现以市长热线为主的17个部门21条热线整合,平均每月的工单处理量达三万多件,办复率100%。
在数据和资源协同、人工智能大面积应用的基础上,城市管理的创新之举才能层出不穷。
在同样入驻芜湖“城市大脑”的政务便民服务平台“皖事通·城市令”上,提供从宝宝出生的重名查询,健康家庭一卡通,到孩子青少年时期的教育报名,成年后的五险一金,交通服务,最后到老年时期的养老资格认证等各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芜湖市民全生命周期的生活办事都可以在“皖事通·城市令”一站式解决。
除此之外,芜湖市基于“城市大脑”在安徽率先落成首个市级北斗中心。结合芜湖市本地通航产业、东数西算发展机遇,积极谋划筹建基于高分、北斗、地质、地下空间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空间信息产业园区,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集群。
科技创新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以人为本,数字赋能,是“城市大脑”通往幸福城市的密码。芜湖“城市大脑”已在面向民生服务、城市治理、产业经济等领域,形成了一张脉络清晰的“幸福图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