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23-03

赓续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文/本刊记者 李曼

2023年03月30日

屏幕截图 2023-05-12 100818.png

屏幕截图 2023-05-12 100738.png

绿色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长久以来,我国始终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是构建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对传统发展理念和思路的历史性创新。

回头看,我国生态环境不断向优向好

屏幕截图 2023-05-12 100906.png

新时代的十年里,我国绿色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在坚持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我国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把科技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动力和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显著提升。据《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有效发明专利4.9万件,新能源产业有效发明专利6万件,分别是2017年底的1.6倍、1.7倍。2011年至2020年,中国环境技术发明专利申请总量接近全球60%,是全球布局环境技术创新最积极的国家。

与此同时,我国绿色产业规模也持续壮大。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迅速,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设备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多晶硅、硅片、电池和组件占全球产量的70%以上。节能环保产业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形成了覆盖节能、节水、环保等各领域的绿色技术装备制造体系,绿色技术装备和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绿色装备制造成本持续下降,能源设备、节水设备、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始终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工业全链条各环节,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以节能、减排、增效为目标,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标准创新,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绿色化水平。

持续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完善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引导企业创新绿色产品设计、使用绿色低碳环保工艺和设备,优化园区企业、产业和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加快构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实施清洁生产改造,大幅提高清洁生产整体水平。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造,重点领域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由2012年的24.6%提高到2021年的55.3%,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由48.8%提高到74.7%。截至2021年底,累计建成绿色工厂2783家、绿色工业园区22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96家,制造业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

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也不断取得新成效。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比上年下降0.1%,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0.8%,节能降耗减排稳步推进。

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6.5%,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全国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分别达到24%、50%以上……一组组亮眼数据,见证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向好。

屏幕截图 2023-05-12 101000.png

向前看,绿色发展依旧是重头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征程上,如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绿色发展动能,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今年两会上,“绿色发展”成了一大热门词汇。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的绿色发展作出部署: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金融工具,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减污,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对生态环保领域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他表示,在理念上,我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在道路和路径选择上,我国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方法上,我国强调系统观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这些都是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可以借鉴的模式和经验。”黄润秋说,下一步,要统筹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两会上,环境资源界别首次亮相全国政协大会。这是全国政协自1993年增设经济界别以来,首次增设新的界别。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对环境资源的发展十分重视。

环境资源界别的人员组成中,有三成以上是专家学者,包括多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两成以上从事能源资源领域相关工作;还有不少来自全国及地方环境资源领域党政领导干部。他们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中坚力量。

在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的大名单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石碧的界别从此前的“科技”调整为“环境资源”。他在采访中表示:“以前环境、资源、能源专业或行业背景的全国政协委员分散在不同界别,提的建议较分散。此次调整,增强了环境资源领域的履职力量,也凝聚起这一领域的合力,为国家建言献策形成强大支撑。”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张甘霖也是环境资源界别成员之一。在他看来,经济发展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如何协调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这可能是专门设立环境资源界别的重要考量之一。

两会期间,除环境资源界别的各位委员外,绿色发展这一话题也备受其他代表、委员关注。他们各司其职,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纷纷为我国的绿色发展建言献策,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


屏幕截图 2023-05-12 101039.png

今年两会上,我带来了《关于完善碳排放管理机制,促进企业自觉践行“双碳”责任的提案》。

目前,我国企业的碳管理仍处于萌芽期,大部分企业并未意识到碳管理的重要性。从政策层面来看,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的建设对推动企业的碳管理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覆盖面较窄,对未参与碳市场的企业缺乏有效引导,对企业碳排放管理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南。

据生态环境部发布数据显示,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2019年—2020年)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仅1.79亿吨,总成交额76.61亿元人民币,成交均价42.85元人民币,而同期欧盟碳市场三项数据分别为122亿吨、6825亿欧元和56欧元。相比之下,我国碳市场流动性不足,价格远低于欧盟,很难发挥市场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也难以引起企业对碳减排的足够重视和长远规划。

对此,我建议:首先,完善碳市场管理运行机制,激活碳市场交易,充分发挥市场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优化碳市场配额发放及履约机制,创新以配额为基础的碳金融产品,突出配额的资产属性,提高企业减排积极性;多元化碳交易产品种类,尽快重启自愿减排(CCER)项目申报,扩大CCER项目类型,适时引入碳期货、碳远期等交易产品。

其次,扩大全国碳市场参与企业的覆盖范围。最后,全面普及碳标签及碳普惠制度,推动全社会自觉践行“双碳”责任。


屏幕截图 2023-05-12 101148.png

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产生废塑料约7700万吨,其中回收量约为2050万吨,废塑料总体回收率为26.7%,约有近21%的废塑料被焚烧,近52%的废塑料被填埋或遗弃。

我认为,废塑料化学循环产业链需要回收、分拣、加工、生产等多个环节的多家企业密切配合方可顺利运转。因此,今年两会我带来了《关于推动绿色环保塑料(PCR)循环再利用的建议》。

在绿色环保塑料领域中,相较于其它同类型材料,消费后回收再生塑料(PCR)材料供应更稳定,价格方面也有优势,作为极具竞争力的选择,PCR材料可直接或间接应用于汽车、5G通讯、家电等高端领域,逐渐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成为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国当前已形成全球最大的消费后塑料回收再生市场,这也对再生产品品质提出挑战。与此同时,中国绿色环保塑料的循环再利用标准和认证体系尚不完善。有别于国际标准定义和PCR认证体系,目前国内的相关塑料标准中没有明确再生塑料要有“消费后”属性,也没有要求对消费后再生塑料和其最前端原材料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可追溯性鉴别。

对此,我建议,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绿色环保塑料应用比例;建立绿色环保塑料的循环再利用标准和认证体系;建议政府加大绿色环保宣传,鼓励各行业推动绿色环保塑料循环再利用。